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淵
當今日本政壇的政治亂象,在戰(zhàn)后67年里也就1950~1955年,以及1993~1994年那兩段時間可比。2009年民主黨初上臺,民意支持高達70%,本來被解讀為日本兩黨制雛形的開端,孰料短短3年多時間,民主黨便跌到谷底,民意支持率甚至低于新成立不過一個月的日本維新會,在12月16日大選日喪失執(zhí)政主導權幾成定局。
更有甚者,大選日一周前,有41%的受訪者尚未決定該投票給哪個黨,因為參選的政黨達12個之多!這真是冰火兩重天的尷尬局面:一邊是熱火朝天,狂呼“改變”口號的政黨重組,一邊是清冷如冰的民意;變的是色彩各異的城頭大王旗,不變的是民眾對于現(xiàn)實政治的深度疑慮和不信任感。
民主黨的悲情三年
野田佳彥雖是民主黨中任期最長的首相,卻因拒絕撤回消費稅增稅法案導致前黨首小澤一郎率部退黨,以及決定年內(nèi)提前舉行大選,而承受了比鳩山由紀夫和菅直人更大的黨內(nèi)壓力。有爆料稱,自夏末秋初起,野田就沒怎么在工作日晚上出過門,還常常一個人喝悶酒。10月29日,他被自民黨拒絕在參議院做施政演說,好生一番折辱;11月26日,他在出席公眾游說活動時又險些掉下宣傳車。他目前的遭際,頗類似自民黨2009年下臺前的最后一任首相麻生太郎。野田和麻生同為本黨小派系的首領,都小有口才,但均難挽本黨頹勢。
民主黨是怎么衰落的呢?首先要怪鳩山由紀夫,他跟他爺爺鳩山一郎一樣跟美國合不來。鳩山一郎戰(zhàn)前曾擔任政友會(日本第一屆首相伊藤博文創(chuàng)立的政黨)代理總裁,與軍部當政的東條英機不合,戰(zhàn)后他本是首任首相的當然人選,卻因戰(zhàn)前出任過大臣而被麥克阿瑟的一道命令擋在了門外,故對美國耿耿于懷。鳩山由紀夫拿了美國的工程博士,卻不懂美國的戰(zhàn)略心理,在沖繩普天間美軍基地搬遷問題上栽了大跟頭。鳩山任前狂言要將基地搬出日本,最不濟也要搬出沖繩縣,結(jié)果前者得罪美國,后者惹毛日本輿論。鳩山在任僅8個月,就以引咎辭職收場。由于同情小澤一郎的遭遇,他這次不被民主黨推薦參選而宣布退選。
鳩山下臺后輪到菅直人。菅曾是日本紅衛(wèi)兵頭子,1996年與鳩山由紀夫等人組建民主黨,被日本媒體稱為“市民政治家”、“藍領政治家”。作為創(chuàng)黨元老,他繼任首相合情合理,問題是執(zhí)政大半年后,他趕上了核電站外泄事故,忙乎數(shù)月不見民眾好評,遂黯然離去。
有了兩位前任的積頹之勢,野田佳彥任期內(nèi)苦不堪言。在黨內(nèi),懷異志者大有人在;在國會,自民黨苦苦相逼;在國內(nèi),災后重建亟需巨資,而經(jīng)濟實在是欲振乏力;在海外,除了傳統(tǒng)的朝鮮挑戰(zhàn),菅任內(nèi)由鷹派前原誠司主導的釣魚島亂局產(chǎn)生溢出效應,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框死了野田對華外交的空間。而對其致命一擊,來自增加消費稅額的舉動。在日本,消費稅是個政治雷區(qū),1986年中曾根康弘因消費稅大失人望,1998年橋本龍?zhí)梢蛱岣咴摱惗惵手聟⒆h院選舉慘敗而引咎辭職。增稅得罪選民,卻又不得不為,否則無法緩解財政壓力。所以,在民主黨內(nèi)因增稅而分裂時,自民黨以限時解散眾院為條件,與野田站在了一起。
不容否認的是,野田是小泉之后唯一一位踏踏實實干了些實事的首相。在共同社民調(diào)中,問及誰更適合當首相,支持安倍晉三的占34.3%,支持野田的仍有32.2%,高過對野田內(nèi)閣的26%支持率。然而,日本不是總統(tǒng)制國家,領袖的個人魅力無法挽回整個政黨的失敗。
第三勢力:1993年重復?
