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2月27日,中國建筑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他的獲獎作品是寧波博物館。該館建筑主體3層,最高也只有24米。在當下城市高樓林立的情勢下,寧波博物館似乎有點不入“時俗”。但正是這一貌不驚人的建筑,卻被普利茲克獎評審團看中,而且是沒經(jīng)申報,直接提名,擊敗美、英、日等多國建筑大師。寧波博物館因此而成為寧波這個開放城市的名片。
一個城市,我們以前關(guān)注的是它的地平線,可現(xiàn)在,面對正在瘋狂長高的水泥叢林,面對巍然聳立的龐然大物,專家們開始更多地關(guān)注它的天際線了。
針對城市建設(shè)中的高樓現(xiàn)象,市民、專家的議論沸沸揚揚。在規(guī)劃專家的眼中,高樓大廈是城市輪廓的主要元素,樓高才顯示出他們的大手筆;在經(jīng)濟學家眼中,高樓大廈是城市經(jīng)濟繁榮的象征,有錢才砌得起高樓;在建筑師眼中,高樓大廈是一個城市品位的體現(xiàn),是他們“十月懷胎”生下的大高個孩子;而在市民的眼中,高樓大廈不僅是一道城市風景,更是現(xiàn)代城市的標志,是新的地標,是他們的驕傲。
層樓高聳、千篇一律的建筑形象給人一種誤導:高樓大廈就是現(xiàn)代化,高樓大廈就是大都市。時尚往往將人引向極端。杭州市區(qū)中心建造了一座與西湖的湖光山色不相協(xié)調(diào)的高達100米的市政府塔式大樓,福州也在建造一座全國第三、福建最高的88層大樓,“欲與天公試比高”,誰的樓砌得高,誰就更現(xiàn)代化、更大都市。美國“9·11”恐怖事件后,人們對高樓的認識有了新的理念,但樓高就有氣魄,樓高就有豪邁,這個觀念已在人們的心中扎下了根。
建筑大師張開濟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決策者們競相攀“高”,其實并非是需要的問題,而是裝扮臉面,背后隱藏著虛榮——樓高出政績。故好多城市執(zhí)政者上任,“三把火”中必有大拆大建,用樓宇為自己臉上貼金。
香港的建筑物超高,叫人驚心動魄。從港島太平山頂俯望下來,一座座矗立云天的商業(yè)巨廈,一幢幢直插穹蒼的住宅大樓,給人一種“鋼骨水泥森林”的壓抑感覺。從外地旅行歸港,如遇夜晚,飛機降落時從窗口下望,一柱柱的長形發(fā)光體,幾乎要與機翼擦身而過,叫人驚出一身冷汗。
在一次國際建筑師大會上,奧地利一位代表的發(fā)言發(fā)人深?。撼鞘薪ㄔO(shè)要入鄉(xiāng)隨俗,離開傳統(tǒng)文化的沉淀,城市建筑就沒有個性。試問,倘若我們把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移植到北方城市,怎能表現(xiàn)北方人的粗獷豪爽?我們不反對中西合璧,南北交融,但城市建筑畢竟是受地域的制約、歷史的左右,南京的建筑是體現(xiàn)六朝古都的遺風,故而夫子廟才游人如織,秦淮河才笙歌不斷,“一帶秦淮河洗盡前朝污泥濁水,千年夫子廟輝兼歷代古貌新姿”。武漢的建筑是表現(xiàn)九省通衢的口岸壯觀,故人們寧愿舍棄火車的便捷,也要乘船登臨武漢三鎮(zhèn)。徜徉在武漢碼頭,看滾滾長江水東流,更有一種豪邁和激情。
還是那句老話,樓再高也高不出神韻,唯有折射城市風華的建筑才有生命力,才有恒久綿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