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華
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而人類的本性卻優(yōu)先關注消極、悲傷、痛苦的一面,這是因為只有高度關注這一面才有利于我們回避危險,當再次面臨同樣事情的時候能夠有效應對。這無疑提升了人類的生存能力,讓人類在優(yōu)勝劣汰的環(huán)境中得以生存發(fā)展。然而,當這種能力過度發(fā)展的時候,它同樣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妨礙我們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如果過度“追求完美”就會走向反面;而以積極的心態(tài)追求幸福,才是人類最有價值的人生目標。
最近,常有教師詢問:在曾經見諸報端的各類自殺學生中,似乎學習成績比較好或曾經比較好的居多,為什么?這也引發(fā)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案例點擊】
最近,我發(fā)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曾經見諸報端的各類自殺學生中,似乎學習成績比較好或曾經比較好的居多。有的學生在其生前講的話都讓人費解,如有初中生對父母講:“你要的第一名我?guī)湍隳没貋砹?,你們高興吧?”似乎這些都與他無關。還有一個自殺的大學生生前總對人說:“我成績太差了,對不起父母!我為什么只能拿到二等獎學金,總是沒有可能拿到一等獎學金呢?而這學期可能連二等都拿不到了!”事實上,他幾乎每學期都是二等獎學金獲得者。如此等等,真的令人匪夷所思!這些學生怎么了?我們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呢?
——張老師
【辨析思考】
學生自殺,無論是大學生還是中學生,都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的確,正如以上案例中所說,自殺學生中學習成績比較好或曾經比較好的占多數。這種情況比較復雜,很難做簡單的歸因,因為自殺成因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其中有一部分人的表現是對已經取得的良好成績表示不在乎,沒有感覺,或者對于自己已經取得的良好成績仍然覺得不滿意。這些問題是可以進行多方面解讀的,也許是患了抑郁癥,或者是錯誤觀念、一時沖動,等等。這些復雜現象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的邏輯,那就是他們的人生經歷已經讓他們感覺到“活著比死還痛苦”,因而才會選擇自殺。這些學生沒有體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自己的需要沒有被關注和滿足,有強烈的劣勢感等,這些現象在抑郁癥患者身上比較常見。當然,這并不能完全解釋所有自殺學生的死亡根源,但我想,這些學生往往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點,就是過度追求完美,這個誤區(qū)最終導致他們走上絕路。因此,或許只有引導學生把目標轉向通過自己的努力追求幸福的人生,才能拯救他們。我希望在這一方面的探索能夠給提出問題的老師一些啟迪。
【理論解讀】
幸福,是積極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追求幸福應該是人生的重要目標或最有價值的目標。幸福是一種感覺,是人們在情緒體驗上感到愉快的同時,在認知評價上滿意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與人們在家庭生活、社會工作中所獲得的體驗有直接關系。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去發(fā)現自身的優(yōu)點并發(fā)揚光大,用畢生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還有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少做被迫做的事情”。
追求完美,似乎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很多時候還會被人認為是一件好事。我們仔細分析一下追求完美的思維模式就會發(fā)現,它是一種極性思維,這樣的人一般比較容易認為必須做到完美、最好,才是他們的目標,否則就會感到不好或沒有價值。這種極性思維有很大的危害性,常常面臨兩極的選擇,要么就是最好的,要么就是最壞的。特別是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如果過度追求完美往往會永不滿足、永無止境,這就很容易給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學生造成人生的悲劇。
【透析與導引】
那些過分追求完美的學生,面對當前一切都被分數量化的現實,就會覺得,只有得到最高分人生才有意義。我們常常會聽到有教師對考試第一名的學生說:“你這次考得很好,拿了第一名。取得這樣的好成績不能驕傲自滿,要繼續(xù)努力,保持住第一名?!倍鴮τ跊]有取得第一名的學生則說:“你們要好好努力,向第一名學習,要爭取趕上和超過他/她?!边@樣的話好像是激勵,實則無形中給了學生很大的壓力,甚至對某些學生有摧毀性的影響。沒有一個學生會因此有成功快樂的體驗,只有挫敗感。即使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而是更加緊張。在這種“完美主義”思想影響下,學生就會形成慣性思維,錯誤地認為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完全取決于學習成績,從而單純地追求考試結果,最終淪為分數的奴隸。
