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彌渡古驛道

2012-04-29 04:56:19熊旺麗
大理文化 2012年12期
關(guān)鍵詞:驛道定西石刻

熊旺麗

彌渡,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地理地位,成為滇西地區(qū)有史以來交通絞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并數(shù)度成為樞紐線,是歷代中央及地方統(tǒng)治中心與滇西通聯(lián)的必經(jīng)之路。彌渡境內(nèi)的古道有三條:定西嶺古道、彌蒙古道、開南古道。古道沿線文物古跡遺存十分豐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保護價值。

定西嶺古道

定西嶺古道,即云南縣(祥云)經(jīng)白崖、渠斂至龍尾城(下關(guān))古道。此道是滇西與中央及地方統(tǒng)治中心東西相聯(lián)的主要通道,開辟最早,在唐南詔時期,總長約90公里左右。此道自東往西,從云南驛(此驛自西往東經(jīng)沙橋、曲驛、安寧可達鄯閘[今昆明]直通省外)經(jīng)高官鋪、清華洞、倚江鋪、加買鋪(今彌渡龍翔村)而至白崖驛(在白崖驛西柵門外,曾有“煙堆”遺址,是白崖早期驛站的通訊設(shè)施,惜今已不存)。再往西經(jīng)橋頭哨,跨天馬關(guān)橋,越昆彌嶺(即定西嶺),過趙州而達龍尾城。這段古道,絕大部分皆已筑成現(xiàn)代公路,即今滇緬公路的主干線。唯有定西嶺下至彌渡紅巖西橋頭哨一段,仍存古道遺貌,此段長約6、7公里,從橋頭哨自東往西沿山峽上循,沿途皆用大小青石板鋪路,中心線以長條青石板鑲鋪,俗稱“引馬石”。最寬處達5米,窄處不低于3米。沿途石板遍布蹄跡,有的蹄跡深達7—11厘米,邊口徑長至20厘米,寬15厘米,由此可見古道歷史的悠久。

古道上遺存天馬關(guān)橋,“石門關(guān)”石刻(今已佚失),“林閣老大人去思碑”摩崖石刻、“楊公欽”摩崖石刻、“為國為民”摩崖石刻等遺跡?!傲珠w老大人去思碑”摩崖石刻:位于定西岑古驛道右側(cè),天馬關(guān)橋西約1公里的“滴水崖”上。石刻通高3.5米,碑石刻“大清道光戊申歲(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夏四月吉旦”,碑中鐫“欽命云貴總督部堂林閣老大人去思碑”,碑左刻“彌川紳耆士民等同勒石”,均為楷書陰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天馬關(guān)橋:位于定西嶺之南,白崖至龍尾關(guān)的古驛道上,為單孔半圓拱券,拱圈石以縱聯(lián)砌置,南北兩橋基各立于一天然巖石上,拱券頂厚1.2米,跨徑約9米,橋面寬3.7米,長11米,河床至橋面高6.8米,整座橋皆以條石鑲砌,無橋欄,有“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之感,為明代石拱橋,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彌蒙古道

彌蒙古道,即彌渡至蒙化古道。此道為東北——西南走向,總長約70—80公里,是徐霞客所記“迷渡道”向西延伸。為彌蒙之間有史以來的主要通道,歷史上蒙化府統(tǒng)領(lǐng)彌川西“蒙三約”地的重要通衢,對彌蒙兩地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條古道自云南驛起至彌渡,有兩條路可通,一條自云南驛經(jīng)高官鋪、清華洞、王家山、飯店、總夫莊、長坡嶺、阿古里(今天橋營)、下海子達彌城;一條自云南驛經(jīng)水目山過大龍?zhí)镀?、小鋪子、新莊、黃礦廠、白總旗、上海子達彌城。兩條古道大部分仍作為今祥云、彌渡兩縣相鄰的村莊相互溝通的大道,少部分已被廢棄,或被新筑的鄉(xiāng)村大道所替代。

