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國
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鬼谷子說:“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意思是:與國君說話,需用奇特的事打動他;與人臣說話,需用切身利益說服他。俗話說,學會《易經(jīng)》會算卦,學會《左傳》會說話。讀過《左傳》的人都會被書中那些謀臣策士的語言藝術所吸引,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舌底生花人亦香”。細讀《陳情表》和《燭之武退秦師》,在佩服古人的才情與智慧的同時,更欣賞古人那令人擊節(jié)贊賞的拒絕藝術。拒絕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需要智慧與謙恭;有了勇氣,你的智慧才能得以發(fā)揮;有了謙恭,你的真誠才能使人相信,你的拒絕也會變成感動。因為,拒絕也是一門藝術。燭之武和李密深諳其道。
情理交織,委婉拒絕李密因年老多病的祖母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征做官,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欲先盡孝而后盡忠。但因他是先朝舊臣,又恐晉武帝懷疑自己心念舊朝而招致禍患,于是李密委婉陳述,聲聲泣血,字字含情。
首先曉之以理,消除晉武帝心中的疑慮。“察臣”“舉臣”“拜臣”“除臣”既是皇帝對自己的禮遇,又是自己對皇上的無限感激之情,自己是“微賤”之人,能得如此蔭賜,“非臣隕首所能上報”的;緊接著,他又圍繞“孝”字大做文章,對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言行大大稱頌一番;還說自己“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直截了當?shù)乇砻髁俗约骸安获婷?jié)”的心跡。這就使晉武帝的心放得更寬了。再接著,他又委婉地陳說自己“終養(yǎng)”祖母的請求與為皇上盡忠的矛盾只不過是暫時的,要不了多久就會得到解決,所謂“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這就使晉武帝最終確信,他暫不出來做官,完全是因為必須在家奉養(yǎng)年邁病危、對自己恩重如山的老祖母。至此,晉武帝心中的疑慮便渙然冰釋了。
其次動之以情,抒寫拳拳私情。文章開篇就敘述了李密年少時的不幸遭遇,并不是用自己的不幸來賺取一把同情的淚,而是讓讀者體會到:一個失怙失恃又無叔伯兄長并且體弱多病的孩子,他的成長,飽含了祖母多少關顧之愛,傾注了祖母多少矜憫之情,耗費了祖母多少操勞之力?。∵@也是李密日后虔誠盡孝的情感基礎。如今祖母“夙嬰疾病,常在床褥”,作為祖母唯一的依靠,在祖母其病日篤,“朝不慮夕”的時候,又怎能不盡孝道,棄祖母不顧呢?所以“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可見李密對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李密將自己對祖母的這份孝情大肆渲染,造成一種感人至深的情境,讓人深深感受到“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的苦情。讀了這些話,晉武帝能無動于衷嗎?
顧慮消除了,心被感動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晉武帝又怎能拒絕李密呢?于是李密成功了,晉武帝恩準了李密的請求,并“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
李密的那種發(fā)于內(nèi)心的對祖母的至愛之情,讓人感動;那種對事理的條分縷析,讓人接受;那種委婉手法的運用,能使話語變得婉轉(zhuǎn)含蓄,態(tài)度變得謙恭客氣,讓人不直接受到刺激而產(chǎn)生誤會,從而成功地“拒絕”了對方。但燭之武卻用另一種方式,雖是“拒絕”卻另有深意。
婉曲“抱怨”,欲拒還迎在生死存亡的關頭,鄭國國君相請,作為鄭國的大臣,燭之武竟敢說“不”,這真是相當了得,體現(xiàn)了燭之武本身倔強的性格特點與強烈的自我意識。從文中看,燭之武盡管現(xiàn)在身為大夫,但壯年時期卻一直受到鄭伯冷落,甚至在晚年也屬于不受重用之類的人物,所以當鄭伯在國家危難而急于用人之時,燭之武終于有了一次“抱怨”“發(fā)泄”的機會。因此,他一開始所做的事情,就是推辭這項差使,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表面看,燭之武是在自嘆無能,而言語之間卻暗含著對鄭伯“不識人才”“不重用自己”的怨恨之情。但他的這種怨恨不是直接通過對鄭伯的不滿表現(xiàn)出來的,而是通過側(cè)擊的方式婉曲地表達出來。
但當鄭伯暫時低頭,先行自責:“吾不得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鄭伯“好漢不吃眼前虧”,開誠布公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同時也責之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一語道破了唇亡齒寒的道理,深中燭之武的精神要害。古代的士大夫深受傳統(tǒng)文化浸染,向來以國破家亡為恥辱,特別是作為國家的臣子,“祖國”的滅亡,更是對人精神的一種巨大創(chuàng)傷。在國家危難之際,士大夫還是能以國家大義為重,挺身而出的。其實燭之武實際上也只是口頭“泄怨”而已,如鄭伯不任用他,于公于私,他會更痛苦。
燭之武的“拒絕”,只不過是一種“撒嬌”式的抱怨,并不是真正“拒絕”。這一“說話”技巧,其實是古代士人“怨上”慣用的一種伎倆,也是他們抓住機會得以宣泄心中不平的重要方式。燭之武“拒絕”的話既讓鄭伯意識到自己過去的不對,而鄭伯對這些話的回應,又讓燭之武知道此時此刻鄭伯對自己的態(tài)度,真可謂一箭雙雕。
歷史對我們來講已經(jīng)變得很久遠,但這種拒絕藝術,對于今人來講,還有值得學習之處。為人處世,又哪能不說“不”呢?關鍵是如何說,怎么說?;蛟S在古人那里,我們能得到啟示!
練習
閱讀《唐雎為安陵君劫秦王》,回答問題。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鼻赝踉唬骸疤熳又?,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稹G赝跎珦?,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p>
——《戰(zhàn)國策·魏策四》
下面對文中的拒絕言辭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使者轉(zhuǎn)達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純屬欺詐。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態(tài)度和言辭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辭,這是面對虎狼之敵的斗爭藝術。
B. “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安陵君陳理為據(jù),無容置喙?!案ジ乙住?,于委婉中透出堅決的態(tài)度。安陵君婉辭堅拒,有理,有利,有節(jié),不失明君風度。
C.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這一句答得委婉。一個“守”字,含義豐富;既說明愿忠于先王的遺業(y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寧“守”不“易”;又表明安陵國并無擴張之意,倒有御敵之心。這不僅婉言拒絕了秦王的易地要求,還暗暗告誡秦王不要輕舉妄動。
D. “與臣而將四矣”。這是唐雎暗示他將效法三人,刺殺秦王。這樣就把血淋淋的史實,變成對秦王的直接威脅,迫使秦王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危急處境。
答案
D (“與臣而將四矣”不是拒絕,而是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