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際政治權力的特質(zhì)及其啟示

2012-04-29 11:13:38戴軼呂彬
教學與研究 2012年11期

戴軼 呂彬

[關鍵詞]國家權力;國際政治;國內(nèi)政治

[摘要]國際政治學的“權力論”,或是把權力作為一種社會關系的一般性含義應用到國際政治中來,或是移用國內(nèi)政治的權力理論,兩者都沒有顧及權力在國際關系中的特殊性,因而未能揭示出國際政治權力的特質(zhì)。通過與國內(nèi)政治相比較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國際政治中的國家權力在類型上是一種私有權力,在價值取向上是國家個體利益,在行使上是相對自由的,在屬性上并不是政治權力。這些特質(zhì)啟示我們,在學科建設上,國際政治學在借鑒別的學科理論時,要注意消化吸收,筆者建議創(chuàng)設“國際權力”概念,以與國內(nèi)政治權力概念相區(qū)別。在國際政治的界定上,權力的差異決定了國際政治是與國內(nèi)政治并行的另外一種形態(tài)的政治,這一點也引出了國際政治學科的獨立性問題。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2826(2012)11-0087-07

權力是國際關系理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是塑造國際行為的核心變量之一,但它同時也是國際關系理論中最麻煩的概念之一。在國際政治學發(fā)展的進程中,各個時期都有學者對之進行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以致在國際政治理論中形成了專門的“權力論”。然而,這些研究成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并未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何謂國際政治權力仍是一個未有定論的問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和權力概念的多義性特征有關,但更大程度上卻是因為學者們的研究未能揭示出國際政治權力的本質(zhì)特征所致?!皺嗔κ抢斫夂蛯嵺`世界政治的核心和關鍵?!崩迩鍣嗔υ趪H政治中的特質(zhì),有助于提高國際政治理論的解釋力和指導力,也有助于我們從事國際關系的實踐。

一、“權力論”未能揭示國際政治權力的特質(zhì)

“國際關系中對權力的研究都是從對國內(nèi)的權力和一般的權力研究發(fā)展而來的?!弊顬榈湫偷氖菣嗔φ卫碚摰拇硇匀宋餄h斯·摩根索,他對權力的研究就是從國內(nèi)的權力到國際的權力,從普通意義上的權力到政治的權力,其名著《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斗爭》采取的就是這種論述方式。綜觀已有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方式、思路和結論幾乎都沒有逾越這兩個范疇,然而,依此形成的權力論是否揭示了國際政治權力的特質(zhì),卻仍然留有很大的疑問。

所謂“一般的權力研究”,即是將權力概念的一般性含義具體應用到國際政治研究中來。權力作為一種社會關系,是一個多學科研究范疇,“在分析層面上,其特定含義和存在的理論脈絡,缺乏明顯的共識?!毕鄳?,國際政治學界在這一層面上對權力內(nèi)涵的闡釋也是多維度的,例如,現(xiàn)實主義認為權力是國家追求的手段和目標,這是從權力的工具性、實效性來強調(diào)的;卡爾·多伊奇將權力定義為“一國對另一國在沖突中取得優(yōu)勢和克服障礙的能力”,馬克·阿姆斯特茲認為權力在國際政治所表現(xiàn)的主要是實施強制性影響的能力,兩者都是從權力具有強制性來定義的;摩根索還認為權力是通過施予自己意志改變對方意志來實現(xiàn)的,這和約瑟夫·奈的“軟權力”學說強調(diào)通過非物質(zhì)力來影響和說服權力對象有相通之處,戴維·鮑德溫也認為權力對其他行為者的態(tài)度、信仰有著因果關系,他們都是從權力的影響力特征來理解的;新現(xiàn)實主義代表人物肯尼斯·沃爾茲為提高權力概念的科學性和解釋力,將權力界定為可以較為精確地度量的“能力”,這種“能力”其實也就是摩根索等人曾經(jīng)提出過的“權力資源”,這是從權力的基礎和來源來闡釋的。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總之,權力在多學科上所具有的含義在國際政治領域基本上都得到了應用和發(fā)揮,與權力含義的多樣性相適應,權力在國際政治理論中是一個寬泛的綜合性概念,所以,斯坦利·霍夫曼干脆就采取綜合性的理解,認為權力是決策條件與決策準則、潛在權力與實際權力等一系列資源總合的過程。

