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不干預市場是證監(jiān)會的政策取向,但最近監(jiān)管層還是有點急了,接連出來喊話,希望無休止的下跌能夠至少緩一緩。中國股市為何跌勢不止,與國際上大多數股票市場的表現(xiàn)背道而馳?為何市場最近出現(xiàn)批量個股的恐慌性下跌?這些確實需要反思。
可以說,去年底來證監(jiān)會推動的系列改革大方向還是受到市場歡迎的,特別是對證券犯罪零容忍的態(tài)度,以及對內幕交易的大力打擊,都是讓市場重歸“三公”的重拳。在市場化推進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有兩個地方是保留、甚至加大了行政干預:一個是對新股上市首日表現(xiàn)的控制,一個是對績差股的市場交易規(guī)則。這兩塊都是所謂投機炒作之風較盛之處,也是被監(jiān)管者視為必須大力、及時糾正之所。想來是為了加大措施的效果,因此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等市場投資者自覺地走向理智,而是更多采取地采取了行政措施、以求達到立竿見影的目的。
B股和ST股票兩大板塊的持續(xù)大跌走勢,折射出了操之過急的措施給市場帶來的負作用。
對B股而言,重要的是解決其出路,為這樣一個已經不死不活的市場找到希望。以前還有官員提過B股市場解決之事,提過解決過程不讓投資者吃虧,但突然都收聲了?,F(xiàn)在,B股似乎已經被擱置起來了,有讓其自生自滅的意思。特別令人吃驚的是,在新的退市制度中,在征求意見稿之外加了將成交量的退市標準毫無折讓地適用于B股這樣一條新規(guī)。當時筆者還戲言,說也許這樣就不經意地解決了B股的出路。因為當時查了一下多只B股的歷史數據,成交量都非常稀疏,按此規(guī)定都將退市。但筆者當時確實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沒想到硬加入的不合理的退市規(guī)定,讓B股投資者付出了如此慘痛的代價。B股投資者的群體太小,對著最后的定稿,只能是被動接受。
如果要避免B股殺跌局面再度出現(xiàn),承認歷史、承認現(xiàn)實,讓B股的退市規(guī)則與A股有所區(qū)別,是不二的選擇?,F(xiàn)在讓公司回購,也有公司有停牌想對策,但這樣一個市場留下來又有什么意義呢?在退市規(guī)則修正之外,最根本的給B股投資者以出路。
至于ST類公司被劃至風險警示板的做法,更令人不解(所幸深交所沒跟隨)。對公司經營的風險警示,已經由ST,*ST標識出來了,投資者可以準確無誤地加以識別,何需再設風險警示板,并設置異常苛刻的交易規(guī)則:漲1%跌5%,買入量不超過50萬股,這不明擺著把ST公司往死路上推,這樣的結果基本可以想象得到:股價易跌難漲,價格低于面值甚至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xiàn),最后直接達到退市標準。
公司淪為ST,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有經濟周期的成份,也有政策變動的結果,有經營者、股東的水平、操守等,如果因為ST而被歸入異類,打入難以超度的境地,對上市公司極為不公。國際上500強的公司還有不時虧損的,行業(yè)的周期性波動誰也逃不掉。公司業(yè)績差了,可以降檔交易(何況ST已經降為漲跌幅5%了),可以降市場交易(今后可以完善),但千萬不能歧視。一旦有了歧視性的做法,就偏離了市場的“三公”精神。
一般投資者是不適于投資ST股票,但市場最大的好處是給投資者以充分選擇,也尊重投資者的選擇。成熟市場里,也有不少投資大師都有垃圾股里掘金的經歷。不能因為投資者喜歡在此淘金,便一概否定。即使有人喜歡在里面投機,也是他個人的興趣愛好,千萬不可視作異端,要強行扭轉。
因此,什么是市場化?最大的市場化便是尊重市場,尊重投資者,尊重市場的方向,尊重投資者的選擇。如果是規(guī)則讓大家偏好投機,那就修改規(guī)則(有原則地),讓大家看到沒有回報的投資是沒有出路的;如果是因為社會等因素讓大家愿意在垃圾股上打轉(地方政府、上級部門的搭救),這就超出了市場監(jiān)管者力所能及的范圍了,需要集全社會之力來加以系統(tǒng)性改造。
我們已經面臨較多的行業(yè)變數,加大了投資的風險,如果能保持市場運行的相對穩(wěn)定,在堅持改革大方向的同時考慮資本市場本身的特點,則各方期盼的理想的證券市場會更早一點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