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槐榮
今年是父親辭世二十周年。感覺中,父親只是去遠足行軍,還會回來的。我不過是在家中守候著,和以前無數次的守候一樣。
父親是個軍人,終年忙忙碌碌,難得和家人團聚。我們兄妹從小就過著寄宿生活,從寧波部隊的“八一”幼兒園到杭州部隊的西湖小學,后來又都相繼參軍入伍,過慣了集體生活。等到父親離休之后,安度晚年之時,恰又正值我們兄妹干事業(yè)的年齡段,大家天各一方,只有 “八一”、“十一”或春節(jié)得以請假回家團圓。即便如此,全家也是難得聚齊。因此,我們每個孩子真正能與父親接觸的時間并不長。
在我少兒時期印象中,父親就是戴大蓋帽的“解放軍叔叔”,而我是部隊的孩子。直到我上小學,對父親才有了清晰認識,那個經常差我去家對過小店買“旗鼓”牌香煙、用英式腳踏車載我玩耍、拿“萊卡”相機給我拍照的“大蓋帽”是我的父親。以后父親又“失蹤”了好幾年。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全家人從紹興隨父親到了金華軍分區(qū)大院居住。正值緊急戰(zhàn)備時期,蝸居臺灣的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我們兄妹被進行保密教育,不許問父親的去處,關乎軍事秘密。偶爾看到官兵來家問事,他們向扛著上校軍銜的父親敬禮:“首長好!”我心里便充溢一股自豪感。可每每持續(xù)不到幾分鐘,我們兄妹便被父親“轟”了出來:“大人說事,小孩不許聽。”倒是母親直截了當地說:“保守秘密,不該聽的不能聽!”這是父親對我最早的關于保密紀律的言傳身教。
那是個饑饉的年代,是全國人民共同經歷過的一段缺吃少穿的歲月,我家也不例外。我家實行分餐制,為保證營養(yǎng),父親單獨一份飯菜,我們兄妹則由母親把菜在菜盆內劃分若干份,人手一份。少不更事的我們,并不關心一旁只吃“白飯”的母親,而每每為著你多我少爭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那會兒,我真沒有注意過父親的表情和感受。只依稀記得母親好言撫慰或嚴厲呵斥的面容。在我記憶中,父親吃飯速度很快,幾乎不吃菜,撥拉幾口,撂筷走人。他從不參與我們之間的“擺事實、講道理”,也許都是他的孩子,講不好、擺不平,不如不講不擺罷了。倒是他的“剩菜”,往往成了母親調和我們矛盾的潤滑劑。
父親月餉兩百多塊,按月接濟老家,我母親又沒工作,六個孩子交去學費、寄宿費后所剩無幾,生活挺拮據。母親有時還與家屬們一塊去火車站撿煤渣貼補家用。為了讓父親在繁忙的軍務中保持充沛的精力,每天午睡后,母親總要沖泡一小杯奶粉讓父親喝。那時奶粉可是“奢侈品”,價格不菲,且是通過軍人服務社“內供”買到的。父親舍不得喝,總是裝模作樣呷一口,趁母親不在,悄悄讓我們兄妹喝。父親省吃省喝,提神全靠香煙。人前他是首長,吸“牡丹”牌撐著面子,而背地里他會把吸剩下的煙蒂保存起來,裝進牛皮信封內,帶回家揉碎后塞入煙斗吸。
父親生性寡言少語,嚴以律己。也許是戰(zhàn)爭年代養(yǎng)成的習慣,與我們兄妹說話一如軍語,簡短、扼要。很多年后,偶遇他的老部下,說起老首長,“你爸這個人,從不訓人,交辦事情時口氣是商量的,交待完畢讓你復述一遍,內容無誤,他再不多話了。”父親從來不允許他的子女沾有“干部子弟”的優(yōu)越感。那時,我們兄妹全都就讀于部隊子弟學校,為了不讓我們沾染上某些壞習氣,父親總在我們小學畢業(yè)前的最后一個學期,把我們一一轉入到地方學校就讀。在一切講究票證的年代里,好動的我們正值長身體時候,衣服不夠穿,只有穿父親的舊軍裝。父親特意讓母親買來黑染料,在鐵鍋里染了后給我們穿,斷了我們“顯擺”的資本。每年暑假,父親都讓我們隨機關干部、戰(zhàn)士步行去幾十里外的軍分區(qū)農場參加“雙搶(搶收搶種)”。用他的話說,你們本來就是農民的孩子。一次,“雙搶”我又累又乏,回城時,我央求小車駕駛員老邱叔叔捎上我。誰知,父親說了一句:“不能揩公家的油!”把我趕下了車。父親還給了我一次終身難忘的教訓,讓我至今都銘記在心。我在學校里和新華印刷廠一位老工人的兒子打架,把對方打得鼻青臉腫。父親知曉后,真火了。從小不曾動我一根手指頭的父親,氣憤地高高舉起手掌。見此情形,我懼怕的心底突地蹦出一句:“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許打人和罵人!”父親聽后,高舉的手在半空中畫了一個弧形,居然落在了椅背上。當時,我頗為得意,我用軍紀約束了父親。自然也有不服氣,我在軍分區(qū)大院就沒少打架,這次怎么會惹老爸動怒?晚上,父親到我房間里要我寫檢討書,處在逆反年齡段的我,還頂撞著說,是他先動的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憑什么向他道歉?父親說,憑你是解放軍的孩子!憑軍民關系!憑淮海戰(zhàn)役!父親拂袖而去。按照父親的意思,母親連夜買了雞蛋糕等點心,生拉硬拽著我去老工人家登門道歉。多年后,我讀到父親敬重的老首長那句話:淮海戰(zhàn)役勝利是百萬老百姓用獨輪車推出來的。我才深刻領悟到父親“憑淮海戰(zhàn)役!”這句話的含義。
