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英
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鶯歌燕語,虎嘯猿啼,雞鳴犬吠,水唱風吟……或許你有過類似的經歷,當電視機發(fā)不出聲音時,觀看節(jié)目的興致也會大打折扣,甚至覺得索然無味,這都說明聲音的重要性。那么,作文中如何寫出傳神、逼真、動人的聲音,讓文章有聲有色呢?
一、模擬寫聲,惟妙惟肖。
《小英雄雨來》一文中有這樣的片段:
雨來剛到堂屋,見十幾把雪亮的刺刀從前門進來,他撒腿就往后院跑。背后咔啦一聲槍栓響,有人大聲叫道:“站住!”雨來沒理他,腳下像踩著風,一直朝后院跑去,只聽見子彈向他頭上嗖嗖地飛來。
這個片段中有兩個象聲詞:“咔啦”和“嗖嗖”?!斑抢病币辉~,形象地寫出敵人扣動槍栓的聲音,給人以緊迫、危急的感覺。“嗖嗖”一詞,讓人逼真地感受到子彈飛來的聲音。這些擬聲詞能將讀者帶入作者所描繪的情景中,給人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再來看看楊瑩同學《學炒菜》中的片段:
我先打開氣閥,然后再擰開爐子上的點火開關,只聽“啪”的一聲響,我嚇得閉上了眼睛。睜開眼睛一看,一點火苗也沒有。沒辦法,我又將開關擰回去,再一旋,又是“啪”的一聲,這次火苗冒出來了,呼呼地響著。不一會兒鍋里的油發(fā)出“吱吱”的聲音。媽媽說:“先把肉放進鍋里炒一炒,肉炒熟以后,再放大蔥、辣椒、醬油?!蔽覍⑷饷偷氐惯M了鍋里,肉一進鍋,發(fā)出“哧”的一聲,一滴油濺到了我的手背上,把我燙得“哇哇”大叫。
這個片段之所以讓人過目難忘,是因為作者運用了“啪”“呼呼”“吱吱”“哧”“哇哇”等擬聲詞,形象地將自己第一次炒菜時手忙腳亂的情景表現(xiàn)了出來。
二、比喻寫聲,生動形象。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這樣一句:“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把嘈嘈切切的琵琶聲比作大小不一的寶珠紛紛墜落于玉盤中的聲音。通過這一比喻,使讀者形象地感受到了琵琶聲的美妙絕倫。如《景陽岡》中寫大蟲的片段:“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就像半天里起了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了?!本渲袑⒗匣ⅲù笙x)三次都沒撲到武松后發(fā)怒的吼叫聲比作“半天里的霹靂”,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虎吼的氣勢、音量的洪大,讓人難以忘懷。
三、夸張寫聲,印象深刻。
《觀潮》一文中描寫浪潮襲來的情景時這樣寫道: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這段話先用比喻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形態(tài),“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飛奔而來”;接著用夸張手法描寫所聽到的潮聲——“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一夸張將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宏大的氣勢寫得逼真貼切、精妙無比,讓人對這一天下奇觀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四、通感寫聲,情趣盎然。
通感也是一種修辭,是指將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轉化,形成感覺上的相通,使讀者產生感覺上的聯(lián)想。如《聽潮》中有這樣一句話:
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的,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在水上。
句中的“月光”“晨霧”“微風拂過琴弦”“落花飄在水上”,給人的是視覺和觸覺的畫面,這樣描寫聽覺——潮聲的溫柔,將人帶入如詩如夢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到潮聲的親切、柔美。
描寫聲音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諧音寫聲“阿公阿婆,割麥插禾”,將布谷鳥的叫聲用諧音形容出來。還有擬人寫聲,如“山河嗚咽”,將山河的聲音比擬成人哭泣的聲音,用來形容心情的悲痛。當然,這些方法并不是互不相干的,綜合運用、靈活多變,會使文章聲情并茂、異彩紛呈,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