所謂“國內(nèi)的權力研究”,就是將(國內(nèi))政治學上對權力概念的闡釋引申、移用到國際政治學上來。學者們認為,國際關系首要是政治關系,國家間相互作用的權力也是一種政治權力,因此,將政治學上所創(chuàng)造的一些關于權力的概念吸納過來。至目前,政治學上的一些常規(guī)性概念如政治權力、國家權力等,被國際政治學者們頻繁而又習慣性地使用,已經(jīng)成為國際政治理論的基本概念。

從一般性的含義來闡釋國際政治中的權力,當然可以挖掘其通常性的含義,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國際關系中的權力現(xiàn)象,因為國際關系也是社會關系的一種。然而,權力雖然是社會交往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但卻在不同的社會領域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研究某一領域的權力現(xiàn)象,僅僅應用權力的一般性含義進行分析是不夠的,還必須著重研究權力在這個領域表現(xiàn)出的特殊性。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揭示出權力在該領域的特質(zhì)。例如,政治學從人類社會特定的政治關系出發(fā),把權力在一般性社會關系上的普遍原理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對權力概念做了更為細膩的分析,從而也就揭示了政治權力的特質(zhì)?!耙话愕臋嗔ρ芯俊眱H僅從權力在普遍性社會關系的含義來解釋國際關系中的權力現(xiàn)象,未能顧及權力在其中的特殊性,明顯地過于淺顯而無法做出更加深刻的揭示。

是以,“一般的權力研究”方法雖然能夠從不同的方面揭示出國際政治中權力的含義,但卻不可能發(fā)掘出國際政治權力的特質(zhì)。權力在社會關系層面上的多義性只會使研究者們各執(zhí)一端,進行無休止的爭論。在應用實踐中,大家深知權力概念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就有意識地避開這種糾纏,根據(jù)自己研究的需要,取其一點或予以綜合。對此,有學者批評說,國際問題研究領域的學者們在使用權力概念時,常常是“隨心所欲地從這個詞的一種用法跳到另一種用法,然后又跳回來,而且往往不預先告知它存在有多少種含義”。

既然“一般的權力研究”未能揭示國際政治權力的特質(zhì),那么,“國內(nèi)的權力研究”方法呢?政治學對權力的闡釋是否可以套用到國際政治中來?由于同為政治范疇,人們很容易就以為國內(nèi)政治和國際政治之間能夠實現(xiàn)理論互通。然而,任何概念、理論都是有一定的生成環(huán)境與作用范同的,國際政治是無政府狀態(tài)的政治,這和基于統(tǒng)治權而生成的國內(nèi)政治是大相徑庭的,此差別決定了權力在國內(nèi)政治和國際政治兩個不同的領域中未必就是同質(zhì)的。對此,漢斯·摩根索已經(jīng)有所察覺,他在《國家間政治》中指出,政治權力概念由國內(nèi)政治進入國際政治后會產(chǎn)生變異,不但內(nèi)涵會更“廣泛”,而且外在的行使手段會受到較小的限制??上У氖牵Ω鞑]有就此做深入的論述。我國也有學者認識到,雖然“國際政治對權力的研究來源于對國內(nèi)政治的研究,但是,又和國內(nèi)的權力研究有區(qū)別”,至于區(qū)別何在,同樣也沒有展開論證。所以,這個問題是一個未竟的問題。

概念是構建理論的基本元素,概念內(nèi)涵的淺顯、模糊會削弱理論的解釋力,降低理論的有效性。從一般性的社會關系上來解讀國際政治權力,對其做通常性的解釋顯然是不夠的,相比于政治學對國內(nèi)政治權力較為詳盡的分析,無疑是簡單的、寬泛的、粗淺的。想要能對國際政治權力做出更深刻的揭示,套用“近親”政治學的理論也并不理所當然。國際政治中的“權力論”不能只是這兩者的簡單相加,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挖掘。

