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斐
【摘要】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它是智慧性的、深層次的。新聞的人文精神,主要指通過新聞報道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有利于社會進步價值觀的確立,樹立健康向上的的人生價值觀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更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關鍵詞】新聞報道人文精神人文關懷
清華大學教授李希光在《畸變的媒體》中提出:“無論是網絡媒體或是傳統(tǒng)媒體,其最大的價值是為廣大受眾和政府決策提供信息基礎,而這一信息基礎是一個健康民主社會必不可少的……它追求的是人類生活的美好社會,是最富有人文精神的?!雹傩侣勈且詧蟮廊说纳鐣嵺`活動為主要內容,關注受眾、尊重受眾是新聞傳播的職責。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聞價值的標桿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部分媒體的新聞報道在經濟利益追逐下,人文精神也隨之淡漠。
媒體應該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良知,對于整個社會它要有一種平衡意識,這樣才能去引導受眾。人文精神是新聞報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新聞報道棄人文精神不顧,其很難履行新聞職責。本文旨在讓新聞工作者更好認識新聞報道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為新聞更好發(fā)展作出微薄之力。
一、人文精神在新聞報道中的現(xiàn)實意義
人文精神是指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②
新聞報道體現(xiàn)人文精神這是新時代形勢下賦予新聞報道的新的屬性。新聞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但它的產生過程與人息息相關,它的發(fā)生與人的精神活動和思想活動都密切相關。同時,新聞價值高的報道必然著眼于社會,著眼于社會的主體——人。新聞報道植入人文精神有利于社會進步價值觀的確立,樹立健康向上的的人生價值觀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更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二、新聞報道中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現(xiàn)
1、災難事件報道中缺乏同情心
在災難事件的報道過程中,多數(shù)記者習慣性地將災難中受害者還未愈合的傷疤揭開,將血淋淋的事實赤裸裸地展現(xiàn)在受眾面前。比如在一些關注度高的命案報道中,記者將案件的細節(jié)細致描繪,這樣的行為不僅傷害了災難的受害者,同時也對受眾造成了心理創(chuàng)傷。
另外,在法庭庭審現(xiàn)場,特別是在一些社會影響力的刑事案件審判過程中,記者都會搶拍被告和原告的圖片,并將這些圖片刊登在第二天報紙。在去年下半年省城某起案件庭審中,省城一些都市報編輯將被告接受庭審時照片和遇害者親人在法庭上痛哭流涕的照片對比刊登在報紙的醒目位置,好像是要用他們的情緒對比來引起受眾的注意,進而起到“教育、警示”作用。但是恰恰忘記了這樣的場景、畫面如果讓他們的親人看到了,心里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只怕是如同在傷口上又撒了一把鹽。
2、狂轟亂炸式采訪和不當評論
采訪和報道中不考慮報道對象及相關人員的情感和感受,比如對不幸事件、災難事件的當事人或者親屬進行重復采訪或“一窩蜂轟炸式”跟風采訪,有的甚至刨根問底,一遍遍追問“當時是什么感覺,現(xiàn)在有啥感受”。
“小悅悅事件”中,傷害最大的應該是她的父母。當事人小悅悅媽媽在接受采訪時,已表示不愿意回憶當天的情景。但是我們的記者將話筒和錄音筆伸向她,一遍一遍地問她“為什么沒有看管好孩子?”而救人的陳賢妹本是一名默默無聞的農家婦女,老人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有一天會上電視。在采訪中這位老人不斷表示“這只是件小事情,我當時只想幫一下,沒有想太多,沒什么好講的”,但是記者們還是群追猛打,不斷向這位樸素的老人發(fā)問。
合肥前段時間,發(fā)生了一起花季少女被毀容事件,該事件被曝光后,不論是網媒、電視,還是報紙都爭相采訪受害者,記者在采訪時不斷讓她回憶當時事發(fā)的情景,這名16歲尚未成年的孩子在追問下,只能不斷被重復回憶當時的場景。媒體人為了獲取事實資料,采訪當事人固然沒錯,但是是否能考慮了人文關懷,考慮還未成年的受害者的感受,換種采訪方式,或者采訪她家人,讓受害者身心的傷害降到最低。
