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霞
摘要:《論語》所傳遞的儒家思想歷經(jīng)千年,已深深根植于人們心中。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在大力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依舊必須傳承經(jīng)典,這無不體現(xiàn)其強大的生命力?!墩撜Z》的價值在于其豐富的內涵,德育思想便是《論語》諸多思想中,頗為重要的一種,這在首篇《學而》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
關鍵詞:論語;孔子;德育思想;仁
《論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涵蓋了為人處世、為學育人、為政惠民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宋代宰相趙普嘗言:“半部《論語》治天下?!蔽覀冊诜Q其為溢美之詞的同時,卻無法否認,《論語》所傳遞的儒家思想歷經(jīng)千年,確已深深根植于人們心中。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在大力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依舊必須傳承經(jīng)典,這無不體現(xiàn)其強大的生命力?!墩撜Z》的價值在于其豐富的內涵,德育思想便是《論語》諸多思想中,頗為重要的一種,這在首篇《學而》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
《學而》作為《論語》開篇之作,體現(xiàn)了孔子對學習的方法、內容和目的的見解,反映了孔子的人生觀、倫理觀、價值觀的核心,濃縮了《論語》的主要思想。“學而時習之”開宗明義,強調“學而知之”。但這里的學乃是“為己”之學,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為的是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因此,孔子之學,重在道德品質的學習,致力于塑造完美的人格,無外乎孔子要說“學有余力,則以學文”。由此可見,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核心,重在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一、德育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所處的年代適逢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政局動蕩、禮崩樂壞,孔子所推崇的周禮也被人遺棄,失去其應有的作用??鬃右簧苡瘟袊v學傳道,將道德教育作為其畢生的事業(yè),他所選擇的工具便是“仁”,即“仁”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一書中,“仁”出現(xiàn)達百余次之多,究竟何謂仁,孔子并沒有做出完整的解釋,只是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的談話對象,從不同角度闡釋了“仁”的具體內容。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仁者愛人”。
《國語·晉語》中已有 “愛親之謂仁” 的說法 ,將血親之愛視為“仁”。在此基礎上,孔子提出了 “仁者愛人” 的命題。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新編》中指出此處的所愛之“人”是相對于自己而言的所有他人,是一個類概念。可見,孔子的仁愛對象已超出了傳統(tǒng)的 “愛親” 涵蓋面 ,有著 “泛愛眾” 或博愛的思想在內 。這是否意味著 “愛親” 已不重要了呢? 恰恰相反 ,孔子認為 , “愛親” 是仁愛得以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 ,也是仁愛得以展開的邏輯起點?!暗茏尤雱t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孔子將“孝悌”作為“仁”的根本,“孝”、“悌”就是血親之愛的最基本的體現(xiàn)。
二、德育思想的內容——孝悌
曾子曰:“孝子善事君,弟(悌)弟善事長?!毙⑹亲优畬Υ改傅恼_態(tài)度;悌是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tài)度 。儒家把“孝悌”作為倡導仁道的根本,是“仁”的最基本的體現(xiàn)。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保鬃訉ⅰ靶钡钠沸行摒B(yǎng)置于突出位置,并進一步強調“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認為侍奉父母,要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則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是儒家對人性認識的結果。“孝悌”是人性最初、最首要的內容,它作為一種心理和行為,首先是以生物學為基礎的。父母給我們以生命,并撫養(yǎng)我們長大,孝順父母是理所當然的;兄長比我們更早接觸世界,給我們以關懷,并幫助我們成長,尊敬兄長也是應該的,這就是“孝悌”所賴以產(chǎn)生的生物學基礎。
除了自然屬性,“孝悌”即是人性最初、最首要的內容,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勢必是巨大的,因而還具有社會屬性。在宗法制社會,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個體基于家庭而存在,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間的關系是家族群體中,十分重要的關系。“孝悌”的思想,不僅能使家庭內部長幼有序,推廣開來也是處理社會成員關系的治世之道,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鞏固統(tǒng)治階級政權需要有重要作用。這也是《學而》第二章所述的:“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p>
此外 《學而》篇中還有諸如“慎終追遠”一類的闡述,也是對“孝”的具體細化 。然而,前文所論述的孝道,都停留在“事之以禮”的層面,這在孔子看來還是易于實現(xiàn)的。但是能否傳承孝道,做到“繼孝”則有些困難。 正所謂“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表面上看是作為孝道的一種規(guī)定,如是理解,實際上卻有著理論和實踐上的不妥。《中庸》在引孔子語說: “武王、 周公 ,其達孝矣乎 ! 夫孝者 ,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笨鬃右?“善繼” 與 “善述” 來指稱“孝”之人 ,這個 “善” 字就表明,在 “繼” 或 “述” 的過程中 ,主體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并非將“孝”盲目限定為一個缺乏自我意識的道德概念。
三、道德育思想的目標——君子
