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本棟
一
劉永濟先生是近現代學術史上著名的學者和詞人。
先生(1887-1966)字弘度,別號誦帚,晚號知秋翁,齋名易簡、微睇等,湖南省新寧縣人。劉先生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劉長佑曾任清朝的直隸、云貴總督,父親劉思謙也曾在廣東、云南等省做過幾任知縣,然不能隨波逐流,不久便棄官歸隱了。劉先生自幼即隨祖父、父親生活和讀書,關于這段經歷,我們現在已不能詳,然這給他帶來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劉先生十九歲時離開家鄉(xiāng),先在長沙明德中學,后到上海復旦公學學習,開始接受現代科學知識的教育并受到民主思潮的影響。1910年,他考入天津高等工業(yè)學校,次年又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希望能夠到國外學習工科,以實現其最初從事實業(yè)救國的愿望。后因不滿學校當局的蠻橫無理,放棄了官費留學的機會。
辛亥革命之后,直到1917年,劉先生多寓居上海。當時,近代著名詞人況周頤、朱祖謀都在上海作寓公,劉先生便向他們問學,得到兩位老前輩的特別賞識。這對他后來的詞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17年,劉先生應他的老師長沙明德中學校長胡元琰之邀,回母校任教。1925年,在清華大學的吳宓先生介紹劉先生到清華任教,先生因胡校長的挽留,未能應聘。兩年后,由吳宓先生再度介紹,劉先生始到沈陽東北大學任中文系教授。然不數年,“九一八”事變發(fā)生,東北淪陷。劉先生離開東北大學,挈妻子兒女幾經輾轉,先后在浙江大學、湖南大學任教,后來到了已遷至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并于1942年起兼任武大文學院院長,直到]949年全國解放。在這期間,劉先生雖生活相對平靜,但仍舊以一個正直知識分子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的憂患之心,關注和面對著世事與人生。
解放后,劉先生在精神上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他不顧年老體衰,努力從事教學與科研,除了給學生上課、指導研究生之外,還給中文系的青年教師講授詞學等,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如《文心雕龍校釋》、《屈賦通箋》等,也都陸續(xù)修訂再版,又完成了《唐人絕句精華》,并開始《文心雕龍辭典》的編撰。黨和政府也很尊重劉先生。1956年,他被評為一級教授,并先后當選為政協武漢市常委、湖北省文聯副主席、《文學評論》編委等。
在五十年代的一些政治運動中,劉先生也曾受到批判和沖擊,甚至被打成“內定右派”,但他對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雙百”方針,對自己的國家和他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yè),始終抱著極大的信心。他那積極正直、真誠謙遜的品格,也并未改變。然而,可悲的是他最后卻沒能幸免于1966年開始的那場浩劫。一夜之間,他成了“反動學術權威”、“封建遺老”,遭到殘酷的政治批判,積累多年的研究資料也散失殆盡。1966年10月2日,這位年近八旬、一生熱愛祖國、剛正不阿的著名學者,竟被批斗致死。直到1979年,我們的黨、國家和人民從噩夢中醒來,劉永濟先生才得以徹底的平反。歷史終于給了他公正的評價,劉先生的高尚品德和精深學術也必將得到不斷的發(fā)揚和永久的流傳。
二
劉永濟先生是一位十分淵博的學者。在五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他在古代文學的領域內,從研究到創(chuàng)作,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且不算未及收集的單篇論文和未完成的殘稿,即就已成書者論,便有二十種之多(今大致已收入中華書局新版的《劉永濟集》)。
