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摘要:本文從分析都市媒體在國際新聞報道中為何缺少特色入手,就如何把握國際新聞的本地落點這一命題,從拓展稿源、豐富報道內容、開闊思路以及提升編輯自身能力等幾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國際新聞都市媒體本地落點
都市媒體在發(fā)展之初,對新聞的價值判斷往往簡單地以距離計算,一條新聞的發(fā)生地距離受眾越近,那么新聞價值也就越大。將地域的貼近性作為衡量新聞價值的唯一標尺,使得都市媒體采編人員心中形成了一個無形的新聞價值排行榜——本地新聞最重,國內新聞次之,然后才是國際新聞。因此國際新聞常常扮演新聞大餐中的佐餐小食,成為調劑。
然而,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改革開放也使中國人的足跡幾乎遍及五大洲四大洋……國人也越來越渴望了解國門之外發(fā)生的事情,關心這些事情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長久以來,都市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過于趨同,缺少特色。究其原因包括很多方面:
首先,從稿源上來看,目前的都市媒體國際新聞采用的大多是新華社國際新聞稿件,稿源單一,使得中國數(shù)百家媒體的國際新聞同質化。這樣做沒有體現(xiàn)國際新聞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也沒有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
其次,從報道內容上看,都市媒體也和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國家媒體一樣,偏重于政治、經(jīng)濟、外交關系等內容,較少涉及科技、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新聞,而這些正是都市媒體在新聞節(jié)目中可以多加報道的。
再次,從報道形式上看,都市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大多是新華社稿件的編輯轉發(fā),“二傳手”的角色使得報道完全缺少都市媒體自身獨特的視角,也正因為如此才無法拉近國際新聞與本地受眾的距離。
最后,從人員配備上看,由于條件所限,都市媒體較少設置專職的國際新聞記者,一些媒體甚至沒有專職的國際新聞編輯,這些都限制了都市媒體在報道國際新聞時體現(xiàn)自身特色。
為了扭轉都市媒體國際新聞報道的現(xiàn)狀,都市媒體人近年來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綜合這些做法以及本人工作體會,筆者以為,豐富都市媒體的國際新聞報道,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積極拓展稿源
除了新華社的國際新聞稿件之外,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環(huán)球時報》等媒體都有大批的駐外記者,和這些媒體建立聯(lián)系,不僅可以編發(fā)稿件,而且在重大國際新聞事件發(fā)生時,可請他們協(xié)助完成連線報道。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了走出國門去看一看的機會,留學生的隊伍也日益壯大。他們身上有著許多特點,可以為媒體所用,比如文化素質普遍較高、熟練掌握漢語和外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強、既了解中國也熟悉當?shù)?,在他們中間培養(yǎng)一批通訊員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不過,由于缺乏寫作訓練或者新聞經(jīng)驗,他們提供的內容往往需要編輯比較詳細的指導。
微博這種新的大眾傳播方式也是可以利用的渠道。利用好微博,不僅可以更加快速了解新聞事件本身,而且可以通過微博聯(lián)系更多此時此刻身處于新聞發(fā)生地的采訪對象,獲得第一手采訪素材。
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發(fā)生時,北京電臺新聞廣播連線《環(huán)球時報》駐日本的記者,報道了當?shù)貫那?,廣播具有快速及時反應的特點,這個連線報道還使得新聞廣播先于當天北京其他都市媒體報道了福島核電站核泄漏的情況。同時,編輯還通過越洋電話采訪到了當?shù)氐牧魧W生,使北京聽眾了解到了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地震中互幫互助的感人故事。另外,通過微博,編輯還與電影《非誠勿擾》中鄔桑的扮演者鄔逸聰①以及日本東海大學教授葉千榮②取得了聯(lián)系,請他們通過電話連線介紹相關情況。
二、豐富報道內容
目前,都市媒體國際新聞編輯的選稿眼光和選稿思路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國際重大時政新聞、重大社會新聞上。其實,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中國與世界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科技類報道、環(huán)境類報道、流行時尚新聞、經(jīng)濟類新聞以及熱點人物的深度報道等,都是國際新聞報道關注的內容。
