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一切矛盾的現實綜合和經濟的強制平衡,對金融危機理論的研究是探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行規(guī)律及其趨勢不可或缺的方面。馬克思在他的經濟學手稿和著述中對金融危機生成的可能性及現實性等問題多有涉及,特別是對金融危機生成的制度性特征,金融危機生成與爆發(fā)的理論邏輯等問題作過深入探索,他指出金融危機由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不僅是經濟過程內在矛盾深化發(fā)展的結果,而且還是一定環(huán)境條件的產物。
關鍵詞:金融危機;可能性;現實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
中圖分類號:F830.99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金融動蕩也在不斷發(fā)生。從墨西哥金融體系的崩潰到東南亞金融系統的多米諾骨牌癱塌,絡繹不絕的金融危機無一不給世界各國帶來災難性的后果。由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演化而來全球性的金融風暴至今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如何防止金融危機的發(fā)生,保持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良好勢頭已成為當前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從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視角對金融危機生成的可能性和現實性進行剖析,探討金融危機的生成機理,以期對世界各國尤其是我國如何規(guī)避金融危機,推進經濟社會穩(wěn)定、協調發(fā)展有所啟示。
一、金融危機生成的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金融危機理論是在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中建立的。古典經濟學的杰出代表李嘉圖、薩伊和瓦爾拉斯等人認為供給能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整個社會的總供求能自動達到均衡的狀態(tài),貨幣只是進行交換的媒介,否認資本主義市場存在危機的可能性。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過程的分析,批判了古典經濟學的供給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和一般均衡理論,提出了資本主義市場金融、經濟條件下經濟危機理論。馬克思指出,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以前各種經濟形態(tài)生產的基本區(qū)別。商品生產的目的是獲得價值的增值而不是使用價值,是貨幣或財富的增加。經濟運動過程也與以往不同,以往是由物到到貨幣再到物的過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產業(yè)資本的運動方式,從起點到終點都發(fā)生了變化,它的起點是貨幣資本,中經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實現價值增值后又回到貨幣資本形態(tài)的循環(huán)過程,其循環(huán)過程可用公式表示為:G-W…P…W-G,其中G-W是資本運動的第一階段,即購買階段;W…P…W是第二階段,即生產階段; W-G是第三階段,即銷售階段。產業(yè)資本要實現周而復始的順利循環(huán),必須要三大職能資本在時間上連續(xù)進行轉換,在空間上同時按比例分配在三個階段。馬克思認為,正是由于商品和貨幣在價值形態(tài)上的對立和必須相互轉換,才使資本運動過程本身潛伏著經濟危機和貨幣金融危機的可能性。首先,商品買賣分為兩個階段,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分離,使貨幣與商品的相互轉化出現隨機性、不確定性,從而使商品生產和價值實現過程包含著中斷或危機的可能性。因為危機是使兩種相互聯系又彼此獨立的過程強制統一的形式。其次,資本主義銀行的出現,信用的發(fā)展進一步加劇了商品買賣中商品與貨幣相互轉換時間的差異。因為信用的存在可以使同一筆貨幣多次執(zhí)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如果某一個企業(yè)出現支付問題,則很可能會波及其它相關聯的企業(yè)或信用機構,從而引起社會支付鏈條在許多點上的中斷,進而引發(fā)金融危機。
二、金融危機生成的現實性
當然,危機生成的可能性并不等于現實性,馬克思在《剩余價值論》一書中提到:“現實的危機只能從資本主義生產的現實涌動、競爭和信用中引出”[1]。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既是以商品為載體的剩余價值的生產,是攫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的生產,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中就包含著不顧市場的限制而生產的趨向。這個本質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現實運動的起點和驅動力,也是商品和貨幣走向絕對對立,最終引發(fā)金融危機的基本線索。促使資本主義危機生成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市場競爭的加劇。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交換是以其所包含的社會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則可獲得超額利潤,為了獲取超額利潤,各個資本家之間展開激烈競爭。單個資本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實現利潤最大化,必須加快資本積累。資本積累一方面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另一方面也包括資本的聯合與兼并。馬克思指出,資本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是:改變資本構成、增加不變資本而相對減少可變資本的比例或減少對勞動的相對需求,擴大生產規(guī)模、降低勞動成本。結果是企業(yè)生產能力和產品迅速增長,勞動者貧困的積累,社會的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尖銳化。二是信用制度的發(fā)展。馬克思認為貨幣經濟發(fā)展到信用經濟形式時,經濟危機隨時都會成為現實。信用不是危機爆發(fā)的原因,但它對于危機的發(fā)展起著促進和強化的作用,是“生產過剩和商業(yè)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2] ?!靶庞弥贫燃铀倭松a力的物質上的發(fā)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同時信用加速了這種矛盾的暴力的爆發(fā),即危機,因而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3]。就是說,信用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大,另一方面借助于商品買賣中商品與貨幣相互轉換時間的差異,信用可以使同一筆貨幣多次執(zhí)行支付手段的職能,造成了一種虛假的需求,掩蓋了生產過剩的事實,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盲目擴大和投機活動,最終必然導致生產的過剩。這個時候會出現債務償付危機,信用開始緊縮。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會突然作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價值存在,絕對地和商品相對立”[4]。人們對貨幣的追求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在“一個接一個的支付的鎖鏈的抵消支付的人為制度”[5]遭到破壞的時候,信用危機轉化為貨幣危機,危機進入全面爆發(fā)的階段。