現(xiàn)存重要文物點有紅星小鋪子村古驛道:古驛道東到祥云云南驛茶馬古道,西到彌城,現(xiàn)存橫穿小鋪子村一段,全長400米,寬3.4米,在古驛道邊有一小段還保存著古驛鋪痕跡,小鋪子就因古道驛鋪而得名。龍箐關(guān)古驛道:古道從雙樹箐門口起至龍箐關(guān)埡口約25公里,現(xiàn)僅有新堂房至龍箐關(guān)埡口約3公里的路道還留有古時驛道痕跡,古道寬2.3—4.2米不等,最寬處有9米,最窄處1.6米,均以長1.3—1.53米,寬0.3—0.4米不規(guī)則紅砂石塊鋪砌路面,路邊有古時驛堡遺址,路面上有寬28公分,長30公分,深15公分的馬蹄印一個。是當時連接南北兩地的重要交通要道,建于唐朝年間,具有重要文物價值。龍箐關(guān)石房石刻:石房座南朝北,全部用紅砂石條搭建,屋頂以紅砂石塊建蓋,單檐懸山式,面闊2.8米,進深2.5米,高2.5米,三方石刻位于石房后墻,紅砂石陽刻浮雕,中間刻王少爺像,西邊刻山神土地,東面一方刻天公地母,石刻于三塊紅砂石上,石塊寬0.66—0.76米,高1.2—1.24米,佛像高76—86公分,寬34—50公分不等,建刻于清代年間,具有重要文物價值。

開南古道

開南古道,龍尾城經(jīng)白崖、彌渡、密祉至定邊、開南古道。此道是歷代滇西溝通滇南的古道,早在唐代就有白崖至開南(即今景東)的旅途日程,《蠻書》載:“白崖城……正南去開南城十一日程”。明代徐宏祖也記有彌渡城西過毗江后,“蓋定邊,景東大道,皆由此而南去”,此道從龍尾城至白崖一段與白崖道相合,白崖至彌渡一段,即白崖起,經(jīng)白馬廟、大馬房、新街、王彥廠、舒家營至彌城,沿線有大白橋、萬春橋、王彥廠橋、報恩寺橋、蒙化街橋等五座古石橋。其中,萬春橋(俗稱大馬房橋)、報恩寺橋今已重建,大白橋、王彥廠橋、蒙化街橋均保持舊貌,分別為單拱、三拱石橋,從彌渡西跨迷渡橋(即后來的天渡橋)即上景東大道,經(jīng)果子園、龍華寺、堡子(或跨姚旗營橋),皆匯于周伏營、高旗營、大莊哨,跨云津橋,過腰惠鋪(今加會邑),登景東山坡,進入密祉壩,經(jīng)密祉鋪(俗稱“馬屎鋪”,今名文盛街),過鳳凰橋,經(jīng)安樂鋪,翻二臺坡,便進入定邊縣(今南澗)境,繼達開南城即今景東。

自龍尾城至定邊一線,里程約120公里左右,整條古道至今仍作為今紅巖至彌渡,彌渡 至密祉的主要大道;從密祉文盛街至南澗一段,皆為山道,還保留一些古道遺貌,道路寬敝,一般約在2—3米左右寬,有不少地段還有石板鋪道,至今仍然是彌渡南澗兩縣沿途村莊的主要通道。

現(xiàn)存重要文物點有白崖城遺址:始建于蜀漢年間,曾作白子國都城,是通往南詔腹地洱海區(qū)域的重要門戶,一度成為南詔統(tǒng)一六詔的大后門,全城遺址面積達91000多平方米,東城墻殘高11米以上,曾出土古磚瓦及青銅器,是研究滇西及彌渡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發(fā)展的重要遺存。果子園地龍:地龍是建于地下的流水管道,果子園村地龍長約500余米,用直徑0.2—0.3米,長0.5—0.6米,周身有滲水孔的陶制“瓦筒”(水管)連接埋入地下溝中,深度低于小沖河河床1米,一端接水源,另一端接地面水池,共建有四池,第一池為飲用,第二池洗菜,第三池洗衣,第四池牲畜飲水、洗雜物等,正常流量為每小時出水33.4立方米,供全村人飲用。為明代村中呂姓始祖時建,距今已有400余年,為我縣典型的古代水利設(shè)施。云津橋:明萬歷年間始建,現(xiàn)存橋系清末彌渡學者李彪倡建,系彌渡通往景東驛道上的重要橋梁,橋為八孔石平橋,跨毗雄河,南北走向,長61米,八孔等跨,跨徑4.13米,高2.1米,橋面用長條石鋪筑,于80年代洪水沖毀,僅剩南面橋頭坊,橋墩和兩孔石橋,云津橋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且橋結(jié)構(gòu)式樣獨特,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文盛街古驛道暨古建筑:文盛街原名“馬食鋪”,后因此地人才輩出,滇西的茶馬古道又從村中穿行而過,是驛道上過往客商、馬幫歇息的重要驛站,清代學臺戴洪慈路過改名“文盛街”后,一直沿用至今。今日的文盛街,因交通的改道,昔日的熱鬧繁華已被現(xiàn)今的古樸幽靜所替代,成為密祉鄉(xiāng)一個擁有300多戶人家,1200多人,近600畝耕地的行政自然村。但那古驛道上重要驛站的歷史遺跡:古街道、古店鋪、引馬石、珍珠泉、鳳凰橋等依然向人們無言地展示著文盛街昔日的昌盛及其經(jīng)歷的滄桑歲月。

