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知道了一部叫做《天賜》的片子,據(jù)說是“中國首部原生態(tài)鳥類故事片”。后來,有愛鳥的朋友還特別提及它,并很遺憾地說,由于片子被安排在非主流時間,想看卻看不到。
讓導演孫憲感慨的,是影片在國內(nèi)外的巨大反差。自2011年1月21日上映后,這部拍攝時間長達7年、過程曲折感人的影片,卻遭遇賀歲檔極其殘酷的市場擠壓,在影院里難覓蹤影,而在2010年9月舉辦的第四屆德國科隆電影節(jié)上,該片卻獲得“最受觀眾喜愛的影片”的榮譽。
這引起了我的深思。從時間點來看,該片上映之時,正是中國國家形象片落地美國之際,而在人們熱議國家形象片的時候,是否想到了一個問題,也即《天賜》這樣的片子,其實正是非常好的國家形象片,因為它所傳遞的理念,具有普世價值,有助于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感和好感。
這是一部很具有親和力的影片,它講述了一只黑尾鷗從破殼而出到飛上藍天的整個過程。用導演的話說,這是一個關于生命成長的故事,是寫實而自然地將鳥的世界里的故事講給人們聽,讓人們意識到,生命是平等的,都有尊嚴,哪怕一草一木都應受到尊重。這不僅是很好的環(huán)保教育片,更是青春勵志片,即便是成人看了,心靈也會受到震撼,而《天賜》中的黑尾鷗,從出生、覓食到試飛、再到高飛,并最終感恩自然的生命歷程,又何嘗不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呢?
看到這部片子,會很自然地想起名著《海鷗喬納森》,而這種生命和成長的主題、愛與感恩的主題,人與自然的主題,正如《光明日報》的評論員所說,無疑都是具有國際化、普世化的人類共同關心的主題,都具有相當?shù)脑捳Z權意義。
我在《話語權》一書中,曾特別談到了“包裝中國”的問題,其中,增加各國對中國的認同感和熟悉感,非常有助于中國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進而贏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而在剛剛出版的《媒體話語權》一書中更是著重揭示了美國媒體配合政府對外輸出價值觀、贏得國際話語權的“路線圖”。
有意思的是,在《親密關系》中,社會心理學家布雷姆等人提出了相像具有吸引力的觀點,指出,無論是在人際關系中,還是在社會關系中,遇見和我們相像的人通常是令人安心的,在別人身上發(fā)現(xiàn)相像之處是令人舒服的,會令我們知道自己的方式是合適的。并且,這種相似性是有回報的。
這其實也可以部分地解釋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瓷先?,中國的一些獨特的東西,比如京劇等,會引起人們的興趣,但如果想得到世人的認同和好感,讓國際社會比較安心于中國的崛起,增進共同點才是正途。在這方面,類似《天賜》這樣的影片就非常有幫助。
令人欣慰的是,《天賜》并未進行大肆的宣揚,但卻悄然在上百部片子中脫穎而出,在科隆電影節(jié)獲獎,并得到國外媒體很高的評價,影片的自然和豐富內(nèi)涵,都讓人對中國的電影文化刮目相看,也在事實上提升了世人對中國的良好認識。而在近期,美國《華人周刊》更是準備拿出12個版重點推介《天賜》及其背后的努力,而雜志將會送往美國國會。這種事情在電影界并不多見,一是時隔將近兩年該片卻仍得到注意,二是媒體主動拿出大幅版面宣傳它,恰恰說明了《天賜》具有超越時間和國界的魅力。
事實上,在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中國需要帶給國際社會的,就該是具有親和力、有文化內(nèi)涵、充滿陽光的形象,而在世人所關心的自然、環(huán)保等主題上,類似《天賜》這樣的文化產(chǎn)品,就承載了增加認同感和熟悉感的話語權意義。這樣的片子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