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葉國民 韋明衛(wèi)
[摘要] 目的 探討16螺旋CT斜矢狀位重建椎弓峽部裂的方法及應用價值。 方法 腰椎峽部裂100例,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薄層重建,層厚0.625 mm,利用“思創(chuàng)”軟件進行平行于椎板斜矢狀位重建,對其峽部崩裂表現(xiàn)進行分析。 結果 100例患者斜矢狀位重建圖像解剖結構與傳統(tǒng)腰椎斜位片圖像相仿,均能清晰、直觀地顯示峽部崩裂、骨贅及斷端移位情況。 結論 16螺旋CT斜矢狀位重建椎弓峽部裂方法簡單,圖像直觀、清晰,應為首選重建方法。
[關鍵詞] 椎弓峽部裂;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中圖分類號] R816.8[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12-0098-02
椎弓峽部裂是指椎弓上下關節(jié)突之間的細狹延續(xù)部分斷裂,又稱為椎弓崩裂,約5%的成人可患此??;常用X線斜位平片和CT軸位平掃進行診斷,但由于脊柱解剖結構不規(guī)則、復雜,椎弓峽部與立體的任何平面均不平行,常會出現(xiàn)漏診。近年來隨著多層螺旋CT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椎弓峽部裂的診斷率得到明顯提高。本文對我院確診的100例峽部裂患者行16螺旋CT掃描和斜矢狀位重建,旨在探討該技術在腰椎峽部裂中的應用和診斷價值,提高對峽部裂CT斜失狀位重建圖像征象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9年以來100例腰椎峽部裂患者,均行16層CT螺旋掃描,并常規(guī)薄層重建和斜矢狀重建,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齡16~85歲,平均55.5歲。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腰痛,伴一側或雙下肢麻木;病程1 周~25年。
1.2 掃描方法及后處理
采用GE Light Speed 16多層螺旋CT機行T12椎體至S1椎體非增強螺旋掃描,準直為4.0 mm×0.5 mm,進床速度9.37 mm/s,螺距1.375,掃描條件為150 mAs,120 kV。將掃描的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后處理,獲取薄層軸位重建圖像數(shù)據(jù),層厚與間距均為0.625 mm,矩陣512×512,并傳入工作站中,利用“思創(chuàng)”工作站相關軟件分別平行于一側椎板方向進行斜矢狀位重建,重建間隔0.3 mm,獲得興趣區(qū)的MPR圖像,常規(guī)采用骨窗觀察軸位及斜矢狀位MPR圖像。
2 結果
2.1 掃描結果
100例中同時存在雙側峽部裂的有91例,單側峽部裂9例。其中L5 74例(包括單側6例);L4 22例(包括單側3例);L3 4例。11例患者同時發(fā)生在2個椎體。伴有椎體滑脫者75例。按Meyerding法分級,52例Ⅰ°滑脫,20例Ⅱ°滑脫,3例Ⅲ°滑脫。
2.2 CT表現(xiàn)
2.2.1常規(guī)軸位原始圖像椎弓崩裂的表現(xiàn)是“裂隙征”或“雙關節(jié)征”(圖4),本組顯示91例,占91%。40例峽部斷端骨質增生,壓迫神經根,85例有椎小關節(jié)邊緣骨贅,25例顯示側隱窩狹窄及黃韌帶增厚,61例伴有椎間盤膨或突出。
