沈昱,程國偉,宋滿堂
(1.大連交通大學 環(huán)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8;2.大連大化工程設計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116031)*
BaTiO3是一種新型的功能材料,廣泛應用于電容器、PTC元件、壓電換能器等電子元器件的制造[1].因此,多年來BaTiO3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鐵、電陶瓷材料.王翔等人[2]進行了納米BaTiO3/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楊芙麗等人[3]研究了鍶摻雜對BaTiO3薄膜粒徑與結晶溫度的影響.利用鈣鈦礦型復合氧化物(ABO3)的較好構型應用于光催化的研究很多[4-5],它與TiO2等氧化物同樣具有光催化性能,有時甚至更優(yōu)于后者[6].而以BaTiO3作為光催化材料的報道不多,潘霞等人[7]曾做過以NiO作為載體,用溶膠-凝膠法在NiO載體上負載鈦酸鋇納米涂層作為光催化劑的研究.
相對于Au、Pt和Pd,Ag因其價廉易得而廣泛用于光催化材料的改性研究[8-10].任學昌等人[11]用光化學沉積法對納米TiO2薄膜進行了Ag改性,以苯酚為模擬污染物,在不同波長光源及有氧和無氧條件下考察了Ag/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張靖峰等人[12]采用氨浸法制備了不同Ag負載量的納米Ag/ZnO光催化劑,并研究了其催化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性能.本文采用水熱反應法合成了BaTiO3粉體,并采用光催化還原法、浸漬法和水熱法分別對BaTiO3粉體進行Ag的摻雜改性,通過X-射線衍射 (XRD)、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UV-vis)等手段對改性后的催化劑進行了表征,并以亞甲基藍為模型污染物,在高壓汞燈光照下,考察了不同改性方法、不同載Ag量對催化劑光催化活性的影響.
1.1.1 BaTiO3催化劑的制備
取等物質的量的乙酸鋇、鈦酸丁酯分別溶于一定量的蒸餾水和無水乙醇中,得溶液A和溶液B.室溫下攪拌,將A、B溶液混合均勻后用NaOH溶液調節(jié)溶液OH-濃度,攪拌得淡黃色溶膠,再將溶膠轉移至水熱反應釜中,于160℃烘箱內水熱反應6 h,洗滌、過濾、烘干,研磨制成BaTiO3粉體.
1.1.2 光催化還原法制備Ag/BaTiO3
將5.0 g BaTiO3粉體置于超聲波清洗器中充分分散,然后與一定量的0.1 mol/L AgNO3溶液一同加入光反應器中,用去離子水配制成500 mL懸浮液.通入空氣,在機械攪拌條件下,在100 W高壓鈉燈光源下進行一定時間的光催化還原反應.將懸浮液進行過濾,濾餅在100℃烘干,即得光催化還原法制備的Ag/BaTiO3催化劑.為了加快載Ag速度,可在該體系中加入少量EDTA以縮短光催化還原反應的時間.
1.1.3 浸漬法制備Ag/BaTiO3
將1.0 g BaTiO3粉體溶于100 mL蒸餾水中,再加入5 mL 0.1 mol/L AgNO3溶液,超聲分散后,于50℃下磁力攪拌一段時間,浸漬反應24 h,過濾,將濾餅于100℃烘干,研磨,即得浸漬法制備的Ag/BaTiO3催化劑.
1.1.4 水熱法制備Ag/BaTiO3
將 1.0 g BaTiO3粉體溶于 5 mL 0.1 mol/L AgNO3溶液中,超聲分散后,放入容積為40 mL的水熱反應釜內,加蒸餾水至填充度為80%.于160℃反應6 h,過濾,洗滌,于 100℃干燥2 h,研磨,即得水熱法制備的Ag/BaTiO3催化劑.
1.2.1 SEM 分析
采用JSM-6360LV型掃描電子顯微鏡對不同方法制備的Ag/BaTiO3催化劑進行微觀結構、形態(tài)及顆粒大小的分析.
1.2.2 XRD 分析
采用日本島津公司生產的XD-3A型X-射線衍射儀對不同方法制備的Ag/BaTiO3催化劑進行X射線衍射分析,掃描范圍2θ=20°~80°.