二、國際政治中國家權力的特質(zhì)

揭示國際政治權力的特質(zhì),會有一個路徑選擇問題。糾結于一般意義上來挖掘,恐怕始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然國際政治學寄生于政治學之下,且移用了政治學的權力概念,那么,就國家權力概念在兩者之間做一個比較分析,可能是最直接也最為有效的途徑。實際上,這也是摩根索等人已經(jīng)開辟但未竟的思路。并且,在國際政治的語境中,由于國家是國際政治的基本行為體,國際政治權力指稱的實質(zhì)上就是國家權力,兩者基本上是可以互換的同一概念,從國家權力概念出發(fā)即可發(fā)掘國際政治權力的特質(zhì)。

為便于直觀地比較分析,我們首先還是簡要總結一下國內(nèi)政治對權力的分析和認知?,F(xiàn)代政治學認為,社會生活由私人領域(市民社會)和公共領域(政治社會)組成,相應地,權力可以劃分為私有權力(作用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力(作用于公共領域),私有權力并不涉及公共事務,因而是非政治性的;公共權力則是關于公共事務的權力,即關于政治社會的權力,所以公共權力就是政治權力。公共權力通過一種人造組織即國家機關(政府)來行使,這種通過國家機關行使的權力就是國家權力。

把國際政治中的權力與國內(nèi)政治進行比較分析,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到,權力的主體國家是在一個不同于國內(nèi)社會的國際社會中活動。在國際社會中,“構成國際共同體的國家之間的關系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橫向的。與一國內(nèi)部制度的情況相反,國際共同體迄今尚未形成縱向的權力機構?!币簿褪钦f,國內(nèi)社會是一個集權的縱向社會,而國際社會是一個分權的橫向社會。這種不同的社會結構決定了國家權力在國際政治具有不同于國內(nèi)政治的特質(zhì)。

1.國際政治中的國家權力在類型上是一種私有權力。

在國內(nèi)政治中,國家是社會公共權力的載體,在其領土范圍內(nèi),是最高的權威實體,國家權力理所當然是最高權力。當國家進入國際社會,“身份!立即發(fā)生變化,由最高的權威實體“淪落”成為一個普通個體,其地位類似于國內(nèi)社會中的個人。由此,我們在國際政治中所說的國家權力,實質(zhì)是國家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個普通個體所具有的權力,“可類比于國內(nèi)社會的個人權利”。顯然,這種權力是一種私有權力,與國內(nèi)政治中作為公共權力的國家權力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私有權力的設立往往都是借助于對資源的占有,占有資源的多寡決定了權力的大小。因此,國際政治學界普遍性地將國家權力與國家實力掛鉤,認為權力的大小由實力的強弱決定。無論是摩根索的定性分析學派,還是卡爾·多伊奇的定量分析學派,抑或是克萊因的綜合國力學說,無一不強調(diào)國家實力是國家權力的基礎。國際體系中的國家,由于實力的強弱不同,國家權力在國際政治中的不平等性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而在國內(nèi)政治中,國家權力是由公共權力派生出來的,在類型劃分上,它仍然屬于公共權力范疇。在現(xiàn)代民主制國家,國家權力的合法性根源建立在公民權利及其授權的基礎上,是公民權利的衍生形態(tài),公民政治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是公共權力的本原性權力與從屬性權力的關系。可見,國家權力在國內(nèi)政治和國際政治存在的基礎和來源是不同的。

