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婷
不久前,與一位剛回國不久的朋友小聚。他大我近十歲,觥籌交錯之中評價我最多的一句話便是:長大了。我與這位好友多年未見,發(fā)現(xiàn)彼此間言談舉止的變化倒也平常,于是我沒有理會,只是開玩笑說:“你千萬別說我變成熟了,我只想永遠保持一顆童心?!辈幌胨麉s—本正經(jīng)地歷數(shù)起我“成長”的“證據(jù)”,最后還稱贊我說:“不管你多不情愿,都會在工作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的性格和習慣,我覺得你的改變是好事?!?/p>
自從這次見面后,我便對自己平時的言行格外留心,并且也問周圍的同事、朋友:“你覺得我這幾年變了嗎?”得到的大都是肯定的答案,大家提起的現(xiàn)象也都相差無幾。驚喜之余細細品味朋友們指出的細節(jié),我發(fā)現(xiàn)這確實應該歸功于每日身在職場中的苦心修行。
比如,我習慣把任何文件和雜物分門別類,整理得井井有條;聚會前,我會給每個朋友發(fā)送地址和行車路線;我開始留心和寬容身邊朋友和同事們的小偏好;我不再沖動,告別了毛躁;我更加開朗,也更容易與人相處……這些或大或小的習慣與改觀,使我在生活中也愈發(fā)細致、平和,表面上看大概可以算做“職業(yè)病”的延展,而深思之后發(fā)現(xiàn)這些來自于職場生存的基本技能,也是身在職場的修行成果。
回想起進入職場之初,我對工作的選擇總是游移不定。作為純粹的80后,我對職業(yè)的選擇不單單拘泥于專業(yè)、收入和穩(wěn)定性,更看重的是緣分?!拔业男愿窬烤鼓芊襁m合這份工作”,成為當時徘徊在心里最大的疑問。我既不迷信什么“職場法則”一類的說法,也不認為有那樣一個“場”的存在。
我只專注于工作本身,甚至極力排斥在職場中自然而然地“職業(yè)化”與“成長”,幼稚地把它們等同于“職場厚黑學”。我希望能保持學生時代的“單純”,絲毫不沾染職場中的“江湖氣”;我希望和其他同事只保持單純的工作關系;我希望可以在公司里特立獨行;我整日沉醉在自己的小世界……
然而,即使我在工作中收獲了諸多工作技能,卻總顯得與這個“場”格格不入,工作起來也不似想象中的游刃有余。于是我開始把這些現(xiàn)象歸罪于自己與這份工作“性格不合”,希望找到一份與“星座、血型”與我十分匹配的工作。于是,我從事業(yè)單位換到外企又換到了報社,兩年多時間便“勇敢”地做了3個跨界。
當我猶疑著是否走入公關圈時,一位從事過多年廣告工作的前輩告訴我,“沒有誰天生合適做哪一行;無論做哪一行,大家都在同一個職場,都需要做出改變和妥協(xié);先學會做職場中的人,才能做好職場人的工作”。這句看似云淡風輕的經(jīng)驗之談,卻是促使我下定決心進入公關行業(yè)的最大動力。
帶著此前的“前車之鑒”和前輩高人的指點迷津,我開始了嶄新的公關生涯。如今,兩年多時間悄然逝去,我逐漸發(fā)現(xiàn)所謂的“職場江湖氣”對工作的裨益。我學著應對各種突發(fā)狀況時不急不躁;我學著對任何一個小動作都仔細檢查;我學習職場禮儀:職業(yè)范兒的著裝,職業(yè)化的笑容,約束自己行為習慣,參加同事們下班之后的各種小聚會……這全部的努力使我看起來更加穩(wěn)重,更加像一個“職場人”,讓我獲得了同事與客戶更多的信任。
職場中久而久之的“修行”,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的生活和性格。所幸的是這些改變并不像我此前所擔心那樣:我并沒有因此而變得“圓滑”和“世故”,與之相反,在工作中我多了一份自信與從容,在生活中多了一份淡定與平和,我開始被職場所接納,被社會所認可。
我恍然覺得,我可以保持自己眷戀的那一份“純真”,我可以堅守自己的價值觀,我可以有自己的審美和愛好,但它們與職場中的規(guī)則其實并無沖突。它們甚至得益于職場的修行:因為我始終要回歸生活,我們需要生活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