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雙軍
摘 要:縱觀宜興紫砂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史,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文環(huán)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不斷地被熔煉、升華的壺藝文化獨(dú)樹一幟并流傳至今。
關(guān)鍵詞:紫砂壺;方;圓
1 前言
歷史上文人直接參與紫砂壺制作歷代均有。明代末年嘉興人項石損為名書家,雖不是陶業(yè)中人,但親自動手制壺,所制砂壺形質(zhì)樸而雅,出手不凡,非普通藝人可及。近現(xiàn)代畫家、書家、金石家在砂壺上題詠繪畫后再由藝人刻制的很普遍,有不少文人則是自己鐫刻,因紫砂藝術(shù)修養(yǎng)深厚,自然韻味十足,文人氣息濃厚。又因為文人喜愛方圓之說,什么事都做得有模有樣,所以紫砂茶具的身上方與圓的藝術(shù)氣息被廣泛實用。
茶具的方與圓,除了因其視覺上獨(dú)特的審美效果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中國古人“天圓地方”思想的影響。這種認(rèn)識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jù)著核心地位,并由此影響到中國人的審美傾向。比如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就主要以圓形和方形為主,但似乎方器比較多些,大件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小件的有方爵、方尊、方缶等等不勝枚舉。有趣的是,這似乎和紫砂壺的整體狀況剛好相反,后者恰恰是圓形壺大大多于方壺。估計這是紫砂方器的制作難度大和其實用性不如圓形器的結(jié)果吧。由此可見,方圓造型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深深烙印到了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之中。
2 圓在紫砂壺造型中的應(yīng)用
圓是最有彈性的幾何形,它在紫砂壺的造型中占據(jù)著絕對的主導(dǎo)地位。幾乎所有的壺形都有圓的蹤影。人們通常對圓形壺外形的基本要求是“圓、穩(wěn)、勻、正”,甚至要達(dá)到珠圓玉潤的地步。實際上在圓壺中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珠圓”的,一般的情況恰恰是多個大小、弧度不同的圓形對照,比如邵大亨和程壽珍的“掇球壺”(見圖1);有時是提梁和壺身的圓形對照,比如經(jīng)典的“大彬提梁壺”;更多的還有圓形把圈與壺身的對照。
3 方在紫砂壺造型中的應(yīng)用
純粹使用方形來造型的紫砂壺不多,但這樣說并不是指方形本身在審美上有什么缺陷,而是在成形工藝上較難把握罷了。但好的方壺總給人一種挺括周正、堅硬利索的感覺。較為大家喜愛的壺形有“六方提梁”、“八方提梁”、“合斗壺”、“方斗壺”、“磚方壺”、“亞明方壺”(見圖2)等。
4 紫砂器中的方與圓
圓與方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無方就顯不出圓?!吨荀滤憬?jīng)》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圓出于方,方出于矩”,這是說最初的圓是由正方形不斷地切割而來的,所以在紫砂壺造型中通常是方與圓相交融的。正由于方圓在美感上迥然不同的特征,所以這類紫砂壺制作起來是最困難的,過圓則失之柔弱無力,或者臃腫含糊;過方則又僵硬生澀。這方面的代表壺型“觚棱壺”(見圖3)。此壺形俯視呈四方形,側(cè)面看又有覆斗狀,但又不是直棱角的覆斗,像兩條斜邊向外彎曲的梯形。蓋、頸是小四方而底部相比上部又大出很多。這樣的上下變化全依靠自壺蓋延伸下來的四條弧線的連貫與過渡。因此這對四條弧線的處理就成為此壺造型的關(guān)鍵,因為它影響整個壺身的方圓形狀。再加上身筒基本上呈方形,而把又呈圓環(huán)狀,所以如果把和身筒的方圓搭配不協(xié)調(diào),也會使整個壺形顯得極為
別扭。明朝的李仲芳很完美地把握了此種壺形的平衡,創(chuàng)造出“方中寓圓,圓中見方”的奇妙境界。欣賞把玩此種工藝品壺型,我們可以邊飲茶邊靜下心來做做方與圓的辯證思考了。
由此可見,方與圓在壺體上的運(yùn)用比例直接影響著紫砂壺帶給我們的審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