父親文化不高,卻遵守著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和濃郁的鄉(xiāng)土觀念。他給我們兄妹說得最多的話:要好好學習,我和你媽媽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父親和母親都是農民的孩子,十一二歲就參加了紅軍、新四軍,一生戎馬倥傯。革命勝利后,組織培養(yǎng)他,通過“速成中、小學”,學了一些文化。在自詡“大老粗”為榮的風尚下,也不例外,自稱沒文化。其實,是文化不高。由于工作的原因,他沒有繼續(xù)學習的機會,寄希望于他的兒女。父親是希望我們子承父業(yè)當軍人的??上В覜]如他的愿。當了六年兵就退伍當了工人,當時正值“批林批孔”運動,廠里生產不正常。我們處在“七上八下”的狀態(tài),即早上七點鐘上班點個卯,八點鐘自行下班。我們一批退伍軍人精力充沛、體力旺盛,打乒乓球、籃球,捕鳥……偶爾也參與斗毆。這時,已調任杭州工作的父親,特地從新華書店買了《代數》、《物理》書寄給我,囑我自學。其時,我“玩”興正濃,學了幾天,書本便丟到一邊。到新時期開始,為“四化”學習,我與“恢復高考”、“電大”招生擦肩而過,著著實實吃了文化虧,這時我才領會到父親的先見之明。父親生前有一只繳獲的國軍鐵皮箱,內存的東西誰都不許碰。他去世后整理遺物,我看見他留存箱內的筆記本,記錄他讀“速中”的作業(yè)本,字跡工整,語句通順。令我意外的是,父親把毛主席的《八連頌》、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全文畢恭畢敬地抄錄在筆記本上,想不到一個鐵血軍人也會喜歡文學。更讓我意外的是,我發(fā)現了父親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過的“派司”。父親常說他沒文化,這“派司”不說大學大專畢業(yè),至少也相當于高中文化水平,在他那個年代,學歷已不算低了。我想。我成長的時代,與填表格為伍。而今,我都記得我獨立填表格的事。那時,老師告知我們“籍貫”是填出生地,父親特地寫下“福建長汀縣濯田”的字條,讓我依葫蘆畫瓢填上。當時我極不情愿,一來我出生地是南京,填上知名城市多榮耀,虛榮心作怪;二來“濯”字筆畫太多,我缺乏耐心寫。表格是填了,以后一直這么填。對于父親為什么要我“造假”?我一直不解。父親向來要求我們誠實,常說:講假話,打仗是要死人的!這事,隨著時光推移,被我長時間忽略了。我只知道父親眷戀家鄉(xiāng),老往老家寄錢。他參加紅軍后,一生只回過三次老家,一次是全國解放后不久,一次是我奶奶去世,還有一次是離休后。我真正感覺到父親要我“造假”的用意,是在他去世后,晚矣。父親去世那年的一個春日,他特地與我談過一次話。他拿出一支拇指粗的黑桿金星鋼筆(五十年代的慰問品)給我,說他這輩子沒積攢什么財產,對不起我們,這支筆給我做個留念。接著話鋒一轉,要求我在他去世后,照顧好母親,另外務必將他的骨灰埋在爺爺奶奶的墳邊。我也僅理解是他們這代軍人生盡忠、死后盡孝的情愫,沒有多想。不久,父親想趁還走得動,看一眼死去的戰(zhàn)友,去了徐州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因為館內陳列著一位犧性了的老戰(zhàn)友照片。不料,旅途勞頓而染上了風寒,在醫(yī)院門診大廳里掛了兩天“點滴”,后因并發(fā)癥,才掏出了“離休證”,當地市領導、衛(wèi)生局、醫(yī)院領導組成搶救小組,移送高干病房治療,未能挽回他的生命。遵照遺愿,我將父親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千里迢迢去老家祭父,的確不便,又是必需。父親以他的方式在督促我們常回家看看。父親生前很少講他的革命經歷,在他們那代軍人忌諱談論這個,似有“吹?!毕右?。我也不曾探問過他的有關經歷?;氐嚼霞?,我才知道,“鬧紅”時,他所在的村有一百多人參加紅軍,解放后幸存下三四個人,父親是惟一、也是最后一個回家鄉(xiāng)的紅軍戰(zhàn)士?;氐嚼霞?,我才知道,當年中央蘇區(qū),閩西和贛南各占一半;為瑞金蘇維埃政府成立慶典,長汀設了假會場讓敵機轟炸;回到老家,我才知道,長汀是“擴紅”模范縣,紅軍長征湘江戰(zhàn)役中,由閩西籍子弟兵組建的紅三十四師五千多人戰(zhàn)死;回到老家,我才知道,閩西有十萬子弟參加紅軍,在冊烈士達兩萬四千多人,出了開國將軍七十一人……如今,我才切實明白父親的心,不要忘記老家!不要忘記“根”!不要忘記閩西這塊紅土地!
