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明
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臻完善,使得信用缺失問題漸漸浮出水面。為了維護我國市場經(jīng)濟秩序的正常運行,重構當前社會信用觀念、建立個人信用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而上海、深圳等地率先制定了關于個人征信及信用評級等地方規(guī)章制度,更是增強了建立個人征信相關制度的需求和信心。但是個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不僅是簡單的個人征信機構的建立和活動開展,還涉及諸多法律問題,在這些方面亟待深入探討和分析,本文旨在從信用報告的公正性、信用機會的公平性、個人隱私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以拋磚引玉。
一、關于信用報告的公正性
信用報告能夠客觀公正地反映當事人的信用狀況,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在個人征信制度建設中至關重要,作為社會經(jīng)濟交往中的信用判斷依據(jù),信用報告的公正性的保證首先必須確保征信信息記錄的準確性和反映的全面性,如實征集有關個人信用狀況的信息,準確記錄并得以全面反映;其次是確保信用綜合評級體系的科學性和結(jié)果的公正性,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保證評價結(jié)果的公正可比性;最后是確保當事人的知情權和申訴權,以便當事人了解自己的資信報告及可能的傳播范圍,并對有關的不良記錄進行申訴,及時修改存在錯誤的信用記錄。
在我國,個人信用制度的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僅少數(shù)人因按揭貸款與金融機構之間存在信用關系之外,大多數(shù)人的信用記錄幾乎是空白,而且各地的信用制度建設以本地為主,對于發(fā)生在外地的信用信息還無法有效征集納入一個完整的信用信息系統(tǒng)之中,這些客觀原因無疑都影響了信用信息的準確性和全面性,繼而影響信用評級的公正性,造成因不同地區(qū)信用數(shù)據(jù)征集口徑的不統(tǒng)一而帶來的同一人評級結(jié)果不相同的狀況。
在建立個人信用制度的過程中應當正視這一現(xiàn)實,加快統(tǒng)一的個人信用立法,建立全國性的信用信息系統(tǒng),全面收集個人新喲個信息,并以統(tǒng)一標準進行信用評級,這樣的信用報告才有公正性可言。
二、關于信用機會的平等原則
信用制度能夠被全社會接受并得到尊重,關鍵在于申請人能否依據(jù)信用狀況條件獲取與之匹配的信用機會,這也是關系人們切身利益的問題。但是在實踐中,仍然存在授信機構傾向于各方面條件較好的申請人,即使在信用狀況相同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因性別、年齡、民族、婚姻狀況、生育狀況、配偶信用狀況、個人健康狀況或宗教信仰等原因,做出不同的授信決定。例如,因申請人年老而懷疑其工作能力,因申請人即將生育而預測其工作能力降低或即將失去工作造成收入減少,因申請人配偶信用狀況不好而懷疑其本人信用狀況,從而降低申請人的信用評價而對申請人作出歧視性的授信決定,拒絕申請人的授信申請或降低申請人的授信額度。而美國的平等信用機會法就明確規(guī)定,授信機構不能向當事人詢問個人有關婚姻狀況、生育打算、配偶信用狀況、民族、宗教信仰等問題,不能因膚色、種族、民族等原因做出歧視性的授信決定,這些規(guī)定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對于授信機構而言,將更多的非信用評價因素加入綜合評價系統(tǒng),似乎可以帶來更加縝密的分析依據(jù),但對于申請人而言,將這些本不決定申請人信用狀況的因素列入信用評價系統(tǒng),本身就不合理和公正,評價結(jié)果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歧視性。信用評價不能根據(jù)個人目前基本情況來預測其未來信用狀況發(fā)生變化的趨勢,更不能以預測的趨勢作為信用評價的基礎,應當明確的是評價基礎只能以個人目前的收入與資產(chǎn)狀況和以往的信用記錄為基礎,不能將與個人守信狀況以及收入與資產(chǎn)狀況等履約能力無關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等因素用于信用評價系統(tǒng)。
建立個人信用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個守信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于守信的個人,即使因某些狀況的存在,對其資產(chǎn)和收入狀況的具有不利影響可能性,只要這種可能性還沒有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就不能假定其信用狀況發(fā)生這種變化,而應當為其提供平等的信用機會。