權力是權力主體實現(xiàn)其利益、滿足其需要的工具,任何權力都為一定的利益需要服務,沒有利益傾向性的權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在國內(nèi)政治中,國家權力只不過是公民權利的集中化、強烈化、權威化、公共化而已,它產(chǎn)生和運行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保障和實現(xiàn)公民權利和人民利益,增進公眾福利。即使在階級社會中,國家權力是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但它仍然具有公共性的特征,要為社會公眾服務,要服從和受制于社會整體發(fā)展的需要。在國際政治中,國家權力是一種私有權力,私有權力的特征是將權力所有者的個體利益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必然地,國家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是國家權力追求的首要目標。所以,各國的外交都以本國的國家利益為基軸,國家間關系的遠與近、分與合,都能夠在利益關系中找到根源。由于世界資源的有限性,每個國家都會利用權力促進自身利益,權力較大者更容易成功。國際關系的實踐反復驗證著現(xiàn)實主義的權力利益觀??梢?,國家權力在國內(nèi)社會和國際社會的價值取向是相對立的,利己性是國家權力在對外關系中的基本特征。從中也可以看出,國家利益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其含義也是不一樣的,在國內(nèi)政治中,它是基于整個社會而言的公共利益;在國際政治中,它是相對于其他國際社會成員的個別利益。

2.國際政治中的國家權力在行使上是相對自由的。

現(xiàn)代民主國家在政治體制上普遍性地實行代議制,權力由公民通過選舉的方式交予政治人物代為行使。代議制使權力所有者與行使者發(fā)生分離,為確保權力的公益性目標能夠實現(xiàn),各種精心設計的制衡機制為權力的行使設定了嚴格的邊界。簡言之,國內(nèi)政治中的國家權力是一種受到嚴格限制的、間接行使的公共權力。一般來說,國家權力功能性地分解為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三種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的權力,分立的三權成為現(xiàn)代國家權力最為直觀的存在方式,也是國家權力行使的方式。在國際政治中,國家權力以國家實力的形式存在著,無法實現(xiàn)功能性分解,雖然實力不等于權力,但卻構成了對外關系中國家權力最直觀的存在形式。國家實力按照領域分解,可以劃分為政治實力、軍事實力、經(jīng)濟實力、文化實力等,相應地,國家權力劃分為政治權力、軍事權力、經(jīng)濟權力、文化權力等。這些權力可以在國際關系中直接行使,毋需借助任何中介機構,除非自愿。

在國際關系中,國家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于國際社會,其具有的權力起源于自身所享有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國家自誕生之日就天然存在的,不需要其他主體的授讓,因而,國際政治中的國家權力在性質(zhì)上是一種本原性權力(即主權性權力)。本原性權力的特征是不受其他權力主體的管轄和節(jié)制,權力主體的意志是獨立的和最高的。國家是自身權力的所有者和排他的行使者,權力行使除受到他國權力的外在制約外,基本上是自由的。摩根索正是基于此才認為國際政治中的權力受到更少的限制。從中也可以看出,國際政治中的國家權力實質(zhì)就是國家主權,或者說,是以主權的形式存在并表現(xiàn)出來。

在國內(nèi)政治中,國家權力以一種強制性命令的方式行使,權力的主客體(國家一個人)之間的關系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在法治化國家,國家權力以法律的形式來行使,而法律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命令,個人對國家權力的服從,通過對法律所規(guī)定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內(nèi)容的遵守而實現(xiàn)。在國際政治中,權力主客體(國家一國家)之間是一種平等關系,協(xié)商是國家行使權力并使權力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主要方式,雖然脅迫、操縱等強制方式依然存在于國際關系中,但武力方式已經(jīng)被國際法一般性地禁止。當國家相互之間以協(xié)議的方式(明示的國際條約和默示的國際習慣)把各方的權力配置固定下來后,權力就轉化為權利,權利就成為權力的存在方式。例如,《聯(lián)合國憲章》把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決策權、執(zhí)行權授予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所享有的否決權,在法律上是權利,在政治上則是權力。

3.國際政治中的國家權力在屬性上是非政治權力。

政治學中所指的政治權力,除有著權力的一般屬性外,還有著特殊屬性,即政治權力具有特殊的強制性、結構上的等級性、效力的普遍性等特性,因為這種特殊屬性,政治權力是一種權威性權力(authority),唯有公共權力才能成為政治權力。以此標準來衡量國際政治中的國家權力,很難將之歸結為一種政治權力。