道德教育既然是《論語》的一大核心內容,孔子孜孜不倦的傳播“仁”道,是希望人們能達到一種怎樣的道德境界呢?這就是君子。在《論語》中,孔子就不同人格有諸多稱謂 :“圣人” 、“君子” 是孔子認為合乎“中庸之道 ” 的“中行者”;而“小人”以及被孔子斥責為“德之賊” 的“鄉(xiāng)原” ,則是不完善人格的代表。如果說“圣人”的人格是可望但并不一定可及的,那么,“君子”的人格就絕對是經(jīng)過努力,不僅可欲而且可求的。《論語》分別從“德”與“位”兩個維度,展開對君子的闡述,既是為學之君子,又是為政之君子,將對為學者“政”的期待,與對為政者“德”的要求統(tǒng)一于“君子”這一人格的塑造上,體現(xiàn)了孔子美好的政治追求。
《學而》篇對君子的德、才、學諸方面都有闡釋。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笨鬃臃謩e從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四個方面表述君子應具備的道德品質。關于“無友不如己”這句話的解釋頗有爭論,主要有三大類:第一種“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人人都堅持必勝己者而后友,則勝己者亦不與吾友矣,這樣那還有何交之友?因此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合交友邏輯。第二種“不要與不同類的人交朋友”。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孔子所說的同類人也即是“忠信”之人,但是倘若所交朋友雖在“忠信”方面不與己同類,卻在學識本領、聰慧仁愛等方面有勝己之處,那到底是交還是不交呢?所以第二種解釋也有不妥之處。我比較贊同的是第三種——“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這一雙重否定,既肯定了自己擇友的慎重,又是對自己朋友的尊重與稱贊,體現(xiàn)了孔子的謙遜之心。
君子除了要有德,還應有才,要有運用學識,解決具體問題的本領。君子之才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就是“道”?!暗馈笔鞘篱g萬物興衰的根本,從外在角度看,“道”是維系世間萬物秩序,維護社會和國家的安定的基礎;從內在角度看,“道”作用于個人,就表現(xiàn)為“天命”?!安恢?,無以為君子也”,君子追求“道”的過程,也就是完成“為己之學”,成為一個順應、符合天地萬物一體之道的真正的人。故“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君子的本質就在于“道”,有了根本 ,君子才能把握世事萬物的運轉變化規(guī)律 ,才有能力根據(jù)規(guī)律解決和處理各種問題 ,從而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才能。
君子的德與才又從何而來呢?這就要強調君子之學。《論語·學而》中提到了學問的內在修養(yǎng) ,既“吾日三省吾身”。不僅如此,孔子還強調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要學會在寂寞中享受,那就是開篇第一章說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個問句,層層遞進,將君子人格順理成章的推至極點?!皩W而時習之” , 體現(xiàn)的是個體與自身的關系 , 通過“ 正己 ”,從而達到“說”的狀態(tài);有朋自遠方來則深入一層,由己及人,體現(xiàn)了“ 與人同正”而“樂”的過程;“人不知而不慍”當是最高境界,是“己”與“天”關系的體現(xiàn),在乎的是無愧于心,體現(xiàn)了君子的平和人格?!熬印钡倪@種平和人格,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是理想人格向現(xiàn)實的投射。如果說“說”與“樂”只是“君子”之平和人格的部分實現(xiàn) , 那么現(xiàn)實中所涵蓋的理想指向,最終在君子這一人格上得以完全實現(xiàn)。這種君子人格,也就自然成了孔子仁學教育,以及歷代志士仁人所不懈追求的目標。
四、德育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文化自覺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培養(yǎng)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敝袊窍碛惺⒚奈拿鞴艊?,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輝;但曾經(jīng),我們也因為經(jīng)濟、科技的落后被嘲笑為“東亞病夫”。今天,中國再次以昂揚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另許多人瞠目結舌。然而,財富的急劇增加并沒有帶來安寧,反而導致貧富之間、政府官員與普通百姓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張。這些現(xiàn)象的背后,是對文化的輕視,乃至丟失。文化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紐帶,一旦缺失,勢必造成國民價值觀念的扭曲,甚至道德倫理的渙散。一次次慘痛的教訓,都昭示著文化建設的緊迫性,道德教育自是其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因此我們需要文化自覺,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從而實現(xiàn)文化強國。
文化自覺包涵了對本民族文化的強烈認同感,當然這里所說的文化是先進的、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墩撜Z》以“仁”為核心的德育思想就有著極大的先進性,對于匡正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有重要意義,是我們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建設精神文明的有利武器。在價值觀方面,儒家以“義”為先,在義利關系的處理上,主張“見利思義”,對義利的不同認同感也成了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這些思想對于醫(yī)治當今世界金錢至上的錯誤價值觀有很好的療效。在人際關系方面,我們現(xiàn)在不斷呼吁“和諧社會”,孔子的“孝悌”觀念恰恰是從血親關系出發(fā),將家庭倫理推廣至國家社會成員之間的相親相愛,此外,“仁者愛人”中所強調的泛愛眾的思想對于和諧社會的建構也頗有裨益。在個人道德修養(yǎng)方面,孔子強調克己內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并且能夠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些都是大搞形式主義、注重面子工程的現(xiàn)代人所必須的道德修養(yǎng)。與此同時,在鼓吹人才強國的今天,《論語》中對“君子”人格的解讀與推行,也暗含了一種精英教育的思想,讓這些稱之為“君子”的“人才”,作為道德的楷模,讓人人都“見賢思齊”,不得不讓人佩服孔子德育思想的先進性。
參考文獻:
[1]楊樹達.論語疏證[M].科學出版社,1955.
[2]錢穆.論語新解[M].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3]樊東光.《論語》道德思想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4]鄭路.從《論語·學而》看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5]李金坤.《論語·學而》‘無友不如己者之正詮[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