沿著古驛道,踏著引馬石,步入文盛街,一種古樸幽靜的氛圍已籠罩了全身,街道兩旁的建筑,依然故我,在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的風雨后,更顯古樸滄桑,整個街道最寬處達五米,最窄處僅兩米余,只容兩三人并排而過,文盛街的古院落,多為“三坊一照壁”,照壁或大或小,或精美或自然,充分體現(xiàn)著地方特色和當時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古驛道上的引馬石,是文盛街的另一特色,引馬石從文盛街村北奎閣一直鋪到村南的鳳凰橋,全長400多米,全部用長一米、寬40厘米的石條首尾相連鋪筑而成,兩邊砌以不規(guī)則的散石,隨著歲月的變遷,當年平整的引馬石,已被人踏馬踩,凹成板瓦狀,默默地訴說著歷史給予的榮譽與創(chuàng)傷。

珍珠泉,是文盛街的另一奇觀,珍珠泉為一口1.9米見方,深1.9米的方形水井,整個池子用條石鑲砌而成,水質(zhì)清冽甘甜,數(shù)百年來,是過往行人和文盛街人畜飲用的最佳水源,也是文盛街人做豆腐的最佳用水。

鳳凰橋,是古驛道上極負盛名的古橋梁之一,現(xiàn)存古橋重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此橋橫跨亞溪河,橋長14米,寬2.l米,橋面全部用寬0.4米的長石條架成,造型精巧別致,中間的橋墩成棱形,向橋東西突出,猶如橋的兩翼,名為“雁翅”,真正體現(xiàn)了“鳳凰橋”的形態(tài)內(nèi)涵,既起到裝飾作用,又符合力學的原理,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能工巧匠的才智。

與鳳凰橋相連的文明閣,原名“財神閣”,建于20世紀40年代,為重檐攢尖頂,明二暗三層,總高約9.8米,底層高2.8米,古驛道自北向南穿行而過,是古驛道上古驛站關(guān)隘的顯著標志。跟文明閣相對的是建于村北的奎閣,始建年代不詳,為重檐歇山頂,兩層,總高約7.2米,是古驛站文盛街重要的古建筑遺存之一。

縱觀整個文盛街,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留下的文物古跡甚多,恰似本地的花燈藝術(shù),源遠流長,成為古驛道上驛站發(fā)展的歷史縮影,為我們研究彌渡地區(qū)古驛道、古驛鋪的發(fā)展與變遷,研究彌渡地區(qū)自古以來交通、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具體、生動的形象資料,同時,對古驛道古村鎮(zhèn)的研究,對當今經(jīng)濟的發(fā)展,特別是邊遠山區(qū)村鎮(zhèn)的發(fā)展,是一個絕好的借鑒。

責任編輯 左家琦

猜你喜歡
驛道定西石刻
中外石刻大不同
中國民族博覽(2022年12期)2022-10-11 08:37:20
相約定西
參花(下)(2022年1期)2022-01-15 00:45:01
咱們定西
參花(下)(2022年1期)2022-01-15 00:45:01
近十年(2010~2019年)遼代石刻文研究綜述
古絲路驛道上的千里走單騎
學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4
海豐古驛道歷史遺存修繕設(shè)計的思考
絕句《題〈清廉〉石刻》獲獎感言
中華詩詞(2017年9期)2017-11-25 08:11:32
李將軍古驛道上搗叛賊
夜郎文學(2017年2期)2017-09-26 06:29:34
景泰縣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麥品比試驗初報
锦屏县| 碌曲县| 蕉岭县| 温泉县| 隆安县| 永泰县| 萨嘎县| 铅山县| 霸州市| 公安县| 临沧市| 哈密市| 二连浩特市| 甘洛县| 河北省| 梨树县| 松江区| 万载县| 政和县| 阿巴嘎旗| 石楼县| 石泉县| 东兴市| 宁陵县| 陈巴尔虎旗| 额尔古纳市| 南靖县| 平谷区| 博罗县| 凉山| 确山县| 若羌县| 姜堰市| 英山县| 陵水| 迁安市| 通河县| 齐齐哈尔市| 广州市| 阳山县| 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