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芝蘭
摘要: 轉喻不僅是一種修辭表達方式,也是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是一種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在原型范疇理論框架下對轉喻進行探索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轉喻的本質、生成機制及其功能,以進一步剖析語言中的轉喻現(xiàn)象。
關鍵詞: 隱喻原型范疇認知
一、引言
轉喻,作為語言修辭的一種方式,指的是某一事物基于時間、空間、邏輯等方面的相關、相鄰性而從另一事物中獲得意義的行為,其特征是密切相關的事物在推理過程中從本來事物轉換到另一種事物。在語言學研究中,相對于隱喻研究,轉喻研究一直處于相對次要的位置。實際上,作為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轉喻更具本源性,在很多情況下,轉喻是隱喻映射的基礎。在原型范疇理論框架下探討轉喻的生成機制及其分類,有利于加深語言認知語義研究。
二、原型范疇理論
原型范疇理論是在批判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經(jīng)典范疇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經(jīng)典范疇理論的主要觀點為:一個范疇首先要建立在一系列所謂的充要條件的基礎之上;一個范疇有明確的邊界;范疇特征是一分為二的;范疇里所有的成員都具備相同的范疇特征。這種抽象的二分法方式很難解釋詞語的多義性。
認知語言學家對一些基本的概念進行了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原型”在范疇化中的關鍵作用,從而建立了現(xiàn)代范疇理論——原型理論?!霸汀钡母拍钭钤缬擅绹睦韺W家Rosch和她的同事們提出的,其后經(jīng)過一些語言學家和哲學家的補充,其理論日趨成熟。其主要觀點為:一個范疇中有一些中心的或典型的成員,也有是不那么典型的、邊緣性的成員,“原型”指的就是范疇內的最佳成員或典型代表。一個范疇的邊界是可變的、模糊的、不明確的。其特點表現(xiàn)為:1)同一范疇的成員不是由共同特性決定的;2)同一范疇內的成員呈現(xiàn)出家族相似性,不同成員的家族相似性程度大小是不同的;3)具有更多的家族相似性的成員是典型成員,其他成員為非典型成員,并非所有成員都具有同樣的代表性[6]。
原型理論有兩個基本要素:原型和范疇。人類一般從兩個基本層面去認識世界,第一個是基本范疇,人從中間層面開始,向更高或更低層面認識世界;第二個是從具體事物的原型向外擴展到范疇邊緣成員甚至是更抽象的事物和概念[9]?;痉懂牶驮途o密結合,基本范疇是典型的原型范疇,原型在基本范疇層次得到最好的體現(xiàn)。
三、轉喻的本質及認知原則
轉喻的定義最早出現(xiàn)在《修辭和解釋》一書中:“轉喻是一種修辭格,它從鄰近和聯(lián)系緊密的事物中獲得語言形式,通過這一語言形式我們能理解不被該詞語命名的事物?!睆倪@一定義可以看出,對轉喻的傳統(tǒng)解釋是基于“鄰近”(contiguity)的概念。但大部分的轉喻研究都集中關于Jakoboson的橫向軸和縱向軸的雙軸理論。隨著認知科學和實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對轉喻本質的認識更加傾向于概念聯(lián)系的觀點,這一觀點對以后的轉喻研究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認知語言學認為轉喻不僅是一種修辭,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們認知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
在認知語言學中,Lakoff(1987)指出轉喻是“理想認識模型”(ICM)的一種形式,構建了轉喻認知模型[2]。ICM是一個有組織的概念結構認識域。轉喻是在一個認知域中的概念映現(xiàn)(conceptual mapping),這一映現(xiàn)包括的“替代”(stand-for)關系主要是指稱。
Langacker(1993)認為,轉喻是一個參照點現(xiàn)象(reference point phenomenon),即人們通過一個實體建立起與另一個實體的聯(lián)系。Alac和Coulson(2004)指出,不同的轉喻由相對凸顯的認知原則提供理據(jù),中心的和高度凸顯的事物作為認知參照點喚起其他不那么凸顯的事物。參照點是語篇中凸顯的成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個語境。在這一語境中,一個正在進行概念化的人與語篇中其他不那么凸顯的成分建立了聯(lián)系[8]。
Lakoff和Langacker分別強調了轉喻的兩個不同側面,但是都闡釋了轉喻的本質,即用凸顯、重要、易感知、易辨認的部分代替整體或整體的其他部分。轉喻之所以被理解是因為凸顯的轉體能激活轉喻目標,或提供了了解該目標的心理通道。
綜合分析各種關于轉喻本質的論述和觀點,可知轉喻的認知原則為鄰近性原則、相對凸顯原則、可及性原則。鄰近性是大多數(shù)轉喻定義中最核心的概念。在認知上,距離相近的事物容易被視為一個單位,因此,在同一認知域的兩個事物常屬于同一或相似范疇,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轉喻的凸顯性是指人的認知常常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中最突出的、最容易理解的屬性,即相對凸顯的屬性;可及性是指說話者會在所說的話語中使用表示不同屬性的可及性的指為詞語,而聽眾解讀該指為關系的重要過程就是要構建起間接語境。
四、原型結構范疇角度的轉喻分析
Peirsman和Geeraerts認為轉喻是一個具有原型結構的范疇(a prototypically structured category),概念鄰近關系是對其進行分類的重要變量。在這個范疇中,部分-整體鄰近性是范疇的核心或原型。轉喻依據(jù)接觸力度(strength of contact)、有界性(boundendness)和認知域(domain)三個層面向外拓展,形成轉喻范疇。接觸力度由部分—整體的包容關系到物理接觸再到?jīng)]有接觸的靠近,有界性由部分-整體拓展到無界的整體和部分,認知域從空間到時間再到時間認知域拓展。Peirsman和Geeraerts詳細梳理了各種轉喻類型之間的關系,從原型結構范疇角度對轉喻進行了分析研究。
