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美
摘要本科學生學習興趣減弱、學習主動性不足是近年高校的突出問題。本文試從媒介環(huán)境學入手對問題的成因進行新探索,并提出改變課堂傳播方式的辦法予以解決。即應突出口語媒介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位置及建構開放性的課堂知識闡釋體系。
關鍵詞媒介環(huán)境學課堂教學口語媒介開放性闡釋
近年來,大學本科課堂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減弱、學生學習主動性及參與性不足等問題,表現(xiàn)得頗為突出。中國青年報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291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84.7%的受訪者坦言當前大學生逃課現(xiàn)象嚴重,其中58.8%的人直言逃課是因為“很多課程枯燥無味”。①問題為何如此突出?高等教育者該如何面對?此前的研究者對該問題做過不少探索,本文則從媒介環(huán)境學這一新視角,試圖對本科課堂學習主動性及興趣減弱的成因做出新探索。
媒介環(huán)境學主要研究傳播媒介如何影響人的感知、感情、認知和價值。媒介環(huán)境學認為人生活在兩種不同的環(huán)境里,一是自然環(huán)境,二是媒介環(huán)境。用“環(huán)境”一詞來命名學派,意在強調媒介像空氣般的存在于人類世界。正如媒介環(huán)境學派的重要人物麥克盧漢所說: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對媒介的環(huán)境渾然不覺,因為我們把它們看成是理所當然的既定事實。他曾暗喻:魚到了岸上才知道有水的存在。即人們有幸享受技術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對環(huán)境卻渾然不覺,直到出了問題比如污染才有所醒悟。②此外,在媒介環(huán)境學研究者眼里,所謂媒介就是類似于培養(yǎng)基的一種物質,能夠使培養(yǎng)的微生物生長的一種物質。③也就是說,媒介環(huán)境學者認為傳統(tǒng)傳播者通常所謂的中性信息設備(如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電腦等)不僅僅只是設備和技術而已,這些設備和技術的存在及使用會使我們的感官形貌發(fā)生變化,這樣的變化又會改變我們接受感覺資料的方式,而我們正是用這些資料來理解和建構周圍的世界。
那么,如果將存在于大學生課堂學習背后的、人們渾然不覺的媒介環(huán)境,從其存在的背景中驟然呈現(xiàn)出來,迫使他們成為思考的前景,④媒介環(huán)境變化與現(xiàn)今大學課堂學生逃課率高、學習興趣及學習主動性不強的現(xiàn)象之間又有何關聯(lián)呢?
首先,互聯(lián)網的興起,給社會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人們獲取知識信息具有易得性,這便是當下的媒介環(huán)境之現(xiàn)實狀況。媒介環(huán)境的這一巨大變化對課堂教育的潛在影響則在于:知識獲取途徑的多樣化使原本以知識教育為主的課堂教學的權威感和神圣感均部分被消解。在此種情形下,如果課堂教學固守知識灌輸為主的思維慣性,課堂教學吸引力大打折扣則是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如果不把課堂教學放在媒介環(huán)境變遷的大視角下審視,從實際出發(fā),便不會徹底改變課堂教學者成為知識灌輸者的固有角色。不過,新的問題隨之出現(xiàn),如果課堂教學者不是知識灌輸者,那么,他到底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呢?或者說教學者應該建構一個怎樣的課堂才能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本文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其次,媒介不僅僅只是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使之易得。媒介環(huán)境學認為:那些長期以來僅被我們視作為工具的媒介其實潛在地影響人的感知、感情、認知和價值;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無價值標準的渠道(只管把數據或信息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實際上,媒介獨特的物質結構和符號形式發(fā)揮著規(guī)定性的作用,塑造著什么信息被編碼和傳輸、如何被編碼和傳輸,又如何被解碼。⑤其實,媒介環(huán)境學派所探討的這種媒介效應,柏拉圖早在《斐德羅篇》中便已涉及。柏拉圖敘述特烏斯神的一個故事,特烏斯把自己的發(fā)明之一文字送給了埃及王塔姆斯,聲稱文字有助于記憶和智慧,塔姆斯答道:“文字是你的孩子,由于你喜歡它,你的斷言就剛好和它真正的效果相反。如果人們學習它,它就會把遺忘植入他們的靈魂;他們的靈魂停止記憶,因為他們依賴寫下的東西,不再把外在的東西召喚到心靈深處去記憶,而是憑借外在的記號去記憶。你發(fā)明的文字不是用來記憶的秘訣,而是輔助記憶的手段。你給弟子們提供的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智慧的偽裝;你告訴他們許多東西,卻不給他們傳授智慧;他們似乎知道許多東西,但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什么也不知道……”⑥很顯然塔姆斯反對文字,理由是:文字削弱我們的記憶力,而且會改變教育的慣例,文字迫使學生追隨別人的論點,而不是參與爭論。如果從進化論的角度看塔姆斯的觀點,顯然會認為塔姆斯不可理喻。但是,仔細考究塔姆斯的看法,其實頗有些道理。結合課堂教學反思:為什么課堂教學會自然采用知識灌輸的模式?為什么在大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去追隨知識,而不是去參與討論并進而參與知識生產?除了社會、心理等其他原因外,上述問題存在背后應該有媒介對人類感知系統(tǒng)的潛意識塑造作用。在知識易得、記錄手段多樣的前提下,學生的學習惰性上升、個體參與性下降,當下課堂教學呈現(xiàn)的這些問題,與塔姆斯所說的文字削弱記憶力、文字迫使學生追隨別人論點從實質而言是類似的,它們都是媒介變遷給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
那么,究竟如何破解媒介環(huán)境背景下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呢?
