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佳隆
虧損持平的慘淡業(yè)績籠罩著所有的基金產品,除了QDII。
2011年12月初,海通證券研究所基金評價系統(tǒng)中,各類基金周表現(xiàn)平平,只有QDII基金產品,一周上漲5.29%,獨領風騷。
海通證券給出的理由是:美聯(lián)儲聯(lián)手其他五家央行向遭受歐債危機打擊的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持,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shù)出現(xiàn)2003年以來最大漲幅,美國零售業(yè)在節(jié)假日初期表現(xiàn)良好。美股在多項利好刺激下大漲??
QDII的暴漲一方面和美歐股市迎來一波行情有關,與此同時和人民幣兌美元連續(xù)跌停亦不無關系,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被市場所打破,成了拯救QDII的“稻草”。
看到這樣的“苗頭”,越來越多手握QDII額度的機構已經躍躍欲試。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王良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如果人民幣升值的速度放緩了一點,看海外資產,如果客戶要所謂的分散風險,可以開始考慮QDII的產品,所以明年開始我們會推出QDII的產品?!?/p>
此外,花旗(中國)金融市場部董事總經理張昕表示,人民幣未來或轉向雙邊波動。人民幣貶值對于QDII產品來說是一個契機,將導致以人民幣計價的QDII基金凈值的上升。
然而,目前市場客戶是否會真正“待見”各類五花八門QDII理財產品呢?畢竟在過去五年內,銀行系、證券系、基金系、保險系、信托系等等各類QDII理財產品已經讓投資者很受傷。
外資:花旗渣打領跌
“我們之所以相信花旗、渣打,是因為他們號稱自己是全球性的大銀行,對全球各類投資品都能夠提供專業(yè)化的服務,QDII理財產品照理說應該是外資行的強項,但實際投資回報卻讓人大跌眼鏡。”一位購買了花旗和渣打QDII基金的投資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相比國內銀行推出QDII產品較為謹慎相比,外資銀行在推出QDII產品時往往顯得“過于自信”,即便從整體情況來看外資行的QDII產品或許未必是最差的,但是花旗、渣打等外資行發(fā)行的QDII理財產品已經超過了百款,相當一部分處于虧損,而其中某些產品甚至已經遭遇浮虧腰斬的命運。
據普益財富監(jiān)測數(shù)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23日,花旗銀行的“貝萊德全球基金新能源基金美元系列”產品表現(xiàn)最差,其運行以來的累計收益率為-59.11%。而普益財富監(jiān)測數(shù)據顯示,截至2011年11月18日,渣打銀行“基金精選之DWS氣候基金美元款”產品浮動虧損幅度也達到了-53.30%。伴隨著歐債危機的深化,以歐洲市場為標的的QDII也損失累累,11月下旬,花旗銀行“鄧普頓東歐基金歐元款”累計收益率一度逼近-40%。
正當一些外資行在為QDII巨虧療傷之時,另一些外資行已經對推出QDII的新產品躍躍欲試。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王良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2012年開始我們會推出QDII的產品。”據了解,星展銀行將在2012年一季度推出代客境外理財產品QDII產品,投資區(qū)域在亞洲地區(qū),投資標的可能主要為大宗商品市場,預計發(fā)行額度或為1億美元。
除了星展還有東亞。早在2006年8月,東亞銀行就已經成為首家開展QDII業(yè)務的外資行,但伴隨著市場動蕩難測,行事愈發(fā)謹慎。2012年12月初,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執(zhí)行董事兼行長關達昌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坦言:“考慮到過去幾年人民幣一直上升,我們的 QDII額度使用得不多,如果時機恰當?shù)脑?,我們會加大QDII產品的發(fā)行量。”
此外,基金系QDII也躍躍欲試。匯豐晉信已經明確表示,最快2012年發(fā)行首只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產品。主要是內地監(jiān)管當局短期內或放寬基金投資海外的門檻,故該公司可以最快于明年提出申請。