筆者注意到,在2011年有這樣兩則消息,第一則是“世界奢侈品協(xié)會稱,‘中國將在2012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第二則是“《文化香奈兒》將于十一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在國人的消費能力還沒有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這些奢侈品對中國人來講還非常陌生,更不要說消費了,所以這類與時尚相關的消息也根本不會納入編輯的視野。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國人消費能力的增強,受眾也開始需要了解關于時尚方面的消息??梢韵胍?,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之前編輯不曾關注過的內容出現(xiàn)在我們的報道中。
三、擴展報道思路
尋找國際新聞中的“本地元素”,其實就是一個在新聞中再尋找新聞的過程。如何在信息同源的情況下確立自身的風格和特色呢?除了關注新聞事件本身之外,還要服務本地受眾。在采編報道時,努力將節(jié)目貼上地方標簽,使新聞彰顯出地方特色。筆者以為不妨從三個方面入手。
1.貼近受眾地域。受眾在了解國際新聞特別是災難新聞時,出于地緣的親近,很自然地就會關心身處新聞發(fā)生地的中國人、本地人的情況。如果能第一時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有關信息,當然能夠吸引受眾。
2.貼近受眾生活。一些看似是國外發(fā)生之事,其實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連。2011年,標普下調美國信用評級。在處理這個消息時,就可以不滿足于就事論事,而是將這一事件在財經(jīng)領域引發(fā)的一系列影響也納入報道,比如美國股市遭遇重挫、國際金價暴漲,以及由此帶動的國內股市下跌、北京金飾品和黃金投資產品熱銷,等等。其實除了投資理財,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也同樣可以和國際新聞掛鉤。再比如,大白菜是北方老百姓冬天的看家菜,2010 年韓國大白菜價格瘋漲,一時間中國大白菜大量出口。北京電臺新聞廣播的《北京新聞》節(jié)目及時關注北京主要蔬菜批發(fā)市場的白菜價格,在采訪中業(yè)內人士表示,白菜出口不會給北京的菜價造成波動。這則新聞給京城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
3.貼近受眾所需。隨著交通的發(fā)展,日行千里早已不是什么難事。收入的增加也使出國旅游被提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計劃。一些國外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首先就會給國內的航空運輸業(yè)和旅游業(yè)帶來影響,特別是一些旅游目的地國家。日本大地震發(fā)生后,北京電臺新聞廣播欄目在介紹了當?shù)卣鹎楹?,安排了本臺記者連線,介紹了最近幾天首都機場飛往日本航班的變更情況,以及北京各大旅行社赴日旅游的安排,及時為聽眾提供了出行資訊,突出了新聞的時效性。
四、提升編輯開闊視野能力
當下資訊海量,媒體競爭激烈,要做好國際新聞報道,對從業(y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心懷天下,具備國際化視野。編輯可以將一些看似孤立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通盤考慮,注意積累,多觀察國際社會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的變遷。
2.自如運用網(wǎng)絡,具備整合各類資料的能力。編輯是新聞傳播學原理中所說的“把關人”,憑借職業(yè)經(jīng)驗和專業(yè)素質,在海量的資訊中篩選、整合最有價值的新聞報道。筆者認為,新華社的權威及時、《環(huán)球時報》的外域視角、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中國日報》專業(yè)的國際報道經(jīng)驗,都是我們值得借鑒的。
3.敬業(yè)的態(tài)度?!巴馐聼o小事”,國際新聞的角度、落點的把關,需要編輯更加慎重,反復斟酌。
4.外語的掌握。為了盡快掌握第一手資料,方便和采訪對象進行溝通,盡可能多并且熟練掌握外語將對國際新聞采編工作大有裨益。
(作者單位: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廣播)
(本文編輯:呂曉紅)
注釋
①鄔逸聰一家在日本遭遇地震,他一直通過微博隨時更新有關地震的信息。
②葉千榮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后留學日本,現(xiàn)為日本東海大學教授。同時他也是朝日CS衛(wèi)星電視的主持人。他從3月11日地震發(fā)生的下午3點23分就發(fā)出了第一條關于地震的消息,以后的微博內容既包括街頭親眼所見也涵蓋日本高級官員的講話,乃至官方發(fā)布會現(xiàn)場和各種相關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