劉先生早年從事文學理論研究,在《學衡》雜志上發(fā)表過《文鑒篇》,對文藝鑒賞有極精微的剖析,為學界所重。在明德中學時,他給學生講授文學概論,貫通中西,要言不煩,所成講義,取名《文學論》,曾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重印多次。到武漢大學以后,劉先生在文學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心雕龍》。在四十年代,他就完成了《文心雕龍校釋》一書,諸所詮釋,能得劉勰原意,堪為繼黃季剛先生《文心雕龍札記》后的又一力作。劉先生談到自己的這本書,曾說:“季剛的《札記》,《章句篇》寫得最詳;我的《校釋》,《論說篇》寫得最詳?!币跃谛W推黃季剛先生,以長于持論自許,亦是平情之論。
劉先生在東北大學時,因主講中國文學史,曾擬寫一部《文學通史綱要》,后因改教其他課程,只寫到隋朝,先連載于《學衡》,1945年取名《十四朝文學要略》,由中國文化服務社出版。此書重視文學名義的辨析、體裁異同的由來、藝術手法的發(fā)展、社會作用的變遷等,于每一綱目下分系許多原始材料,在觀點和結構上都有許多特點。劉先生在此時期還寫過一部《唐樂府史綱要》,以絕句為唐代的樂府,是較早的研究唐代樂府史的專著。與此書堪稱姊妹篇的是劉先生晚年選釋的《唐人絕句精華》,共選錄唐人絕句788首,于每首詩的詩意、手法、風格等,均作了精到的分析評論,書前引言對唐人絕句的源流正變、藝術價值等,亦有扼要論述。
劉先生一輩子服膺屈原,研究屈原,于并世諸家中,獨樹一幟。他本擬撰寫的“屈賦學五種”,生前完成了四種?!肚x通箋》初稿于1932年,反復訂補,1953年才寫定。首為序論六篇,然后對《楚辭》中可以斷定為屈原作品的《離騷》、《九辯》、《九歌》、《天問》及《九章》中的《惜誦》等五篇,每篇都分解題、正字、審音、通訓和評文五項,加以考究。其有關全書總義有待商榷者,則別為《箋屈馀義》十九篇。二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61年合為一冊出版。《音注詳解屈賦定本》是劉先生根據《屈賦通箋》中所作的結論寫成。原來只據校文寫成定本,題為《屈賦定本》,附在《通箋》之后,1954年劉先生又加以注解,獨立成書,并于1959年改定,易名《屈賦音注詳解》。《屈賦釋詞》卷上釋虛詞,卷中釋詞匯,卷下釋句例,是用王引之《經傳釋詞》和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之法,從語言學角度研究屈賦的一部專著。
詞曲研究是劉先生學術生涯中的又一個重要方面。其中詞學方面,有《詞論》、《唐五代兩宋詞簡析》、《微睇室說詞》和《宋詞聲律探源大綱》,我們將在下文詳作介紹;曲學方面,則有《宋代歌舞劇曲錄要》和《元人散曲選》,這兩種也是劉先生授課時的講義,書前各有序論一篇,頗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的意見,如認為宋代歌舞劇曲的結構有縱列橫列之分,元人散曲有陰剛陽柔之分等,都很值得重視。
在劉先生已完成的研究著作中,以“楚辭學”、“龍學”和詞學方面的較多,學林也很自然地推崇先生在這些領域的造詣,然實際上劉先生治學之廣,讀書之多,是很驚人的。他在群經、諸子、小學、史學及佛學方面,在目錄、???、版本方面,在地理沿革、名物制度等方面,修養(yǎng)都很深厚。所以他研治古籍,就能左右逢源,多所創(chuàng)獲。從有關《楚辭》以及其他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先生對古文字學和古史的造詣;從有關《文心雕龍》等著作中,又可以看出先生對玄學,特別是《莊子》的造詣;而從其詩詞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先生對禪學的研究也是很深的。他所以很少發(fā)表文學研究以外的東西,只不過是因為他并不以為讀了書就一定要讓別人知道罷了。劉先生的著述篇幅都不大,要言不煩,取其足以達意為止,顯然屬于“簡約得其英華”的南學,而不是“深蕪窮其枝葉”的北派。黃庭堅評陳師道“讀書如禹之治
水,知天下之絡脈,有開有塞,而至于九川滌源、四海會同者也”。劉先生的治學也正是如此,或著眼理論,或側重作品,由博反約,同時又都是注意“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
三
由博反約,劉永濟先生在詞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劉先生少年時期曾在其姑父松琴龍家中得讀古今詞集,增養(yǎng)了詞學研究的興趣。辛亥革命后,他在上海向近代詞學大師況周頤請益,曾撰《浣溪沙》一詞,詞曰:
幾日東風上柳枝,冶游人盡著春衣,鞭絲爭指市橋西。
寂寞樓臺人語外,闌珊燈火夜涼時,舞余歌罷一沉思。
惠風老人喜謂:“能道‘沉思一語,可以作詞矣。詞正當如此作也?!碑敃r,另一位詞學宗師朱祖謀亦寓居上海,其主漚社,曾分題詠綠櫻花、紅杜鵑。劉先生非社中人,而況氏命試作,疆村老人一見而稱之為“能用方筆者”。劉先生從況、朱兩位先生學詞的這番經歷,對他后來詞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發(fā)展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
清人張惠言等推尊詞體,有意識地以比興說詞,認為:“‘意內言外謂之詞。其緣情造端,興于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詞選序》)于是過去被人們視為小道的詞,也逐漸成為可以而且應當反映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和詞人對這些事件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體。這使得詞在這以后的一百多年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創(chuàng)作上,都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其中像周濟之主張“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陳廷焯之提出“沉郁說”等,都已在理論上對張惠言的比興說作了補充和發(fā)展。王鵬運和朱祖謀作詞、論詞皆承常州詞派,而況周頤則在理論和創(chuàng)作上都很有成就。他既主張“詞貴有寄托”,又以為這種寄托“所貴者流露于不自知,觸發(fā)于弗克自已。身世之感,通于性靈,即性靈,即寄托,非二物相比附也”(《蕙風詞話》卷五)。這些觀點,在當時和后來都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劉永濟先生的詞學,正是繼承了這些前輩的業(yè)績的。劉先生作詞受朱祖謀、況周頤影響,但取徑更廣。他不獨如席啟駉先生所說的,“為夢窗詞,而往往似白石,意其胸襟性情或近之歟”(《劉永濟詞集序》),而且又如朱光潛先生所品題的,“諧婉似清真,明快似東坡,冷峭似白石,洗凈鉛華,深秀在骨,是猶永嘉之末聞正始之音也”(《劉永濟、詞集》卷首)。同時,他還對馮延巳的詞下過很大工夫。所以,他的作品可以說是將馮之深婉、蘇之豪放、姜之清剮、吳之麗密,融于一爐,而自成一格的。
劉先生詞學研究的特色,是以作品為中心,即通過創(chuàng)作、閱讀、鑒賞、考證和批評等一系列方法來對作品進行探索的。他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的造詣,使他對作品的閱讀和鑒賞,往往能作出十分恰當的選擇和深具會心的剖析;而他進步的詞學觀念和深厚的文學理論素養(yǎng),又使他所做的許多批評和探索,帶有很強的理論色彩和啟發(fā)意義。
劉先生早年在武漢大學講授詞選,曾編有《誦帚庵詞選》四卷,選錄作品較多,晚年由博返約,又擷唐宋詞的精華,寫成《唐五代兩宋詞簡析》。全書篇幅并不大,僅選詞一百三十一首,然選擇的眼光、體例和每首詞后所作的評析,卻很有特點。從選目上看,劉先生的《唐五代兩宋詞簡析》,選唐五代詞56首,宋代75首(其中北宋38首,南宋37首),并將所選全部作品分為九類??梢哉f是既重視詞的創(chuàng)作的源頭,又重視其發(fā)展流變;既突出了李煜、馮延巳、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等人在詞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又顧及了不同風格流派中其他有成就的作家;既注意到題材與主題的豐富多彩,也注意到詞體的不斷革新和風格的異同變化;既關注了士人的創(chuàng)作,也不忽略民間詞的作用和意義,加之作品注釋的簡要,分析的精到,都有助于讀者對唐五代宋詞發(fā)展繁榮狀況的全面了解。