我們不妨重溫一下學習心理的概念。學習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學習水平的提高是一個曲線上升的過程,這樣的基本概念每個教師都知道。追求完美的人,只想要那個結果而不管過程,或不在乎過程中的收獲,于是,學習試錯過程中的樂趣被忽略了。因此,有許多學生為了在學校獲得更多的成就體驗,總是進行二次學習,即在教師講述某章內容之前就先請家教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先行學習,以此追求比較完美的結果。因為他們深知,只有在“老師一說就懂,一講就會,一考就是高分”的情形下,才能得到各方的賞識。
由于現在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比較普遍地過度追求升學率,急功近利,而忽略學習過程本身的意義,忽略學習試錯過程的價值,學生因此失去很多體驗,失去很多自我發(fā)現的機會,最終變成了解題的機器,而體驗不到作為人這個主體的存在意義。在如此價值取向之下的學習,是不可能體驗到學習本身的樂趣和成就感的。這樣所謂的好學生雖然能夠取得好成績,但通常內心非常脆弱,動力不能夠持久,或者不能承受挫折,只要稍不如意就會徹底崩潰。一些學生就此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
為什么要考高分?為什么要上大學?這些都是對學習目的的拷問。這個問題的一般答案就是,只有上大學才“有出路”,“有出路”即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意味著有好的工資待遇……如此片面地追求物質利益的滿足,而對于學生自身優(yōu)點的發(fā)現和培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被忽略了。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可能體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難以發(fā)現自身的價值和成就,學習活動本身難以持久,最終導致精神的空虛,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義。
【應對策略】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標是幸福,“幸福在路上”,即幸福是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沒有了這個過程怎么可能體驗到幸福呢?就像有人喜歡登山,如果我們用直升機或者別的途徑把他直接送上了山頂,就相當于剝奪了他登山本身的成就感與愉悅感。同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試錯體驗是具有極其重要價值的,只有在試錯的過程中,才能感知到獲取知識的快樂,也只有承認試錯本身是一種勞動,是一種學習經驗獲取的過程,才可以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長與缺陷,才會覺得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價值體驗。
面對現狀,我提供以下建議,與教師分享:
第一,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們追求的最高目標是幸福人生。幸福人生是自我和諧一致的境界,這種自我和諧是發(fā)自內心最堅定的意識,或者是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我們應幫助學生探索自己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誠實地面對它,并對它負責。幸福存在于過程的體驗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物質和精神的世界中同時成長,讓學生體驗到只有在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獲得更多的快樂。
第二, 重視學習過程本身。如果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能夠樂在其中并獲得成就,那么,他的行動和自我覺察就能融合在一起,獲得積極的“沉浸體驗”。這種體驗本身是最好的獎賞和動機,學生就能因此擁有持續(xù)成長的動力,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在所不惜。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體驗和價值體驗,就不能只注重結果的評價。只要學生付出了努力,他們獲得的學習經驗都是難能可貴的。教師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熱情,把學習過程變成一個迷人而美好的歷程,并貫穿于學生對于幸福追求的整個生命歷程中。
第三, 在交往互動過程中及時表達愛和賞識。教育者要用充滿愛心的感性語言表達對學生的愛,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作出公正、及時和正面的評價,讓學生獲得積極的體驗,這對學生具有很好的激勵效果。而在現實中,很多家長和教師都把這種表達忽略了,以為對于好學生來說,這些是不言自明的。這對學生來說同樣是非常有害的。學生如果有較多的消極情緒體驗,就會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形成學習障礙,嚴重的會導致生命無價值感。
第四, 面對許多已經喪失學習內在動機或學習興趣的學生,我們更需要努力學習積極心理學的思想,來幫助學生修復內心世界,引導他們從以往獲得的太多消極體驗中走出來,發(fā)現生命的真正需求,明確最想要做的事情,并讓自己獲得成長和發(fā)展。
第五, 對于已經有抑郁或自殺傾向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為之提供合適的心理咨詢服務,或尋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工作者幫助他們治療內心創(chuàng)傷,重新建構其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聯系方式:xinhua.tao777@gmail.com)
(責 編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