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要上出好課、能吸引“眼球”的課、學生樂于接受的課,不僅要“理”出問題,即“知其然”,更要找出問題出在哪兒、為什么這樣,即“知其所以然”。而縱觀我們目前常態(tài)下的信息技術課堂(甚至包括部分公開課),存在著諸多問題, 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信息技術教學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必須正視并要善于解決這些問題。
問題一:“三維目標”形同虛設
例1:一位高一教師在講授《信息的編程加工初步》一課時,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①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體驗一個完整的程序設計過程,知道利用計算機編程解決問題的步驟;理解算法,并能初步使用算法描述解決問題。②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例懂得算法,并通過實踐鞏固性練習來習得算法的流程圖描述。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明確計算機工作原理,程序存儲與控制的意義所在,培養(yǎng)對程序設計的初步興趣。但在具體實施教學時,該教師一開始就講“百米排序問題”,簡要提“算法”一詞后就投影其流程圖,接著打開VB程序設計“VB界面設計控件插入”、最后再進行所謂的程序代碼補充題“100累加”和“圖像打印”(實際是循環(huán)甚至是雙重循環(huán)問題),導致學生像趕鴨子上架一樣,整堂課連編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都沒弄明白,更不要說讓學生“明確程序的意義,培養(yǎng)程序設計初步興趣”了。
還是本節(jié)課內容,還是遵循其“三維目標”,另一位高一教師則緊緊抓住“體驗信息編程加工的總體過程”和編程加工核心“算法設計”及其流程圖描述的兩個重點展開,帶著學生一起玩程序游戲。學生親手操作點擊界面按鈕求得結果,然后該教師揭示按鈕后面隱藏的程序代碼,從而明確信息編程加工的過程。這樣做,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體現(xiàn)了學生在體驗學習活動過程中習得了方法,其目的與“三維目標”完全吻合。
可見,如果在每堂課的教學中,學生真正在自身的學習過程中學會了方法,體驗并提升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其知識與能力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問題二:對“任務驅動法”存在誤解
有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如果一節(jié)內容只有三個主要知識點,就只對應提三個問題,不管其有無內在的聯(lián)系,更不管真正的學習問題是不是學生在強烈的問題動機驅動下得出的。
例2:有教師針對《文檔的編輯修改》列出幾個問題菜單:文本的修改、字符處理、段落排版操作有哪些?再加一個綜合練習的套路。筆者做了如下更改:首先進行作品的案例式教學,在導入“文檔的編輯修改”一課內容時,提問:輸入的文本就像我們以前寫作文一樣,寫了草稿接下去該干什么?學生好奇,就會說出草稿修改初步的有關操作;其次放手讓學生去做,有問題的小組交流,或學生“小先生”進行個別輔導;接著教師再對這些操作進行必要的刪減和歸類;然后通過投影展示已有優(yōu)秀作品,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發(fā)表評價,教師略補原則性注意點;最后,根據不同層次要求,學生著手美化自己的作品。
總之,就如一位教研員所說:課堂我們要注重針對性、實踐性,要在體驗下的形成性測試中,通過一個個學生感興趣的具體案例來展開,來分解滲透我們信息技術學科固有的知識點、操作點;小學要注重信息學科的態(tài)度學習,初中要注重操作學習,而高中要注重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做到“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的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