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京+鐘永江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數學學習的價值、目標、內容及教學方式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的支撐對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影響,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盡可能地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用信息技術支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探索并解決數學問題,最終達成智慧教育的目標。
《可能性》一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不足
目前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雖然教師會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但在課堂上學生是按照教師統(tǒng)一布置的任務和教學流程進行學習,而每位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方式并不相同,導致學習的進度也不同,可教師在班級授課制度下容易忽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可能性》一課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去設計學習任務、學習內容、學習材料、學習工具等,但在現實課堂中教師安排學習資源還有所欠缺,難以兼顧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雖然有的教師能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學習差異,但他們考慮的是大多數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師生交流的時間有限,并不能兼顧所有學生的差異性。
2.教學方式難以調動學習興趣
在《可能性》一課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直接傳授知識,只對重點知識用信息技術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該課的學習內容是小學生初步接觸“概率與統(tǒng)計”的專題內容,所以教師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要更傾向于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探究知識。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即使在授課過程中使用了信息技術,也難以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這樣難以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教師設計的習題作業(yè)也難以實現個性化的分層練習。
3.難以實現思維的發(fā)展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抽象性、邏輯性較強,并且還具有廣泛的應用性,這對于小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zhàn)。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思維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過渡期,這要求數學課不僅能使學生學習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目前,在《可能性》一課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往往直接給出可能性的知識,而很少讓學生經歷主動探究發(fā)展的過程。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有些教師即使知曉可以用探究的方式開展教學,但在設計探究活動時往往趨于形式,沒有找到適合小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方法,這樣學生難以內化所學到的知識,并將其聯系到生活實際中。
智慧教育解決方案
1.情境激活學習興趣
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盡可能地貼近生活實際,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入可能性的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入有趣的學習情境中,使他們在情境中學習與思考。例如,在引入不確定現象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在電子書包上創(chuàng)設兒童節(jié)出游的情境,這樣很容易將小學生帶到情境中,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2.即時評價反饋,關注個性化發(fā)展
目前在信息技術支撐小學數學的課堂中,教師對信息技術的利用率并不高,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樣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智慧課堂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取多樣化的知識,那么在課堂中就要有多元的交互方式,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具體體現為教師與學生要能實現及時溝通、即時的評價反饋,這樣才能保障學生更好地進行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保障教師更好地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因此,在電子書包環(huán)境下設置探究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與教師交互的環(huán)境因素,盡可能地保障學生能及時地將存在的問題反饋給教師,以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3.學習活動具備任務化、探究性
智慧教育引導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多以探究為主,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活動要具備一定的任務,任務化的學習能保障學生學習的持續(xù)進行,問題的探究性要從學生對學習的投入狀態(tài)和思維深度出發(fā),適當地采用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能推進學習進程。在《可能性》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使其主動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能讓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方法有初步的認識。教師還可以通過設計摸棋子游戲,讓學生學習任務、探究問題,學習支架資源,并配以微視頻來指導學習重點知識,使學習具有關聯性。學生在一個個的學習步驟中不斷成長,并最終達成智慧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