此次大選最引人矚目的地方恐怕不是自民、民主這兩大主角,而是被日媒視作改變?nèi)毡局孪M诘乃^第三極勢力。政治力量分化和第三極崛起的現(xiàn)象似乎越來越流行,美國的茶黨、韓國的安哲秀旋風,如今日本又出了個維新會。但這個第三極在日本真算不得什么新事物。早在1993年,第三極勢力就拋開“1955年體制”的兩塊基石自民、社會兩黨,另起爐灶過。這些第三極勢力最終江河入海,匯聚成了今日的民主黨。
當時的政治目標是適應冷戰(zhàn)后時代的新變化,變傳統(tǒng)的保守-進步陣營對峙為美國式的保守主義兩黨制。事實上,保守化的目標已經(jīng)達成,美國式的政黨輪替也于3年前實現(xiàn)。只是,日本的兩黨制基礎很不穩(wěn)固。這主要是民主黨的問題。民主黨是個大雜燴,其中大部分議員是從自民黨中分化而來,再加上社會黨系一部分人。與成員來源相對應的是不同的政見主張,唯一的共性就是反自民黨。換句話說,這只是一群因短期目標而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雖經(jīng)數(shù)次分流整合,大體能共處一個屋檐下,但不代表同心同德。
1993年,日本媒體曾歡呼雀躍,認為第三極勢力的崛起很可能引導日本重演韓國1988年民主化的那一幕。問題是,韓國的民主化勢力歷經(jīng)數(shù)十年民主運動成長起來,內(nèi)部整合較徹底,雖不能杜絕分裂,但至少在基本政治準則上沒什么沖突。而日本在1993年卻是革而不新,完全是通過有限的上層重組完成政權更替,帶有很大的不徹底性。
今天,被譽為第三極勢力的日本新政黨似乎又在走前輩們的老路。這里姑且不論以小澤一郎人馬為主體的日本未來黨—只要有小澤這劑“毒藥”在,未來黨注定不會有未來。
11月17日,從大阪異軍突起的橋下徹創(chuàng)建的日本維新會竟和東京石原慎太郎的太陽黨合流,被野田譏為“野合”。對照維新會和太陽黨的基本政治主張,活脫脫就是橋下和石原兩位代溝的真實寫照。維新會的名號聽起來雖復古味十足,但政治主張卻較契合主張新自由主義的民主黨右派。而太陽黨聽起來朝氣蓬勃,其主張卻是以國家為中心,通篇“富國強兵”外加“國粹主義”的老腔老調(diào),立場貼近持傳統(tǒng)保守主義立場的自民黨右派。兩黨似乎只在強化政府機能和地方分權兩點上契合。這也難怪會被罵作“野合”了。橋下是否能有效地整合新的維新會?是否會被石原壓一頭,反倒被鳩占鵲巢?就在12月4日,石原在NHK節(jié)目上稱維新會可能與自民黨合作入閣,翌日橋下就否定,稱不愿以聯(lián)合執(zhí)政方式入閣。合流不過半個月,就產(chǎn)生如此大的分歧,實在讓人擔心維新會的未來。
日本版工黨崛起?
對此,筆者認為橋下徹很可能不會走民主黨的老路。原因有三。
首先,維新會創(chuàng)始之初人員組成較單純,便于整合,雖然麾下有以民主黨前高干、鳩山親信松野賴久、小澤銳仁為首的一批現(xiàn)職國會議員加入,尚不至成尾大不掉之勢。投奔者中的民主黨議員除松野、小澤外,都是當選才一兩次,因反對增稅而退黨的新手,容易駕馭。而自民黨議員在本黨有很大勝算前提下還肯來投奔,則為志同道合者無疑了。
其次,橋下與石原合流看重的是石原在首都圈的深厚人望,由石原任黨首也是為了討巧。但合流后的黨名為維新會,而非石原個人色彩濃厚的太陽黨,說明橋下在名分大義上已占優(yōu)勢。相較之下,橋下的人氣和口碑更勝垂垂老矣的石原。新黨組建后,多見人來投奔橋下,鮮見敲石原的門。而石原一脈凈是些過氣的30后、40后,橋下幫多是年富力強的60后、70后,從中長期來看,石原派的影響很難持久下去。
最后,橋下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辦了維新政治塾,即維新會的黨校。此舉頗見遠慮,在日本也是頭一遭。加上維新會吸納了竹中平藏、堺屋太一這樣的優(yōu)秀顧問,相信教育質(zhì)量有保障。維新塾將大大強化黨和黨員彼此的控制力和向心力,很可能將維新會打造成一個獨特的政黨。
維新會未來較難預測,但藉此次大選在國會站住腳應無問題,之后還能走多遠取決于黨自身的建設。領袖的個人魅力短期內(nèi)可以幫助本黨走紅,但要長久,須拿出有說服力的政策主張以籠絡對現(xiàn)狀不滿的市民階級,擴大和鞏固選民基礎,否則必蹈民主黨覆轍。
上世紀初,在與日本同為國會主導的君主立憲國英國,工黨憑借城市工會的支持崛起,在傳統(tǒng)的保守和自由兩黨之間扮演了第三極角色,與今日前景尚不明朗的維新會處境很相似。英國工黨當年通過與自由黨聯(lián)合執(zhí)政入主國會,站穩(wěn)腳跟后又在自由黨支持下與保守黨角逐,實現(xiàn)單獨組閣。這對于維新會,是否有些借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