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鋒,王國年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 210003)
八木天線又稱引向天線或波道天線,具有結構簡單、饋電方便、增益高、易制作等優(yōu)點,廣泛應用于米波和分米波通信、雷達、電視及其他無線電技術設備中[1]。常規(guī)八木天線采用穿入式、λ/2U 型環(huán)饋電,盡管其饋電形式簡單、經(jīng)濟,但成品一致性差且耐功率低。本文研究的一種采用板線平衡器饋電的八木天線,其最大優(yōu)點是可以通過改變板線內(nèi)導體粗細來改變輸入阻抗實數(shù)部分,而虛數(shù)部分可通過滑動兩板之間短路片來達到,利于整個天線阻抗匹配,而且?guī)拰?,理論上可以達到2∶1,通過合理設計板寬與板間距比使其達到耐功率的要求。
從圖1 可以看出,板線平衡器結構很簡單,就是兩塊板一根桿。盡管其結構簡單,但是關于該平衡器嚴格的理論分析在相關文獻中均未找到。
板線平衡器可視為縫隙式平衡器的極端情況,以下是從分析縫隙式平衡器的角度來導出板線平衡器的特性[2]。板線平衡器等效電路如圖2(a)所示,線上同時可存在兩種模式的電壓電流。圖2(a)可分解為圖2(b)加上圖2(c)。其中圖2(b)為共模:內(nèi)導體為高電位,而兩外導體處處短路,不影響同軸線模的傳輸,電流由內(nèi)導體流出,兩外導體返回。圖2(c)為差模:電流由一外導體流入,另一外導體流出,內(nèi)導體的存在僅僅影響特性阻抗。
圖2 平衡器模式分解圖
據(jù)板線平衡器的邊界條件可以得到V6=V4,V2=2V4,V5=0,V1=V3,I3=I1,I2=(I4/2)-I6。于是,圖2可以簡化如圖3。
圖3 簡化后的模式分解圖
圖3中,Z0為同軸線特性阻抗,Zd為雙線差模特性阻抗。輸入阻抗Zin=V1/I1,負荷阻抗ZL=V2/I2=V2/[(I4/2)-I6]。由傳輸線公式可知:
為便于計算,令V4/I4=ZL0,即可導出Zin:
公式(1)右端為兩阻抗并聯(lián)的結果,于是等效電路可變?yōu)閳D4。
圖4 等效電路
從式(1)可以看出,板線平衡器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而且有阻抗變換功能,輸入輸出的阻抗變比為1∶4。
由于帶寬的限制,八木天線采用折合振子激勵。由上面分析可知,為了使得板線平衡器與折合振子(特性阻抗300 Ω)匹配,板線平衡器特性阻抗應為75 Ω。由于折合振子有一個重要的特性,那就是通過改變兩臂的粗細來改變其阻值,因此為了獲取更佳的天線性能,要同時考慮板線平衡器特性阻抗、板線平衡器阻抗變換特性及折合振子特性阻抗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采用HFSS 軟件對板線平衡器饋電的折合振子天線仿真、優(yōu)化,最終物理參數(shù)見表1。建模圖形如圖5所示,圖6、圖7為其俯視圖和側視圖。
表1 板線平衡器及折合振子結構參數(shù)(mm)
圖5 仿真模型
圖6 俯視圖
圖7 側視圖
由仿真結果制作了板線平衡器饋電的折合振子天線,從圖8、圖9 可以看出,其實際測試結果與仿真基本吻合,從而不僅對板線平衡器有不平衡-平衡變換作用,而且對具有1∶4 阻抗變換特性作了充分的驗證。
實際應用中,板線平衡器的最大難點就在于防潮、防雨問題。如果為了進一步縮減體積,可以采用板線平衡器注入聚乙烯的方法進行實心填充。
圖8 板線平衡器及折合振子仿真VSWR
圖9 板線平衡器及折合振子測試VSWR
某天線要求工作在UHF波段,帶寬達20%,G≥13 dB。八木天線的結構如圖10所示,由折合振子、反射柵、板線平衡器和若干引向振子組成。所有振子都排列在一個平面內(nèi),互相平行,中心在一條直線上。引向振子與金屬支撐桿垂直,折合振子與金屬桿絕緣。
圖10 八木天線結構示意圖
八木天線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在文獻[1]中給了詳盡的闡述,這里不再重復。本文結合上述對板線平衡器饋電的折合振子天線的分析,采用文獻[3-4]介紹的八木天線設計方法,并借助HFSS 軟件優(yōu)化實現(xiàn)了在f0±0.1f0范圍內(nèi)VSWR≤1.62(見圖11),G≥13.5 dB 板線平衡器饋電的八木天線。
八木天線物理參數(shù)見表1、表2。表2中:
圖11 八木天線VSWR
表2 八木天線結構參數(shù)(mm)
天線E/H 面實測輻射方向圖如圖12所示,半功率波瓣寬度分別為37.48°、35.58°,滿足某天線系統(tǒng)要求。
圖12 八木天線f0處的實測方向圖
本文介紹了一種板線平衡器饋電的八木天線,并著重分析了板線平衡器的不平衡-平衡變換作用及1∶4阻抗變換功能特性。研制的板線平衡器在UHF波段工作帶寬達20%以上,由此饋電的八木天線在某天線系統(tǒng)中得到了應用。
[1]魏文元,宮德明,陳必森.天線原理[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84.
[2]胡樹豪.實用射頻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4.
[3]Chen C A (1),D K Cheng.Optimum Spacings for Yagi-Uda arrays[J].IEEE Trans.On Ants.Prop,1973:615-623.
[4]Chen C A (2),D K Cheng.Optimum Element Lengths for Yagi-Uda arrays[J].IEEE Trans.On Ants.Prop,197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