媒體刊發(fā)不當評論,沒有分寸感。2010年12月12日,以復旦大學學生為主的18名上海驢友通過網上拼團的方式,在氣候條件非常不利的條件下組團前往黃山未開發(fā)區(qū)域探險,并最終導致了黃山風景區(qū)公安局24歲民警張寧海犧牲的悲劇。有媒體刊發(fā)《警察搜救驢友縱有犧牲也天經地義》評論。從標題上看,雖然警察搜救驢友是天經地義,但是不能說犧牲也天經地義。題目中的“天經地義”讓人無法接受,很容易讓人誤認為作者冷冰冰。③
3、圖片、畫面處理上欠妥當
圖片和電視的人文精神應注重在圖片或畫面選擇上保護受眾心理的感受。
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后傷重身亡。這條新聞成為了合肥幾家都市報頭版新聞。尤其是卡扎菲的那張“眼睛微張,制服被鮮血染紅”的照片,出現(xiàn)在一些報紙的頭版的圖片中,有些都市報還將其放大。那幾天有些電視臺輪番播放著眾人圍著卡扎菲的尸體拍照、戲謔等情形。
人文精神的意義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甚至是生命的維護,給死者以人格尊重,同時也使生者獲得尊嚴。無論對于誰,新聞媒體在使用圖片時還是應該保持基本的道德底線。尋找到尊重他人包括尊重死者的平衡點,在圖片和畫面上適當?shù)拇蛐R賽克更為合適。
三、新聞報道如何體現(xiàn)人文精神
1、注重媒體人的人文素質提高
新聞的人文精神,主要指通過新聞報道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是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各種需求的肯定。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其中包括高尚的情操、在市場經濟和商業(yè)利益的沖擊下,保持一顆堅守良知、維護正義的心,保持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激情。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素質,關系著新聞事業(yè)的興衰,更影響到受眾對于新聞事件的理解。記者只有把對人的關懷放在中心地位,寫出的報道才能吸引受眾,才能被受眾認可,得到受眾的尊重,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2、關懷受眾,注重細節(jié)
媒體在報道時代精神、典型人物的同時,更應該關注普通人。如果缺乏平凡的普通人物,我們的報道就會失去廣泛性和群眾基礎。正如走轉改活動中,“你的腳上沾了多少泥土,你的心中才沉淀多少真情”這句話被反復提到,記者只有真正的俯下身去,尊重、關注、報道群眾,通過記錄普通人的生活,展示他們的喜怒哀樂,使傳播者和受眾獲得情感上的共鳴。
除了關注受眾,媒體人更要注意細節(jié)上的處理。前段時間在關于“綠領巾”事件的報道中,西安某小學的“綠領巾”,被老師當成“激勵沒戴上紅領巾的學生”的手段,被學生們解讀為“差生”的身份標志,因而格外觸目驚心。白巖松在《新聞1+1》欄目在做關于這件事的報道時,就佩戴了一條綠色領帶,把節(jié)目的主題與服飾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和受眾產生情感共鳴。
3、多換位思考
新聞報道中要注意人文精神與受眾知情權、被采訪人隱私權之間的平衡。為實現(xiàn)對受眾知情權的滿足,媒體的人文精神有時會與被報道對象的隱私權發(fā)生沖突。因此要加強媒介從業(yè)者的職業(yè)道德建設。
在進行隱形采訪中,媒體人更應該把握住該曝光哪些,不應該曝光哪些,多換位思考,才能將“度”掌握好,才能保護好當事人,也取得較好的社會反響。
綜上所述,作為媒體,當然需要在第一時間給予受眾最大的信息量和最及時的信息傳播,但是最吸引人的新聞,可能最容易失去人文精神的“度”,這需要媒體人特別是“把關人”銘記:人文精神是媒體成熟與進步的標志之一,報道出來的文字代表著媒體的立場和形象。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媒體環(huán)境中,只有將人文精神植入新聞報道中,才能更多地獲得受眾的支持與理解。
參考文獻
①李希光:《畸變的媒體》,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②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0585.htm
③曹林:《時評寫作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安徽法制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