1960年,劉先生為武大中文系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講授南宋婉約派詞,以吳文英為重點,并追溯周邦彥、姜夔、史達祖,后及王沂孫、周密、張炎,以見此派源流,撰成《微睇室說詞》。其中選人吳文英詞79首,周邦彥6首,姜夔6首,史達祖3首,吳潛1首,王沂孫5首,周密1首,張炎2首。這是在近人陳洵《海綃說詞》和陳匪石《宋詞舉》之后,又一部說詞的名著,也是先生對于宋詞的晚年定論。
吳文英,字君特,號夢窗,又號覺翁,四明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是南宋末年的著名詞人,有《夢窗甲乙丙丁稿》四卷。與當時的許多江湖游士一樣,吳文英雖一生未仕,但以詞章曳裾侯門,又難稱獨行;而其詞雖麗密幽深,別具一格,然下者亦不免晦澀難解,故歷來對其詞的評價,或毀或譽,眾說紛紜。如南宋張炎即以“質實”目夢窗詞,認為它“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詞源》卷下)。而自清中葉至清末民初,詞家如周濟、戈載、馮煦、陳廷焯、王鵬運、朱祖謀、鄭文焯、況周頤、陳洵、楊鐵夫等,則又大都對吳文英的詞十分推崇,至有“近世學夢窗者,幾半天下”之語(吳梅《樂府指迷箋釋序》)。其中鄭文焯手批《夢窗詞》、陳洵的《海綃說詞》談夢窗詞的部分、楊鐵夫《夢窗事跡考》和《夢窗詞箋釋》,可以說從不同的角度,分別對吳文英其人其詞,作了初步的研究。后夏承燾先生又撰《吳夢窗系年》,對吳文英的生平行事,作了進一步的考辨和論述。然繼而對吳文英的詞作出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和更為全面的評價的,則不能不推劉永濟先生的《微睇室說詞》。
吳文英生活的時代正是宋王朝由衰敗沒落而終至走向覆亡的時代。吳文英生平與朝貴如賈似道、吳潛、嗣榮王趙與芮皆有來往,有詞可證,然終其一生又始終未因此而得一官半職。如夏承燾先生所考,吳氏是一位“但有酬酢而罕干求,在南宋江湖游士中,殆亦能狷介自好者耶”(《吳夢窗系年》)。故宋王室國事日非的現實,在這位狷介之士的詞中,似不能不有委婉的反映。而劉先生論詞,又一向主張“茍其情果真且深;其詞果出肺腑之奧,又果具有民胞物與之懷,而又若萬不得已必吐而后快之勢,則雖一已通塞之言,游目騁懷之作,未嘗不可以窺見其世之隆污,是在讀者之善逆其志而已”。因此他分析吳文英的詞,也就往往會注意從“游目騁懷”之詞而逆探其“民胞物與之懷”,盡管這在夢窗詞中表現得并不總是很明顯。我們看他說吳文英《賀新郎》(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八聲甘州》(陪庾幕諸公游靈巖)、《三姝媚》(過都城舊居有感)等詞,論南宋末“外患日深而朝廷阘茸,一味欺矇粉飾,勢已岌岌而不知懼。故夢窗每撫今追昔,感慨甚深。此等情況,詞中多有,雖或但切己身言,而世事即在言外,亦詞人憂衰憫亂之情之發(fā)于文字者”,對我們解讀夢窗詞中隱約的憂國情懷和悲涼心緒,評價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尤有幫助。
據夏承燾先生《吳夢窗系年》,吳文英在蘇州時曾納一妾,后因故遣去;在杭州復眷戀一妓,未娶而妓歿。故其追念往事,纏綿往復,情不能已之作,集中頗多。如《踏莎行》(潤玉籠綃)、《絳都春》(燕亡久矣,京口適見似人,悵然有感)、《齊天樂》(煙波桃葉西陵路)等等,皆是
其例。其他像寫友情的《掃花游》(贈蕓隱)、《解連環(huán)》(留別姜石帚)等,集中也有不少。況周頤論詞,主張“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蕙風詞話》卷一),劉先生論詞亦然。他選講夢窗詞,于其感時哀世之作外,又特注意那些感舊懷人而情意真切的作品,注重挖掘其感情的真實內涵。
夢窗詞向稱難讀,這一方面是因為有關的背景材料不足征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中有些作品在藝術上存在著過于修飾之病。所以,劉先生對夢窗詞的解說,便主要是通過對其藝術技巧的分析來進行的。由于劉先生自己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有豐富的經驗和很高的造詣,就使得他的這些分析能夠深入腠理,讀之頓有化難為易、化晦澀為顯明之感。像他說《三犯渡江云》(西湖清明)等很多作品,由詞意蘊涵到組織結構,由用典、用語到音律聲韻,無不詳加分析。其體會之深刻細膩,分析之擘肌分理,令人贊嘆。