國際政治中的權力大小基于國家實力來衡量,是一種力量型(strength)的權力(power)。這種權力也具有強制性,但這種強制性與國內(nèi)政治權力的強制性是不同的,政治權力強制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公共組織的名義合法強制,而國際政治權力的強制是一個(多個)個體對另外一個(多個)個體的“私相壓迫”。國際政治中的權力也存在著結構,如均勢結構、霸權結構等,但這種結構是基于國家實力的強弱形成的大小排列,在主權平等原則下,權力相互之間無所謂等級關系和隸屬關系。在權力的效力上,每一個國家僅僅只能以已經(jīng)與之發(fā)生關系的特定國家為權力對象,無外交關系則不能生成權力關系,任何國家的權力都無法及于與它無外交關系的國家,更不可能對整個國際社會產(chǎn)生合法的普遍性效力。因此,將國際政治中的國家權力歸結為政治權力,是值得拷問的。雖然大家都接受將國際關系中的國家權力也歸結為一種政治權力的觀點,但毫無疑問,政治權力概念在國際政治中發(fā)生變異了。

簡言之,標準的政治權力在國際政治中是不存在的。然而,國際社會也存在著國際公共領域,那么,公共管理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回顧國際關系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每一個發(fā)展階段上,都是少數(shù)幾個大國憑借其優(yōu)勢權力地位為國際社會的公共事務做出安排,而小國則只能屈從。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雅爾塔體系,直到今天的后冷戰(zhàn)時代,莫不如此,如在國際和平與安全領域,歐洲在拿破侖戰(zhàn)爭后形成的大國“共管均衡體制”,聯(lián)合國安理會實行的“大國一致原則”,等等??梢?,由于政治權力的缺乏,國際公共事務的管理只能通過個別國家(集團)的私有權力來實現(xiàn)。當這種私有權力得到國際社會的接受與認可,就成為政治學理論上所說的“亞政治權力”。大國總是試圖將自己的國家權力上升為“亞政治權力”,以掌握國際公共事務的決策權、執(zhí)行權,從而在國際社會價值、資源、利益的分配過程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當某一個國家的權力成為“亞政治權力”的時候,它實質(zhì)上就成為了我們通常所說的霸權。

不同屬性的權力,內(nèi)容各有側重。政治權力是因選舉而產(chǎn)生的公共權力,能夠獲得較高程度的認同,權力客體的服從表現(xiàn)出較高程度的自愿,因此更接近于影響力一端;國際政治中的國家權力是憑借實力運行的私有權力,權力客體對其認同度較低,權力主體必然主要依靠強力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權力客體的服從常常表現(xiàn)為屈從,因此更接近于物質(zhì)力一端。是以,相比于國內(nèi)政治(尤其是民主政體),國際政治的強權色彩要濃厚得多,國際體系的穩(wěn)定性因此也比國內(nèi)民主政治社會體系弱。一國所建立的“亞政治權力”猶如國內(nèi)社會的專制王朝,總是不斷受到他者的挑戰(zhàn),所以國際體系總是不斷出現(xiàn)“王朝更替”,葡萄牙、荷蘭、英國和美國依次稱霸的歷史演變過程,證明了這一規(guī)律。

三、啟示

1.對建設國際政治學科的啟示。

作為一個晚近才產(chǎn)生的學科,國際政治學從絕大多數(shù)社會科學和一些自然科學中汲取了不少營養(yǎng),移用了大量的概念。以至于不少國際政治學者宣稱,“邊緣吸收性”是國際政治學最為顯著的特征。時至今日,國際政治學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門內(nèi)容龐雜、概念林立的邊緣交叉學科。這種情形固然顯示了國際政治學強大的生命力,但這些概念在移用過來后,是否能夠準確地解釋國際關系的現(xiàn)象并指導國家關系的實踐,卻少有人對之進行思考。國家權力概念在國際政治中所發(fā)生的變異提醒我們,國際政治學對其他學科理論觀點的吸收只能是“移植”,而不能僅僅是“移用”,哪怕是對“近親”政治學理論,也不能例外。國際政治學仍然需要下大力氣對這些吸收過來的理論進行消化,使之真正成為自己學科的有機構成部分,以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否則,國際政治學作為一個“落后學科”的面貌難以改變。

