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瓊
幼兒園的教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區(qū)角活動、個別活動,等等。集體活動能使幼兒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有系統(tǒng)地、有重點地學習,有利于發(fā)揮老師的主導性。但是,在集體活動中幼兒的主體地位、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使老師難以照顧到幼兒的個別差異。長期以來我們受傳統(tǒng)的分科教學的影響,更多地采用集體教學形式而容易忽視與其他教學形式的有機結合。而現(xiàn)在的生成式的主題活動則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
主題是對一個事物進行深入的研究。主題教學是要豐富兒童的心靈生活。生成式主題活動的內(nèi)容,取材于孩子所熟知的世界。主題教學強調(diào)孩子的主動性學習。生成式主題活動是孩子們的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完全由孩子自己做主。那么教師在生成式主題活動中應該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一、聆聽幼兒的心聲,確定主題內(nèi)容。
幼兒年齡小,知識經(jīng)驗貧乏,其生理、心理發(fā)展水平?jīng)Q定了對幼兒的教育必須尋求一種更高效、自然、更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方式,這就是《綱要》所倡導的以幼兒生活為特征的教育——在幼兒的生活上通過讓其不斷獲得豐富的經(jīng)驗促進幼兒的生長發(fā)育。幼兒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兒的生活與經(jīng)驗,才能發(fā)揮效能,教育才真正有意義。教師應尊重幼兒和滿足幼兒的需要,鼓勵幼兒與環(huán)境發(fā)生有意義的互動,懂得傾聽幼兒心聲,懂得觀察幼兒活動情況。教師應從孩子們的生活入手,以生成式主題活動形式安排教育教學,并在生成式主題的統(tǒng)率下,從情感教育入手,由幼兒的興趣點開始確立主生成式主題,由幼兒的問題做引線拓展主題,自主開發(fā)出數(shù)個活動方案,潛移默化地把孩子引上和諧發(fā)展之路。
例如,小朋友在散步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草叢中的螞蟻,立即被長長的螞蟻的隊伍吸引住了:“老師螞蟻在干什么?螞蟻為什么要搬家?”于是“有趣的螞蟻”的主題產(chǎn)生了。大班孩子在自由活動或散步時間圍著老師問這問那:為什么白天有太陽,卻看不見月亮?為什么人要生活在地球上?為什么地球上要有那么多國家……孩子們對有關地球的知識充滿了渴望,于是就產(chǎn)生了“我們的地球”這一生成式主題。平時產(chǎn)生的生成式主題都源自于日??吹降慕煌üぞ?、小動物、食物、玩具,孩子們自己交談或向老師、爸爸、媽媽提出有關的問題,表現(xiàn)出強烈的興趣,于是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討論決定主題。
二、尊重幼兒的需要,搜集信息。
生成式主題確定以后,就著手進行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利用。在小朋友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之后,教師就應當不遺余力地幫助他們搜集相關的資料和信息。收集資料的種類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包括圖書、圖片、VCD片、錄像片、卡片、各種模型、實物、玩具、標本、電腦上下載的文字資料等。教師應盡可能想幼兒所想,多準備各種材料供幼兒活動或游戲時選擇,讓幼兒自己篩選、重整和組織材料。讓幼兒感受到老師是隨時可以為他們提供幫助的。有了多種工具性材料,幼兒就能在教師的支持和幫助下一步步完成主題。例如:幼兒在排練自編的故事時提出,需要制作各種頭飾和道具、背景。為此,教師不僅要為幼兒準備訂書器、膠棒、剪刀和各種膠帶等工具,還要準備很多半成品材料供幼兒選擇使用。正是有了教師的支持,幼兒才很快地進入了制作階段。
當然僅僅依靠教師的力量還略顯微薄,我們還可以依靠家長資源。因此將每個生成式主題的來由、計劃和每一階段的成果及時通報給家長,使家長能夠及時地幫助幼兒一起收集材料。及時向家長介紹主題活動的一些情況,并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作用,收集資料的過程也是孩子們主動學習的過程,請家長與幼兒一起積極通過多種途徑從圖書館、因特網(wǎng)、商店、市場、周邊中小學查找有關資料,調(diào)動幼兒用多種感官吸納信息,如詢問、觀察、記錄收集資料。還可請家長為孩子買教學具,為活動的開展提供物質(zhì)的保證。在這個過程中,不但使活動資料更加豐富,而且提高了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相信幼兒的能力,鼓勵主題的探索。