1.2.3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分析
采用日本JASCO公司UV-55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對不同方法制備的Ag/BaTiO3催化劑進行紫外-可見光譜吸收性質的測定.
本實驗采用亞甲基藍染料作為降解底物考察催化劑的光催化活性.稱取不同條件制備的催化劑粉體0.1 g,分別置于表面皿中,然后取50 mL 10 mg/L亞甲基藍染料溶液,攪拌一段時間使催化劑顆粒均勻地懸浮于溶液中.然后將催化體系轉移至光催化反應器中,在40 W高壓汞燈照射下進行光催化反應.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取樣,在最大吸收波長665 nm處,通過分光光度計(721型)測定亞甲基藍溶液的吸光度值A,利用R%=(A0-A)×100%/A0計算亞甲基藍溶液的降解率.
圖1為不同制備方法所制得的Ag/BaTiO3光催化劑的SEM照片.由圖1(a)(光催化還原法)和圖1(b)(浸漬法)可以看出,光催化還原法和浸漬法制得的Ag/BaTiO3粒徑分布較為均勻,顆粒大小約為1 μm.而水熱法所制得的Ag/BaTiO3(如圖1(c))粉體粒度較大,有可能是因為團聚造成的,這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光催化活性.
圖1 不同方法制備Ag/BaTiO3的SEM照片
三種不同制備方法所制得Ag/BaTiO3光催化劑的XRD圖譜如圖2所示.由圖可以看出,三種方法制得的Ag/BaTiO3光催化劑的衍射峰都表現出銳鈦礦相的特征峰.譜圖上未見Ag的特征衍射峰,可能是因為Ag的量較少且高度分散于BaTiO3的載體上.采用水熱法制備的Ag/BaTiO3光催化劑的結晶度較好,以銳鈦礦相為主并混有少量金紅石相的混晶,可能會提高光催化的降解效率.而從前述SEM照片上看,樣品發(fā)生團聚現象,顆粒粒徑較大,其光催化活性可能反而會有所降低.
圖2 不同方法制備Ag/BaTiO3的XRD圖譜
BaTiO3和Ag/BaTiO3(光催化還原法制備)光催化劑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如圖3所示.由圖可知,與純的BaTiO3相比,Ag的摻入使催化劑粉體的光譜響應范圍擴大,吸收帶邊向長波方向移動,并且催化劑在紫外和可見光區(qū)的光吸收強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強,這將有利于增大對光的利用率.
圖3 摻Ag前后催化劑的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通過外推法估算樣品對光吸收帶邊(λg)的禁帶寬度Eg,在圖中拐點處做切線,切線與X軸的交點即為λg的值.根據公式[13]:λg=1 240/Eg,推算所制備的BaTiO3和Ag/BaTiO3樣品的禁帶寬度分別為3.0 eV和2.61 eV.由計算的數值可知,光催化還原法制得的Ag/BaTiO3光催化劑的禁帶寬度與未摻雜的BaTiO3相比明顯變窄.Ag+半徑(約126 pm)遠大于 Ti4+的半徑 (約68 pm),所以Ag+不能進入Ti-O的晶格,只能沉積在催化劑表面,沉積過程中Ag+會逐漸擴散到催化劑晶粒的表面.經光照和熱處理后的Ag+可能先形成島狀 Ag+擴散層 (厚度約0.1 ~1.0 nm),然后形成片狀金屬粒子分散在BaTiO3表面,尤其是BaTiO3晶粒的邊界上.
圖4是亞甲基藍溶液在不同催化劑作用下的降解率,由圖可以看出,對亞甲基藍溶液進行4 h的光催化降解后,不同制備方法所得Ag/BaTiO3的光催化性能較改性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光催化還原法制備的Ag/BaTiO3光催化劑的活性最佳.結合XRD和SEM分析,水熱法制備的催化劑雖然結晶度比較好,但有嚴重的團聚現象發(fā)生,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催化劑粉體的光催化活性;而光催化還原法制備的樣品中,Ag可以直接生成在BaTiO3顆粒表面,而且金屬能夠均勻分布在光催化劑的表面,這就大大提高了它的光催化活性;而浸漬法得到的催化劑粉體在干燥過程中,可能會因Ag向表面的移動而使Ag的濃度降低,甚至未覆蓋于催化劑的表面,導致催化劑表面的Ag分布不均勻,從而影響亞甲基藍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效率.