國際政治學沿用政治學的權力概念,無論是政治權力還是國家權力,都未能有效地闡明國際政治權力的特質(zhì),尤其是政治權力概念,幾乎是一種誤用。因此,筆者建議國際政治學理論創(chuàng)設“國際權力”概念,把國家權力根據(jù)其行使的區(qū)域進行區(qū)分,在國內(nèi)社會行使的即是公有的政治權力,在國際社會行使的即是私有的“國際權力”。這個概念的優(yōu)點在于直觀、明晰地把國際政治中的權力概念與國內(nèi)政治區(qū)分開來,利于理論上的澄清和研究上的表述。

2.對界定國際政治的啟示。

權力是政治的核心,不同的政治觀都將權力作為政治的基礎,“不掌握權力概念,就無法進行政治學的研究?!蓖恚瑢嗔Ω拍畹睦斫獠磺?,就會導致對政治的誤讀。長期以來,國際政治的界定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由于現(xiàn)實主義的巨大影響力,大家接受了國際政治研究是政治學理論在國際范圍內(nèi)放大性運用的觀點,將國際政治學歸結于政治學之下。隨著國際關系的發(fā)展,雖然有不少人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但國際政治的界定仍不能明確。國際政治權力特質(zhì)的厘清為我們界定國際政治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政治學理論所指的政治,在直觀形態(tài)上是政治主體通過支配、影響、獲取、運用公共權力做出公共決策從而分配社會價值、資源、利益的過程。盡管對政治的理解多元并存,但公共權力是界定政治繞不開的命題。顯然,政治學基于國內(nèi)社會對政治做出的界定是不能適用到公共權力缺位的國際社會中來的。國際政治是國家為維護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在國際社會中爭奪價值、資源、利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著權力的運用,但這種權力是一種私有權力,國家間的爭奪是“私相斗毆”,國家間的關系是一種“私人關系”,將這種關系稱之為政治關系,雖然有一定的理由,但也值得質(zhì)疑。要知道,權力關系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但并不是所有的權力關系都是政治關系。

既然將國際關系稱為政治關系,那么,由于國家權力對內(nèi)和對外的不同特性,國內(nèi)政治是關于公共權力的政治,國際政治是關于私有權力的政治;國內(nèi)政治是關于縱向權力關系的政治,國際政治是橫向權力關系的政治;國內(nèi)政治是關于社會公共領域的政治,國際政治是關于國家間共同領域的政治;國內(nèi)政治是關于公共利益的政治,國際政治是關于私有利益的政治??傊?,在權力的視角里,兩種政治形態(tài)是絕然不同的。

鑒于國際政治與國內(nèi)政治的巨大差異,將國際政治學納入政治學序列之中是牽強的?;趪鴥?nèi)政治產(chǎn)生的政治學理論顯然無法闡釋、容納國際政治,國際政治雖然與國內(nèi)政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在更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與國內(nèi)政治并行的另外一種形態(tài)的政治,國際政治學是獨立于政治學之外的一個新學科。一定要將國際政治學納入政治學序列的話,那么,政治和政治學都必須重新定義,至少范疇必須擴大。

韶关市| 新邵县| 中西区| 芷江| 松潘县| 电白县| 会宁县| 永顺县| 准格尔旗| 三原县| 农安县| 南溪县| 柯坪县| 嘉定区| 浏阳市| 建水县| 建昌县| 清流县| 平武县| 民乐县| 乃东县| 新宾| 洛隆县| 彭阳县| 泸水县| 沙坪坝区| 苍梧县| 布拖县| 桓台县| 怀宁县| 河曲县| 陆丰市| 赤峰市| 沾益县| 嘉禾县| 广丰县| 西宁市| 明星| 洛南县| 都兰县|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