在清末民初曾受到極大重視的夢窗詞,自現代尤其是解放以后直至八十年代初,由于人所周知的原因,卻受到了極大的冷遇,而在這期間,只有劉永濟先生對夢窗詞的研究是一個難得的例外。他從夢窗詞藝術手法和技巧的具體分析人手,而著眼于這些手法和技巧所表現的南宋末年那個特定時代、特定人物的一份真實的思想感情,不穿鑿附會,輕易拔高;也不空洞教條,盲目貶抑,從而在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給夢窗詞作了一個準確的定位。
《微睇室說詞》之外,劉永濟先生的另一部重要的詞學著作是《詞論》。如果說前者主要是一種教人讀詞、或日對作家作品進行具體研究的著作的話,那么后者則主要是一部教人作詞、或日對前人的作詞、讀詞方法從理論上進行總結和探討的著作。
《詞論》兩卷,本是劉先生早年在湖南大學任教時的詞學講義,1940年,劉先生到時在樂山的武漢大學任教,所講授的課程仍有詞學一門,故續(xù)有增益,尤其是下卷,劉先生還準備以其為藍本,提要鉤玄,寫成幾十則詞話,作為學詞的綱領。
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和批評,無論是詩論還是詞論、文論,一般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色,有時甚至用省略過程,直抒結論的方式表達,而由于作家和評論家們往往具有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驗和精湛的藝術技巧,他們的意見又是值得重視的。因此,對這些意見,就應當進行一番認真的疏通印證、歸納總結的工作。劉永濟先生在《詞論》中所做的,可以說正是這樣一項工作。即如是書下卷,專論作法,實是一部詞話選,古人論詞的精要之語,多在其中。劉先生因其自身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造詣頗高,所以他對這些精要之語的體會和疏通,也就往往十分精到,備見功力。且看一例。自南宋張炎論詞發(fā)為“清空”之論,至清朱彝尊崇姜、張,以清空雅正為主,推闡提倡,號為浙派。然“清空”究作何解,并不很容易捉摸。劉先生從辭、意關系著眼,認為清空、質實之辨,不出意、辭之間。“意徑而辭不逮焉,或辭工而意不見焉”,即為質實,而“清空云者,詞意渾脫超妙,看似平淡,而義蘊無盡,不可指實。其源蓋出于楚人之騷,其法蓋由于詩人之興,作者以善覺、善感之才,遇可感、可覺之境,觸物類情而發(fā)于不自覺者也。惟其如此,故往往因小可以見大,即近可以明遠。其超妙、其渾脫,皆未易以知識得,尤未易以言語道,是在性靈之領會而已”。清空之境界雖極高,然其意蘊、淵源卻十分清晰。再看一例。況周頤曾提出“填詞第一要襟抱”,然怎樣才謂之有襟抱,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卻言之不詳。劉先生則解釋道:“按襟抱、胸次,皆非專由學詞工力所能得,特功力深者始能道出之耳。襟抱、胸次,純在學養(yǎng),但使性情不喪,再加以書卷之陶冶醞釀,自然超塵。但道出之時,非止不可強作,且以無形流露為貴。……予最愛東坡《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雨)詞,能于不經意中見其性情學養(yǎng)。其詞曰:‘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帯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誦之數過,而禍福不足搖之之精神自然流露。其沖虛之襟抱,至今猶能仿佛見之?!币蕴K軾詞釋襟抱之意,不但準確,尤為形象,真可謂“功力深者始能道出耳”。
劉先生撰為《詞論》,其初衷固然主要是教人學詞。然而,我們看他上卷通論詞之名義、緣起、宮調、聲韻和風會,下卷專論作詞方法,分為七節(jié):總術、取徑、賦情、體物、結構、聲采和余論,從詞的起源、聲律、詞史的發(fā)展,到詞的創(chuàng)作論的諸多范疇,幾乎涉及到詞學理論的所有重要方面;而其中每一節(jié)的撰寫,又必先對有關的詞學文獻進行全面細致的考察,然后嚴加選汰,擇取具有代表性的說法,進行歸納排比,或疏通印證,考辨得失,或發(fā)明引申,從容立論,多精詳周密,平正通達,要言不煩。因此從總體上看,它實已建構起一個相當完整的詞學理論體系。這對于我們今天的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尤其是詞學理論的研究,無疑也是具有借鑒和啟發(fā)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