綜合上述,馬克思危機理論的核心內涵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首先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即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其次表現為個別企業(yè)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一方面形成了占有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另一方面形成了除自己的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根據這個內涵我們可以得出馬克思危機理論核心的內容是關于危機根源的邏輯: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生產相對過剩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群眾的購買力不足;群眾購買力不足的原因在于資本和勞動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兩極分化的原因在于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占有制度。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的危機理論得到了完整的展開。馬克思認為“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fā)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界限”[6]。以馬克思的視野來看,“監(jiān)管缺位”、“政策失誤”、“金融創(chuàng)新”之類的說法,其實都是危機的表面現象,拿這些表面現象說明危機的根源,掩蓋了危機的真正原因[7]。
三、理論邏輯的現實檢驗
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危機理論,金融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為了追逐利潤最大化,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擴大生產規(guī)模,進行資本積累。然而,在資本雪球不斷滾大的同時,社會中兩個階層的分化也愈來愈大:一邊是財富在少數資本家手中積累;一邊是貧困在多數雇傭勞動者手中積聚。這種財富上的兩極分化表現在社會生產運動中就是:一邊生產規(guī)模在無限擴大,一邊購買能力在相對縮小。正是這種生產規(guī)模與購買能力的非均衡發(fā)展最終導致社會資本運動的中斷,即危機爆發(fā)。但近年來,資本主義在生產能力擴張的同時,金融創(chuàng)新也實現了“飛躍式發(fā)展”。為了刺激消費,緩解生產過剩的危機,美國推出了次級抵押貸款,讓不具有購買能力的群眾以透支未來的形式提前消費。表面上看,這種零抵押、零首付、低利息的金融創(chuàng)新方式將美國的房產及其他商品市場推向了繁榮。然而,“透支消費”是一種不可持續(xù)的消費方式,短短的幾年間,美國房產市場泡沫就開始膨脹。在房產市場泡沫高強度膨脹的情況下,美聯儲只好收縮貨幣政策,調高利息率。利息率的連續(xù)上調最終使得次級貸款債務人徹底失去了償還能力,違約率伴隨利息率不斷增加,多家次級市場放款機構深陷壞賬危機,美國股市應聲大跌,并波及亞洲股市,美國金融機構被動收縮,金融危機爆發(fā)。如此,金融危機的根源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次貸危機的病癥在于違約率不斷上升;違約的原因在于未來預期遭到了沉重打擊;未來預期的悲觀在于“透支消費”的不可持續(xù);透支的起因是為了緩解生產過剩;生產過剩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內生的制度性矛盾。
四、結論及對中國預防金融危機發(fā)生的幾點思考
縱觀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百年歷史,在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面前,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古典經濟學家對此束手無策。1936年英國劍橋大學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出版了《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在這本著作中,凱恩斯提出了危機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解決的辦法是政府干預。也正是這本著作的產生使資本主義從垂危中得以“康復”,遺憾的是,雖然凱恩斯提出的 “有效需求不足”幾乎接近了馬克思的危機根源理論,但他在最關鍵的一步卻仍然沒有超越庸俗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把“有效需求不足”歸結為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心理因素。歷史的車輪進入到20世紀70年代后,經濟危機以新的癥狀再次向資本主義發(fā)難時,凱恩斯經濟學在新危機面前已是力不從心[8]。古典主義的繼承者——新古典主義取代了凱恩斯主義躍升為西方主流經濟學,主導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然而正是新古典主義的“自由”主張醞釀了新世紀的次貸危機。面對危機,西方社會試圖再次把求助的手伸向了凱恩斯主義。然而,刺激需求對于緩解危機的深化能發(fā)揮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徹底消除危機,而且會給經濟發(fā)展埋下更多的隱患。政府采取赤字財政政策,這種“透支消費”的方法會導致經濟矛盾的進一步深化,可能不僅刺激需求的目的難以達到,而且會引起新一輪的通貨膨脹??傊?,無論是“生產過剩”引起的經濟危機,還是“需求過度”(透支消費)引起的次貸危機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必然產物,只要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與生產社會化的基本矛盾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國家就始終無法避免重蹈覆轍、走出經濟動蕩的怪圈。
盡管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尚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存在,市場化改革取向的不斷深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金融危機生成的可能性。必須樹立金融危機的防范意識,密切注視國際國內金融體系的運行狀況,高度關注金融市場的各種動向及其發(fā)展趨勢,從戰(zhàn)略高度做好工作,防患于未然。我們應當在制度安排與政策取向層面不斷創(chuàng)新,以應對金融危機的發(fā)生。