生成式主題活動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從原來的施教者變成了懂得傾聽幼兒心聲,懂得觀察幼兒活動情況的教育者,并能為孩子活動提供材料,成為兒童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伙伴,鼓勵其勇于探索,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要讓幼兒主動參與自己的研究方案,即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從原來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并通過各種方式積極主動地探索查找問題的答案。
在生成式主題活動中,教師應該重視幼兒的主動探索活動,因為幼兒的主動探索活動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必經(jīng)之路。幼兒思維活躍、個性意識增強,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會有自己的見解,也會堅持自己的想法。當他們與同伴意見不同、爭執(zhí)不下時,往往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師,希望老師能裁定自己是正確的。其實,此時正是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的良好時機。例如在“蛋”的主題活動中,小朋友產(chǎn)生了蛋在水中是浮起來的還是沉下去的爭論,這時教師不否定也不肯定,而把問題交給幼兒自己解決,引導孩子們放棄猜想,尋找另外的方法找尋答案。在實驗的過程中,小朋友自然得到了正確的答案,通過事實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幼兒的生成式主題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好奇心,爭論引發(fā)幼兒的好奇,這種好奇正是幼兒主動探索的內(nèi)部動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習慣于讓幼兒得到正確的知識、經(jīng)驗,避免讓幼兒出現(xiàn)錯誤。其實,幼兒的試誤過程或試誤行為會引發(fā)幼兒繼續(xù)探索的積極愿望。這樣的探索過程使幼兒主動地獲得了正確的經(jīng)驗。因為大家再次進行了探索,付出了新的努力,這個過程才是最有意義的。由此,大膽讓幼兒經(jīng)歷挫折,甚至失敗,有意給他們造成暫時的失敗感和短時焦慮,使幼兒的心理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會使幼兒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從而激勵幼兒運用內(nèi)在潛能自主探索。
四、理順幼兒的思路,把握主題的發(fā)展。
老師在支持幼兒生成式主題活動的同時,不能走到另一個極端——一味尊重、消極尊重,完全忽略教師引導的作用。主題活動是構建在幼兒感興趣的事情和已有生活經(jīng)驗之上的,但是否可以說教師的計劃就不需要了呢?我們認為,在生成式主題活動中仍然不可忽略老師的計劃性。因為教師對本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把握,對本班幼兒發(fā)展水平的了解,對其行為意義的敏感和理解,對教育目標的宏觀把握,以及在活動過程中對可能發(fā)生情況的預測,都是開展生成式主題活動的基礎,都需要教師事先有個通盤的考慮和計劃。在師生共同確立了主題之后,教師要認真考慮幼兒在活動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策略。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經(jīng)驗和對幼兒的了解,設想幼兒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想法,把小朋友希望了解的內(nèi)容進行初步歸類,并用主題網(wǎng)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這些源于孩子生活經(jīng)驗而生成的小主題的不斷涌現(xiàn)過程,必須依靠教師對孩子反應的及時捕捉和靈活應對的機智策略。教師心中目標明確,就不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教師要善于觀察、捕獲孩子言行舉止中流露出來的富含學習價值的信息,把握總體目標,及時調(diào)整、合理整合成新的教育資源。幼兒有了動手操作、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萌發(fā)了探究的愿望,體驗、發(fā)現(xiàn)成功的快樂,既實現(xiàn)了目標,又是使活動方案棄繁就簡,幫助幼兒獲得知識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徑。
總之,幼兒在生成式主題活動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自己探索、解決問題,有利于獲得知識,增長才干。小朋友的“學”比教師的“教”更重要,因此,教師在主題活動中要靈活地發(fā)揮自己的作用,真正讓孩子自己行動起來,不失時機地讓幼兒在親身體驗,認識道理,接觸世界的各項活動中,使思維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fā)揮,有效地促進幼兒的活動向縱深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