父親是個職業(yè)軍人,守紀律、忠于黨、忠誠領袖,是融入他們這代軍人血液中的堅定信念。我當兵的部隊是父親的老部隊,解放戰(zhàn)爭時父親在該部當過團參謀長、師作戰(zhàn)科長,軍、師、團不少首長都是他“老窩子”的人。父親從來沒有為我的進步,與他們打過招呼說過話。大哥在軍部工作,與我大嫂談戀愛,竟然不知道他頂頭上司軍司令部首長、未來的岳父就是父親以命相抵的老戰(zhàn)友,打電話給母親匯報確定戀愛關系時才知曉。小弟下放農村、招考進鐵路技校,小妹進集體所有制工廠當工人,父親也從沒向組織說過要求照顧的話。我從工廠選調到機關工作,不久擔任了一定的領導職務,父親給我談了一次話,內容我記不全了,大意是他希望我好好工作,不準搞腐敗,告誡我“伸手必被捉”;他不希望我們兄妹當什么大干部,只求清白做人,別丟他的臉。他有一句話我銘記至今:只要你努力為黨工作,組織上會關心你的。父親一直視組織為靠山。記得有一次,我為一件事不聽他的,他很生氣,說了一句:我找你們黨支部書記去!在他看來,聽從黨指揮,讓組織管教他的兒子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我是在父親去世后讀到他的回憶錄,體會到他們這代人對信念的執(zhí)著、對組織的信賴。紅軍長征,他所在的紅二十四師打散后,他堅持參加了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可謂艱苦卓絕。他們是憑著“為了團體不惜一死”撐下來的。他們這代軍人對于第一代領袖的忠誠,幾近崇拜。平時言行中所流露出的不待說了,有一件事,讓我記憶猶新。一九七六年周總理、朱委員長、毛主席相繼去世,主席、總理去世,父親和我們一樣都有天將傾塌般的哀傷。那段時間,父親的話更少了,常常獨自站在家門口遙望南天發(fā)呆。我記得很清楚,那年初夏的一天我回家,發(fā)現父親獨自坐在木沙發(fā)上痛哭,為朱總司令的去世。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父親哭泣,他一生信奉“當兵的流血不流淚”。那一刻,我突然發(fā)現父親年邁了,脆弱了。父親毫不掩飾他的悲痛,任淚水流淌。他讓母親拿出一摞黑紗,命令全家人必須佩帶。當時,按現在的說法,朱總司令是“過氣”人物,街面上為他過世而佩黑紗的人并不多。說實話,當時,我對父親此舉毫不理解。很多年以后,我才逐步明白。一九三四年九月,國民黨十幾萬人攻打蘇區(qū)東大門——長汀松毛嶺,朱總司令指揮紅九軍團、紅二十四師(父親所在部隊)以及地方赤衛(wèi)隊,打了七天七夜,為中革委部署長征贏得寶貴時間。史稱松毛嶺保衛(wèi)戰(zhàn),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前最后一仗。老輩人告訴我,那個慘呀,滿山都是尸體,戰(zhàn)斗結束直至全國解放后,都沒人敢上那座山……父親他們這代軍人聽從黨指揮、忠于領袖、熱愛人民的執(zhí)著精神,是在槍林彈雨拼搏中鑄造出來的,是在淚浸血染生死中洇泡出來的,是在艱苦卓絕環(huán)境中磨礪出來的,是在無數次征戰(zhàn)的失利和勝利中提煉出來的。從而形成了人們所說的“老紅軍傳統(tǒng)”!
父親離開我們已整整二十年了。當我寫下這段文字,努力回憶和悉心體味著他們那一代軍人烽火點燃的生命軌跡和硝煙熏烤的軍旅生涯,胸中不由激情蕩漾,同時也夾雜著些許悲涼。此時此刻,我眼前又浮現出父親遺像前的那副對聯。上聯“風風雨雨 坎坎坷坷 為國為民普通兵”,下聯“清清白白 坦坦蕩蕩 無私無愧老實人”,橫批:“紅軍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