其一,在強調課堂多種媒介手段使用的同時,應強調口語的主體性地位?,F(xiàn)代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使媒介技術充分用于課堂教學,特別是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這些媒介的運用對于提升課程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有很突出的作用,并進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但對新媒介手段的運用不能弱化口語教學這一古老的方式,而應充分發(fā)揮口語媒介的優(yōu)勢作用,突出口語的教學主體性地位。當下許多課堂教學,口語媒介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雖得到了大量使用,但口語的重要優(yōu)勢——即時互動性卻沒有被充分發(fā)揮。以知識灌輸為主的課堂講授中,教師與其說是運用口語媒介,不如說是運用“小廣播”媒介。其實,從傳播角度而言,生動如電子媒介,其形成的傳播態(tài)勢對接收者而言也是被動式的。為什么印刷術等媒介技術產生后都不能取代傳統(tǒng)口語在教學中的作用,除了傳統(tǒng)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所有的媒介中,互動性最強的恰恰最古老的口語媒介??谡Z的文化傳統(tǒng)給人的意識就是:你可以盤問一個人,但正如塔姆斯所說,你卻不可以盤問一個文本。在口語的不停激發(fā)和盤問中,學生學習的深度參與性才有可能會產生。如近年來提得比較多的“建構式教育理念”,該理念就充分提倡和踐行口語交流在教學中的作用。該理念認為知識是個體與他人經由會話和協(xié)作并達成一致的意義建構,其中口語互動成為該理念執(zhí)行的關鍵點,“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構建”是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基本條件,師生、生生之間的協(xié)作與對話是意義建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意義建構則是學習的目的。⑦
其二,建構開放性的課堂知識闡釋體系。如前述,新媒介環(huán)境中使課堂所承載的傳統(tǒng)知識教育功能已部分被新媒介所代替。面對此種變化,教師該如何面對?如何使大學課堂成為一個弱替代性的知識講壇?致力于建構一個開放性的課堂知識闡釋體系是有效選擇。所謂的開放性,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講授內容的開放性,課堂所涉及的知識系統(tǒng)具開放性。課堂教學內容不應只涉及確定的知識,還要呈現(xiàn)出理論體系中未解決的問題、舊理論面對新變化的新問題等,同時,對這些知識及問題的傳播應有教師個人的闡釋視角和看法。第二,講授方式的開放性。現(xiàn)在大學課堂中的教師不應只是講授者,更是課堂的主持者。教師應善于運用多種方式吸引學生加入課堂開放性知識體系的建構。如美國新生研討課。教師課前給學生布置相關的閱讀書目和問題,學生在課后做大量的閱讀和調研,教師上課很少“滿堂灌”,而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提問與討論。對于指定的閱讀內容,老師上課不必照本宣科,而是由學生首先根據閱讀所得,自主提問,同學研討,最后才是老師提出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有些課程還要求學生做公開陳述,利用幻燈、錄像、電腦等設備,向所有老師和同學介紹被指定研讀的論文或專著,并接受大家的質疑問難。這種開放性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在學生提問、質疑、解答的過程中,學生即參與了知識的闡釋過程,所謂的闡釋不僅有教師的闡釋,還有學生的主體闡釋,或者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碰撞中產生的新闡釋。這種開放性的教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就像懷特海所說的:“大學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其傳授給學生知識,也不在于其提供給教師研究機會,而在于其在富于想象的探討學問中把年輕人和老一輩人聯(lián)合起來,由積極的想象所產生的激動氣氛轉化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