第一,金融危機歸根到底是虛擬經濟嚴重背離實體經濟的危機。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中信用制度與資本證券化的產物,是源于實體經濟又相對獨立于實體經濟,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的虛擬資本的循環(huán)運動的經濟活動,也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它主要通過金融資產及其運動體現。現代經濟活動需要借助貨幣及多種金融工具,以實現交換結算及資產轉換。金融中介工具的發(fā)展,使企業(yè)能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實物資本存量的積累,虛擬經濟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推動著實體經濟的發(fā)展。當然,也不能因為虛擬資本具有獨立于現實資本的運動形式,就以為它可以遠離現實資本無限制的運轉,而無視他只不過是現實資本的一種存在形式(紙質副本)。金融業(yè)的發(fā)展本質上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歸根到底是要以實體經濟為支撐,脫離實體經濟基礎的虛擬資產泡沫早晚要破滅。
第二,加強對中國金融的市場化改革和構建系統的信用體系。金融危機告誡我們,虛擬經濟的產生和積極功能的發(fā)揮是建立在健全的市場制度和信用關系的基礎上的。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應該是互相配合而不是相互替代或水火不相容的矛盾關系。正確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的關鍵是健全的市場制度和信用體系,加強對中國金融的市場化改革和信用體系系統的構建,使虛擬經濟的市場具有自動調節(jié)虛擬經濟規(guī)模的功能。這種市場的調節(jié)正如馬克思所說:“假如大部分資本家愿意把他們的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那么,結果會是貨幣資本大大貶值和利息率驚人下降;許多人馬上就會不可能靠利息來生活,因而會被迫再次變?yōu)楫a業(yè)資本家”[9]。
第三,強化對中國金融市場的風險控制和監(jiān)管。監(jiān)管者應當及時地評估金融創(chuàng)新的潛在風險,審慎地對待金融創(chuàng)新,加強金融風險管理。金融創(chuàng)新是把雙刃劍,它雖然有利于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率的提高,同時,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使風險流動起來,進行分散和轉移,是高盈利與高風險并存的。遠離實體經濟而又超脫的金融創(chuàng)新,使延伸了的金融鏈條變得脆弱,醞釀著極大的系統性風險。中國在不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要吸取美國金融創(chuàng)新的經驗與教訓,建立金融創(chuàng)新的監(jiān)督控制激勵約束機制。金融創(chuàng)新必須以實體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為根本,防止盲目過度創(chuàng)新。金融監(jiān)管體系的構建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將金融創(chuàng)新可能產生的風險置于可監(jiān)控范圍之內[10]。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8.
[2]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98.
[3]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99.
[4]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85.
[5]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5.
[6]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48.
[7] 趙磊.對美國次貸危機根源的反思[J].經濟學動態(tài),2008(11).
[8] 邱暉.重新認識凱恩斯革命:基于時間維度的處理[J].商業(yè)研究,2011(11):180-185.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24.
[10]惠寧,何磊.美國次貸危機與中國經濟走勢文獻綜述[J].經濟學動態(tài),2009(6).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Generating:Political
Economics Analysis
HE Lei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Yan′an, Yan′an 716000, China)
Abstract:The financial crisis is reality comprehensive of all the contradictions and mandatory balance of economy in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running.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s to explore an integral aspect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operation and its trend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Marx more involved of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generation in his economics manuscripts and writings, especially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generat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financial crisis generated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theoretical logic issues such as depth explore.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by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forming the reality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the deepening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the product of certa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 possibility; reality; r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Marx
(責任編輯: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