圖4 摻Ag前后的催化劑對亞甲基藍溶液降解率的影響
利用光催化還原法對BaTiO3摻銀,不同Ag摻雜量對亞甲基藍溶液降解率的影響如圖5所示.由圖可知,改性后的催化劑對染料的降解率均比未改性的BaTiO3有明顯提高.隨著Ag摻雜量的增加,催化劑的光催化活性先增加后降低,載Ag量為1.0% 的Ag/BaTiO3的催化活性最佳,經過4 h的光催化降解,亞甲基藍溶液的降解率為95%.Ag負載在BaTiO3表面,部分光生電子富集在Ag表面,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電子-空穴的復合幾率,提高了光催化活性;而當過多的Ag負載在BaTiO3表面時,Ag又成為光生電子-空穴的復合中心,從而使得光催化劑產生的電子和空穴減少,導致了催化劑光催化活性的降低.
圖5 不同銀摻雜量對亞甲基藍溶液降解率的影響
分別采用光催化還原法、浸漬法和水熱法三種不同的方法進行了BaTiO3的Ag摻雜改性.改性后的BaTiO3光催化劑都表現出銳鈦礦相的特征峰,以水熱法制得的晶型最為完整,但有顆粒團聚現象發(fā)生;光催化還原法和浸漬法制得的Ag/BaTiO3粒徑分布較為均勻,顆粒大小約為1 μm.光催化還原法制得的Ag/BaTiO3光催化劑的禁帶寬度與純的BaTiO3相比明顯變窄,且改性后的催化劑在紫外-可見光區(qū)對光的吸收強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利用光催化還原法制備的Ag/BaTiO3光催化劑的活性最佳,當摻Ag量為1.0%時,Ag/BaTiO3的光催化活性最高,經過4 h的光催化降解,亞甲基藍溶液的降解率為95%.
[1]劉崗,嚴巖,王峰,等.電子陶瓷用鈦酸鋇粉體制備方法研究進展[J].絕緣材料,2006(1):56-63.
[2]王翔,盧同紅,劉韓星,等.納米鈦酸鋇/環(huán)氧樹脂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10,26(6):1155-1160.
[3]楊芙麗,申玉雙,郭建晉,等.鍶摻雜對BaTiO3薄膜粒徑與結晶溫度的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0,34(3):325-328.
[4]蔣勤,吳艷波,張守臣,等.溶膠-凝膠法制備鈦酸鍶粉體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J].工業(yè)催化,2006,14(12):60-63.
[5]CHEN Liang,ZHANG Shouchen,WANG Liqiu,et al.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Zr:SrTiO3under UV illumination[J].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2009,311:735-737.
[6]蔣勤,張守臣,王立秋,等.鈣鈦礦型光催化劑的制備及應用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06,25(2):136-139.
[7]潘霞,吳也凡,羅凌虹,等.卷心菜型的NiO為載體的鈦酸鋇光催化劑的性能研究[J].陶瓷學報,2010,31(1):25-28.
[8]MAN SIG LEE,SEONG-SOO HONG,MADJID MOHSENI.Synthesis of photocatalytic nanosized TiO2-Ag particles with sol-gel method using reduction agent[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2005,242:135-140.
[9]GUO Guangmei,YU Binbin,YU Ping,et al.Synthesis and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s of Ag/TiO2-nanotubes[J].Talanta,2009,79:570--575.
[10]SAHOO C,GUPTA A K,PAL ANJALI.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ethyl Red dye in aqueous solutions under UV irradiation using Ag+doped TiO2[J].Desalination,2005,181:91-100.
[11]任學昌,史載鋒,孔令仁.TiO2薄膜的Ag改性及光催化活性[J].催化學報,2006,27(9):815-822.
[12]張靖峰,杜志平,趙永紅,等.納米Ag/ZnO光催化劑及其催化降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性能[J].催化學報,2007,28(5):457-462.
[13]李立清,劉宗耀,唐新村,等.B/Fe2O3共摻雜納米TiO2可見光下的催化性能[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6,16(12):2098-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