三、關于隱私權的保護
個人征信資料不可避免地會觸及隱私權的保護問題,從信息的收集范圍來看,存在相當一部分的信用資料屬于個人隱私,如個人基本資料、商業(yè)信用狀況,社會公共記錄及刑事、民事、行政處罰記錄等,另外,個人的婚姻狀況、家庭狀況、健康狀況、宗教信仰等個人隱私雖不屬于征信信息的收集范圍,但卻很容易被利用作為信用判斷的標準,因此在征信資料收集和傳播過程中,應非常注意隱私權的保護。在個人信用資料的收集過程中,應當明確征信信息的范圍與個人隱私的界限。從內(nèi)容上來講,在個人基本資料方面,婚姻狀況、家庭狀況、健康狀況等通常不能成為征信的內(nèi)容;從年限上來講,應當根據(jù)信息類別確定不同的使用年限,尤其是不良信用記錄,超過年限的信息在信用信息庫中應當屏蔽,成為個人隱私;從范圍上來講,個人信用信息的傳播應當明確其使用范圍限制,不能隨意向全社會公開或提供給其他不相關的機構和個人。
在我國信用制度建設的過程中,部分人提出對于不守信用的人和是要予以堅決曝光,作為懲處或戒備,但這顯然違背了個人信用制度建立的初衷,混淆了其應具有的作用。事實上個人信用制度建立的目的不在于懲罰不守信用者,而在于給市場經(jīng)濟參與者提供選擇交易對方的客觀判斷依據(jù),使不守信用者寸步難行,只是制度實施的客觀效果。將其公信性與懲罰性混為一談,主張將不守信用的人和事予以曝光,是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
最早立法保護隱私權的美國,也正是對二戰(zhàn)后信用調(diào)查的快速發(fā)展以及計算機技術運用于信用調(diào)查過程中隱私權受到不斷侵犯的情況而制訂的,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相關的個人隱私權法,但通過人格權等的保護體現(xiàn)了法律對個人隱私的尊重,而且在信息傳播高速發(fā)達的今天,加強隱私權保護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立法取向,也為我國法學界和法律界普遍認同。因此建立個人信用制度不應忽視隱私權的保護,更不可扭曲個人信用制度的作用,肆意踐踏個人隱私權。
四、關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作為個人信用資料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商業(yè)信用記錄由與其存在商業(yè)交易關系的對方商業(yè)機構提供,無疑對個人的影響最直接和明顯,可能存在信用交易對方或授信機構利用其報告信用記錄的權利,限制或損害消費者權利的情況。因此當個人信用體系建立起來之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美國則通過一系列立法保護消費者在信用交易中的權益,包括消費者享有接受授信、進行信用交易的選擇權、知情權,對信用交易的撤銷權、申訴權,以及公平結(jié)賬的權利、公平債務催收作業(yè)等。
首先應當賦予消費者接受授信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為了避免消費者在不知情的狀態(tài)下接受授信或進行信用交易而造成個人利益的損害,另外授信機構和提供信用交易的商業(yè)機構應當向消費者說明信用條款的內(nèi)容和效果,以及所享有的各種權利,并與其他信用條款進行比較,避免消費者在不夠了解的情況下選擇和使用信用條款;其次是賦予消費者公平結(jié)賬權,當消費者再次提出書面申訴后,授信人不得將消費者的任何信息進行傳播,也不得以破壞消費者信用來威脅消費者,從而以保障消費者不因擔心個人信用受損而放棄公平結(jié)賬權;最后是賦予消費者反悔權,對于以分期付款方式進行的信用交易,在一定期間內(nèi)消費者享有單方撤銷合同的權利,在一定條件下,消費者還可以對有爭議的購物或付費服務采取退貨撤銷的措施。
在我國,對于接受授信的知情權方面的規(guī)定尚不完善,授信機構通常沒有清楚地向消費者說明信用條款的內(nèi)容與效果,不足以令消費者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權利與義務,更談不上將欲進行的授信與其他信用條款進行比較,這樣,消費者常常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選擇了不適當?shù)氖谛哦斐衫媸軗p。而對于公平結(jié)賬權,我國目前尚無這方面的規(guī)定,隨著信用消費的普及,這方面的立法也將必不可少。至于公平債務催收作業(yè),我國目前實踐中的許多作法恰恰正是美國法律所禁止的,例如一些公用事業(yè)企業(yè)在欠費催收中采取登報的方式,以致于消費者的權益完全被忽視,規(guī)范債務催收作業(yè)也應同時提上議事日程。
五、結(jié)語
征信立法以維護其公正性、權威性及保護性,從法律保護弱勢群體的角度出發(fā),作為被征信或授信對象的個人應是立法保護的對象,應當建立相應的制度對個人進行權利救濟。在我國個人信用制度的建設過程中,需要考慮許多法律方面問題,這是毋庸置疑的,而美國作為信用交易國家,在消費者信用立法方面的做法是值得借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