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巧鋒 鄭福明
【摘要】欺負行為一直受到發(fā)展心理學家的關注,但針對幼兒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依據(jù)欺負行為發(fā)生的冷認知理論,采用實驗干預法,對有欺負行為的幼兒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移情訓練。實驗結果表明,通過移情訓練可以有效減少幼兒的欺負行為。
【關鍵詞】冷認知理論;幼兒欺負行為;干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2)10-0038-04
一、問題的提出
欺負行為一直受到發(fā)展心理學家的關注,但國內外有關欺負行為的研究大多針對小學生和中學生,針對學齡前幼兒的研究較少。0~6歲的幼兒期是人一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如果能從幼兒時期就對其出現(xiàn)的欺負行為進行適當?shù)母深A,對減少個體將來問題行為的出現(xiàn)、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對幼兒欺負行為研究的逐漸深入,有關理論假設也從關注幼兒的外在因素(如外部特異性,肥胖之類)逐步過渡到關注幼兒的內在因素。冷認知理論即是從幼兒內在心理特點出發(fā)分析幼兒欺負行為的一種理論假設,這一理論認為有欺負行為的幼兒在欺負他人時知道如何去傷害對方,能很好地把握對方的心理。他們欺負別人只是喜歡給別人造成痛苦,也就是缺乏移情能力,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冷認知”。移情能力低的幼兒不會去體會受欺負者的痛苦,所以他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因此也不會停止自己的欺負行為。國內有研究表明,移情訓練對留守兒童的攻擊行為有較好的矯治作用?!?〕該研究的對象是小學生和中學生,0~6歲幼兒是否會有同樣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驗證。本研究依據(jù)冷認知理論,嘗試對幼兒的欺負行為進行干預,其實質是對幼兒進行移情訓練,以提高幼兒的移情能力,減少幼兒的欺負行為。
本研究中幼兒欺負行為的操作性定義是指發(fā)生在幼兒之間的力量相對較強的一方主動、有意對弱小一方經(jīng)常實施的、有傷害性的行為。力量相對較強的一方是指在體力或人際關系上相對占優(yōu)勢者;有意是指未受激惹;經(jīng)常是指連續(xù)五天之內欺負次數(shù)累積超過五次,偶然或一次的行為不認定為欺負行為。此外,本研究中的欺負行為被看作是攻擊行為的一種,而且是重復發(fā)生的主動性攻擊行為,被動性攻擊不屬于欺負行為。因此,主動性、有意性、經(jīng)常性、傷害性是本研究中的欺負行為主要特征,具體方式表現(xiàn)為三種:直接身體欺負,如打、踢、推、撞,搶奪或損壞他人的物品;直接言語欺負,如說臟話、取笑、羞辱、諷刺、取外號、威脅恐嚇等;間接欺負,如在團體中孤立、排斥、忽略他人,等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廣州市某一幼兒園的中、大班各三個班級的210名幼兒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法和教師提名法,由本班教師提名出現(xiàn)過欺負行為的幼兒,并結合研究者的觀察,最終確定中班和大班有欺負行為的幼兒各10名,共計20名。其中男孩12名,女孩8名。將這20名幼兒混合編組,隨機分為兩組,分別記為實驗組A和對照組B。每組10人,其中每組都含有5名中班幼兒和5名大班幼兒。
2.研究過程
整個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觀察欺負行為的前測階段。自制《幼兒欺負行為觀察記錄表》,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被試的基本信息,二是欺負行為的目的及其方式。采取事件取樣記錄法,被試出現(xiàn)一次目標行為,則記錄一次,并對欺負行為的方式做進一步的判斷和記錄。幼兒若同時做出身體欺負、言語欺負和間接欺負三種行為,則在觀察記錄表同一行的不同行為下分別記錄,最后得出欺負行為的總次數(shù)。這一階段的觀察時間持續(xù)一個月,對每名幼兒連續(xù)觀察五天,并將這一觀察結果作為實驗的前測。
第二階段為移情訓練的實施階段。對實驗組的幼兒進行移情訓練,具體的訓練內容參照裴小倩的移情訓練方案,〔2〕但對其進行了適當?shù)母木?。改編后的方案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情緒辨認,引導幼兒辨認包括憤怒、高興、悲傷、恐懼四種情感的八個臉譜圖;第二部分是情境討論,先給幼兒講故事,然后讓幼兒回答故事中人物的感受,考察并訓練幼兒的觀點采擇能力;第三部分是角色游戲,通過角色扮演,提高幼兒的情緒體驗能力。為了避免主試效應,移情訓練由兩位有經(jīng)驗的主班教師輪流進行,兩位主班教師均不清楚訓練的真正意圖。移情訓練的時間選在每天下午幼兒園的混齡自由活動時間,由一位主班教師對實驗組A的幼兒進行移情訓練,同時另一位主班教師對對照組B的幼兒進行與移情訓練無關的其他游戲活動。兩位主班教師輪流對實驗組A和對照組B的幼兒進行訓練和游戲。