中資:華安倒貼
外資機構QDII理財產品跌幅慘烈,中資機構的也好不到哪兒去。
作為國內第一只QDII產品,“華安國際配置”的清盤,讓中資機構飽嘗了QDII產品的苦果。2011年11月7日,華安國際配置的清算報告顯示,華安基金將按每份1.001美元的份額凈值向華安國際配置持有人支付清算款項。
華安國際配置主要投資零息票據等結構化產品,且保本運作,其投資的結構性保本票據的主體即是雷曼歐洲。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進入破產程序,導致華安國際配置一直無法正常運作、估值和開放贖回。
此后,華安基金方面經過與雷曼的交涉和訴訟,華安累計從雷曼收回9463.66萬美元的資金,但仍低于基金原投資的結構性保本票據的本金9640萬美元。遵照保本承諾,華安基金于2011年11月2日將176.34萬美元劃入基金托管賬戶彌補差額。
一位從事QDII產品銷售的業(yè)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大部分國內的銀證保公司做QDII是賠本賺吆喝,華安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除了補償款不說,基金經理和研究人員的薪酬以及價格不菲的多臺終端設備投入,少則幾百萬,多則上千萬?!?/p>
不過即便如此,從長期來看,海外投資仍然會欣欣向榮,特別是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會樂于在全球配置資產,而這將給各類金融機構帶來無限商機,也這就是為什么即便是在全球金融市場動蕩時期仍然有金融機構愿意申請QDII額度。
2011年10月,平安信托宣布獲得國家外管局批準的3億美元QDII額度,成為目前獲得額度最大的信托公司。
平安信托董事長兼CEO童愷表示,平安信托本次獲得3億美金的QDII額度,對于公司已實現(xiàn)的橫跨多個領域、多元化投資的業(yè)務結構而言,更是錦上添花,未來公司將可以更好地為客戶捕捉全球投資機會。
誰能支持QDII?
2011年10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超在《中國金融》撰文指出,推進資本項目有序開放,繼續(xù)支持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發(fā)展。
截至今年11月2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累計已經給95家銀行、證券、保險、信托類機構批準QDII額度741.47億美元,比累計給108家機構批準的QFII額度211.4億美元多得多。
國家外管局不僅在絕對額度上給予了QDII很大空間,在給予額度的機構門類上也已經釋放出開放的信號,銀證保信都有資格涉及該領域。
一位接近國家外管局的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越來越多的外匯儲備已經讓人發(fā)愁,與其讓主權基金投資海外飽嘗損益,還不如‘藏匯于民,從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外匯儲備激增的壓力,包括鼓勵企業(yè)‘走出去和推動QDII等政策都是這一思路的具體體現(xiàn)?!?/p>
然而,QDII卻真可謂生不逢時,開閘就遭遇金融危機,再啟又碰到歐債危機。對于理性投資者來說,在人民幣升值通道投資QDII顯然是不理智的,因為且不論QDII能夠取得多少投資收益率,僅匯兌損失這一項目每年就要損失3%?5%。
以歐債危機為例,確實讓QDII審批放慢腳步。2010年的額度還有98.17億美元,2011年就銳減至15億美元,可見市場低迷非一般。
值得關注的是,現(xiàn)存的銀行系QDII產品大部分發(fā)行于2007年7月到2008年7月時段,絕大多數(shù)經受了次貸危機和歐洲危機的洗禮,而大部分QDII產品將于今年年末和2012年集中到期,普遍業(yè)績慘烈情況可想而知。
但較為低迷的市場起點,也算是個機會。
QDII
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該機制允許在資本賬項未完全開放下的內地投資者對海外資本市場投資。目前市場上的QDII產品已超過243種。
QFII
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該機制允許得到資格認定的外國專業(yè)投資機構到境內投資。目前獲準入境投資的QFII機構已超過11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