2.2.2 斜矢狀位重建圖像本組顯示率為100%。類似于平片雙斜位所顯示的“狗頸項圈征”(圖2、3),形態(tài)逼真、無重疊,峽部裂直觀、容易判斷,表現(xiàn)為自后上斜向前下方的裂隙,斷端稍膨大、明顯骨質硬化,斷面欠光滑,部分粗糙呈鋸齒狀。75例伴椎體滑脫者峽部裂斷端均有不同程度分離、錯位(圖2,3),斷端見碎骨片35例。
3 討論
所謂椎弓峽部裂是指椎弓上下關節(jié)之間的狹細部分骨質缺損,連續(xù)性中斷。是臨床上常見腰腿痛原因之一,又稱為椎弓崩裂,約5%的成人可患此病。峽部裂多發(fā)生于雙側,常常導致椎體滑脫。
傳統(tǒng)方法是通過X線45°斜位投照,片上呈狗形投影,峽部位于其頸處。侯樹勛等[1]認為僅僅約20%椎弓峽部裂在45°側斜位片能清楚顯示,Saifuddin等通過對34例椎弓裂患者進行45°斜位片和CT平掃觀察,結果顯示椎弓峽部裂隙角度變異很大,是影響X線拍片結果的重要因素,除非伴有椎體滑脫,大多數(shù)椎弓峽部裂在45°側斜位片上不能顯示。因此傳統(tǒng)斜位平片不應作為判斷椎弓峽部裂的有效辦法。
MSCT具備快速、薄層大范圍掃描及可提供高質量的三維信息圖像的優(yōu)勢[2],提供清晰圖像的同時也為后處理提供了可能,在骨骼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中占主導地位,對復雜解剖結構的骨骼疾病檢查更是如此[3]。常規(guī)軸位圖像腰椎峽部裂的CT表現(xiàn)為“裂隙征”或“雙關節(jié)征”(圖4),斷面不光滑呈“鋸齒狀”,斷端骨質密度增高,部分可見碎骨片,其后下方小關節(jié)常退變,局部椎管狹窄。本組軸位掃描峽部裂準確率91%,雖能顯示椎弓峽部裂隙,但由于層厚較厚,部分容積效應影響病變顯示,而且不能在同一層上顯示多個椎弓、小關節(jié)、椎體,無法判斷椎體滑脫,峽部裂隙容易誤為正常小關節(jié)而漏診。
充分利用多平面重建(MPR)功能,根據(jù)需要進行多角度多層面觀察,可以得到更加準確、直觀的信息,不受患者脊柱側彎、體位不正的影響,無需重復掃描增加X線輻射,卻能得到高分辨率峽部裂圖像,筆者自2009年以來通過螺旋CT采集的容積信息進行平行于椎板方向(圖1)的斜矢狀位重建,取得了滿意效果,本組準確率達100%,斜矢狀位重建圖像類似于平片雙斜位所顯示的“狗頸項圈征”(圖2、3),形態(tài)逼真、無重疊、峽部裂直觀、容易判斷,表現(xiàn)為自后上斜向前下方的裂隙,斷端稍膨大、明顯骨質硬化,斷面欠光滑,部分粗糙呈鋸齒狀;而且顯示掃描范圍內的上下關節(jié)突及其小關節(jié)間隙(圖2、3)和椎體及椎間隙。由于斜矢狀位重建圖像能全面顯示椎弓峽部裂切面和周圍正常椎弓峽部骨性結構,使椎弓峽部裂隙與小關節(jié)間隙在同一矢狀長軸切面上分別位于各自固有的解剖部位,形成明顯對比,使椎弓峽部的裂隙容易辨認,避免了橫斷面圖像上椎弓峽部裂與小關節(jié)之間的混淆,大大提高了峽部裂及斷端錯位的檢出率,同時腰椎矢狀位長軸MPR圖像還能顯示所有椎體及排列,發(fā)現(xiàn)椎體輕微的滑脫[4]。筆者認為此方法簡單、實用,建議腰部CT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斜矢狀位重建,以便提高峽部裂的檢出率,提高診斷的準確性,避免漏診及誤診,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信息。
[參考文獻]
[1]孫玉鵬,侯樹勛. 腰椎峽部裂的影像學檢查與診斷[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1999,9(1):10.
[2]丁長青,李軍,史志衛(wèi),等. 腰椎體后緣軟骨結節(jié)致椎管狹窄的CT診斷[J]. 中國CT和MRI雜志,2006,4(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