第三階段,運用《幼兒欺負行為觀察記錄表》,再次對實驗組A和對照組B的幼兒欺負行為進行觀察,得到的記錄結果作為實驗后測。
3.統(tǒng)計分析方法
運用SPSS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
1.組間后測比較
將實驗組A與對照組B幼兒欺負行為次數(shù)的后測進行獨立樣本的非參數(shù)檢驗,具體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實驗組A后測的總欺負次數(shù)與對照組B差異顯著。具體表現(xiàn)在:在欺負目的上,實驗組A與對照組B在工具欺負和敵意欺負上均差異顯著(p<0.01);在欺負方式上,實驗組A與對照組B在身體欺負、言語欺負及間接欺負上均差異顯著(p<0.05)。這說明,經(jīng)過實驗干預,幼兒的工具欺負、身體欺負和言語欺負行為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明顯減少。
2.組內前后測比較
由于實驗干預后,不能保證欺負次數(shù)呈正態(tài)分布,因此將實驗組A的前后測欺負次數(shù)進行配對樣本的非參數(shù)檢驗,具體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實驗組A總體欺負次數(shù)的前后測差異顯著(p<0.05),前測欺負次數(shù)顯著多于后測欺負次數(shù)。具體表現(xiàn)為:在欺負目的上,實驗組A前后測的欺負次數(shù)在工具欺負和敵意欺負上的得分均差異顯著(p<0.05);在欺負方式上,身體、言語和間接三種欺負方式的次數(shù)前后測均差異顯著(p<0.05)。這說明,實驗組A經(jīng)過移情訓練后,工具欺負和敵意欺負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明顯減少,身體、言語以及間接欺負也明顯減少。
另外,將對照組B前后測的欺負次數(shù)進行配對樣本的非參數(shù)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欺負目的,還是在欺負方式上,對照組B前后測欺負次數(shù)的差異均不顯著。
四、分析與討論
我國有學者對幼兒移情能力的研究表明,4~6歲是幼兒移情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這種移情能力可以隨著幼兒的“去自我中心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幼兒在4歲時已表現(xiàn)出道德認知的去自我中心化,4~5歲是幼兒社會認知去自我中心化的敏感期,4~6歲的幼兒已經(jīng)能很好地理解通俗故事的情節(jié),他們不會把自我認知當成他人認知。〔3〕
本研究對有欺負行為的幼兒進行了相關的移情訓練,并對幼兒的移情能力進行了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幼兒的移情能力在接受訓練后有了很大的變化,以下是研究者記錄的一則案例。
移情訓練前:在自由區(qū)域活動時間,天天和小強為一只羊角球發(fā)生了沖突,在拉扯中,小強將天天推倒在地,天天哭了起來,當老師走過來時,小強已經(jīng)若無其事地走開了,留下天天一個人在那里哭。
移情訓練后:文博和小強在區(qū)域里玩積木,文博忽然捂著鼻子走進活動室,王老師一看,原來文博流鼻血了,連忙帶文博去幼兒園的醫(yī)務室,琪琪走過來問小強:“文博怎么了?”小強說:“文博流鼻血了,會很疼的?!?/p>
移情訓練可以幫助幼兒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促進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從而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案例中的小強在接受移情訓練后,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對同伴情緒的感知和理解,這對促進其親社會行為的增加,減少其負面欺負行為具有積極的意義。
接受移情訓練后,從組內比較來看,實驗組A前后測總的欺負次數(shù)差異顯著,在欺負目的上,工具欺負后測顯著低于前測,敵意欺負后測同樣顯著低于前測;在欺負方式上,身體欺負、言語欺負以及間接欺負三種欺負方式的后測水平均顯著低于前測水平。對對照組B欺負前后測的次數(shù)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無論是在欺負目的還是在欺負方式上,對照組B的欺負前測水平和后測水平均無顯著差異。
從組間比較來看,實驗組A和對照組B的欺負后測次數(shù)總分差異顯著,具體表現(xiàn)為經(jīng)過實驗干預后的實驗組A,在工具欺負和敵意欺負上顯著少于沒有經(jīng)過實驗干預的對照組B;身體欺負、言語欺負以及間接欺負也均顯著少于沒有經(jīng)過實驗干預的對照組B。由此可以得出,實驗組A欺負后測水平的下降是實驗干預的結果。