1.空間和物質域中的轉喻
Peirsman和Geeraerts假設原型的空間鄰近性關系由部分和整體性構成。接觸力度和有界性建構了空間和物質轉喻的分類。接觸力度使我們在包容、接觸和鄰近的方向上拓展原型的核心,有界性可以使我們把有界的客體概念化為無界客體的一部分[5]。Peirsman和Geeraerts(2006)將接觸力度與有界性結合起來,得出空間與物質轉喻以原型為基礎的分類:部分—整體、包容、接觸、鄰近。
鄰近性是轉喻定義的核心,概念鄰近性中的空間和物質鄰近性是原型的核心。許多轉喻模式都以空間和物質鄰近性為基礎。
(1)Tony Blair is the Prime Minister of England.
(2)George Bush is the president of America.
(3)There is cat all over the road.
(4)glass代表“眼鏡”,iron代表“熨斗”。
例(1)中,英格蘭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句中被用以指整個聯(lián)合王國,屬于部分—整體的轉喻類型。而在例(2)中,美洲的國家不僅有美國,還有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等,在此它用來指稱美國,是屬于整體-部分轉喻類型。例(3)是客體代替物質,例(4)是物質代客體。
2.時間域中的轉喻
時間的概念化和空間的概念化是密不可分的。Lakoff和Johnson(1980)指出,時間是通過空間隱喻來概念化的。Perisman和Geeraerts指出,空間認知域中發(fā)現(xiàn)的鄰近性在時間認知域中則以隱喻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鄰近性的空間類型與時間類型是相互對應的。
(5)9-11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例(5)中,時間9-11表示發(fā)生在當時的時間,具體指發(fā)生在美國的恐怖襲擊事件。
3.行為、事件和過程域中的轉喻
行為、事件和過程中的鄰近性與時間域和空間域的參與成分結合起來:一方面鄰近性包括了行為/事件/過程的時間實體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其中大部分的空間參與者。
行為/事件/過程與參與者(action/event/process & participant)轉喻是部分與整體關系沿著“接觸力度”向包容方向的拓展。這一轉喻中,容器不是時空實體,而是行為/事件/過程,參與者是內容。這一轉喻模式最典型的參與者是施事,積極的參與者可以轉喻地指稱其實施的行為;反之亦然。例如在行為/事件/過程代施事中,“教授”原只是指教授的行為、事件、過程,后來轉為指稱這一行為/事件/過程的施事,即具有“教授”這一指稱的人。由于行為可以有一組參與者,因此行為/事件/過程與參與者轉喻具有較強的能產(chǎn)性:施動者代行為,如“編輯”、“看守”、“調度”、“警衛(wèi)”等;受事者代行為,如“擺設”、“穿戴”和“負擔”等;與事代行為,如“同學”、“同謀”和“相好”等;工具代行為,如“補貼”、“救濟”、“開頭”“綁腿”等[8]。
五、結語
轉喻是一種修辭方式,也是一種認知方式。作為人類思維的一種重要方式,轉喻化過程是人類語言活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語言中所體現(xiàn)的轉喻模式有著內在和自然的聯(lián)系,是一個內部連貫的范疇。在原型范疇理論框架下對轉喻進行探索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轉喻的本質、生成機制及其功能,以進一步剖析語言中的轉喻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Alac,M.& Coulson,S.The man,the key,or the car:Who or what is parked out back?Cognitive Online,2004.
[2]Langacker,R.W.Concept,Image 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Mouton de Gruyte,1991.
[3]Lakoff,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schemas?Cognitive Linguisitcs,1990.
[4]Panther,K.-U.&Thornburg L.,L.&Barcelona,A.Metonymy and Metaphor in Grammar.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9.
[5]Peirsman&Geeraerts Metonymy as a Prototypical Category[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6.
[6]Taylor John.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s Theo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Ungerer,F(xiàn)&Schmid,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8]張輝,盧衛(wèi)中.認知轉喻.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9]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9.
基金項目:2010年湖南城市學院科技計劃項目湘城院發(fā)[2011]59號“原型范疇理論框架下的轉喻研究”項目編號:2011xj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