移情訓練為什么能夠減少幼兒欺負行為的發(fā)生?已有研究表明,移情不僅能夠促進分享等親社會行為的增加,而且也能抑制攻擊性等反社會行為的出現(xiàn)。移情對攻擊性行為的抑制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為移情對情緒性憤怒有抑制作用,會影響憤怒的先前狀態(tài),具有高移情能力的幼兒能較好地理解他人的觀點,因而曲解他人行為的可能性就小,也就不容易被激怒,因此,在同樣憤怒的情境中,具有高移情能力的幼兒表現(xiàn)出更少的攻擊性。另一種解釋認為移情是攻擊的抑制因素,一個能夠考慮、理解他人需要和情感的具有高移情能力的個體可以有效地抑制攻擊性行為,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本研究結果表明,經(jīng)過移情訓練,幼兒的工具欺負和敵意欺負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均得到了明顯的抑制。這是因為具有一定移情能力的幼兒能夠考慮并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看到受欺負者的痛苦和悲傷會誘發(fā)個體的情緒反應,從而抑制個體的欺負行為。
五、結論與建議
1.通過移情訓練提高幼兒的移情能力,減少幼兒的欺負行為
移情訓練是一種旨在提高幼兒善于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從而在情感上與之產生共鳴的方法。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有效的移情訓練可以增加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抑制其攻擊性行為,這與本研究的結果大體一致。
由于幼兒認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對幼兒的移情訓練宜采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方法,如講故事、角色扮演等,避免將移情訓練變成一種道德說教或是一種認知訓練。教師也可以將移情訓練融入幼兒的一日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幼兒對他人的情緒認知和理解能力。
2.家園共育,提高幼兒的移情能力
依據(jù)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理論,個體發(fā)展處在一個由小到大、層層擴展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每一層生態(tài)圈都會以一定的方式對個體的發(fā)展產生影響。幼兒欺負行為的發(fā)生是幼兒氣質、個性、家庭環(huán)境、父母教養(yǎng)方式以及社區(qū)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的結果。在這些因素中,家庭環(huán)境的作用不可低估。父母應重視自身教養(yǎng)方式以及家庭氛圍對幼兒成長的影響,既要配合教師對孩子的移情訓練,也要努力在家庭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以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和移情能力,減少欺負行為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田維.移情訓練對留守小學兒童攻擊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2〕裴小倩.移情訓練對幫助5~6歲幼兒學習社會交往技能有效性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3〕但菲,劉彥華.嬰幼兒心理發(fā)展與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0.
〔4〕任朝霞.淺談移情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73-77.
A Cold-cognitive Theory Based Study of Childrens Bullying
Behavior Intervention
Sun Qiaofeng1,Zheng Fuming2
(1Quanzhou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Quanzhou, 362000)
(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Abstract】Bullying behavior has always been an interesting topic for psychologists, but very few researches on children have been conducted. This study, based on cold-cognitive theory, adopted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conducted a month long empathy training on a group of children with bullying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empathy training can decrease childrens bullying behavior.
【Keywords】cold cognitive theory; childrens bullying behavior; inter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