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圣宇
作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南京擁有一系列令人驕傲的歷史文化地標。幾乎每一個歷史文化地標背后,都埋藏有一段膾炙人口的人文典故和后世層出不窮的文學敘述。本文著重考察南京歷史文化地標——“金陵四十八景”的由來。
其來源可追溯至中唐詩人劉禹錫,劉有一組吟詠南京名勝的《金陵五題》,包括石頭城、烏衣巷、臺城、生公講堂、江令宅。在詩人看來,這五處無疑是當時南京的歷史文化地標。這組詩中品題的五處,多為后人持續(xù)關注。如以烏衣巷為例。唐韓翃《送客之江寧》:“朱雀橋邊看淮水,烏衣巷里問王家。”唐孫元晏《烏衣巷》:“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边@些都體現(xiàn)了后人對劉禹錫選擇的南京歷史文化地標的某種程度的認同,因此《金陵五題》也可以說是劉禹錫所品題的“金陵五景”。
孫元晏另有《六朝詠史詩》75首,南唐朱存有《金陵覽古詩》200首,南宋曾極有組詩《金陵百詠》,但由于時過境遷,前人所詠勝跡,到明清時已多無蹤跡可尋。
明隆慶年間,福建惠安人黃克晦(1524~1590年)游金陵后作《金陵八景圖》。據(jù)明人張丑《清河書畫舫》及清代《石渠寶笈續(xù)編》等記載,明蘇州畫家文徵明(1470~1559年),游金陵后作有《金陵十景冊》,“精細古雅,盛年筆也”。后其從侄文伯仁(1502~1575年)嘉靖三十四年為避倭寇侵擾,寓居金陵,繪有《金陵十八景冊》。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蘇州人郭存仁寓居南京,作《金陵八景圖》,繪有金陵四時風景,今藏南京博物院。
嘉靖、萬歷年間,南京當?shù)匚娜酥校才d起了一股品題勝景之風。嘉靖時上元人盛時泰(1529~1578年)以“祈澤寺龍泉”等十景為題吟詠,約友人周暉唱和,可見當時品題勝景之風已蔚然盛行。接著,萬歷時江寧人余孟麟(1537~1620年)又選中南京名勝二十處,賦詩題詠而成“二十景”,并約同鄉(xiāng)焦竑(1540~1620年)、朱之蕃(?~1624年)、顧起元(1565~1628年)等人唱和,刊為《雅游篇》一書。(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六“雅游篇”條)余孟麟、焦竑、朱之蕃、顧起元均為萬歷年間鼎甲,這些當時南京的文化名流,品題桑梓名勝,“一時以為盛事”。
朱之蕃為南直隸錦衣衛(wèi)籍,熟稔南京歷史文化,明天啟四年(1624年)重刊陳沂(1469~1538年)《金陵古今圖考》,并附刻《金陵圖詠》《雅游篇》,正是在其手中將金陵勝景擴充為“四十景”,“相沿以八景、十六景著稱題詠者,至有去取觀覽者每嘆遺珠。蕃生長于斯……乃搜討記載,共得四十景,屬陸生壽柏策蹇浮艦,躬歷其境,圖寫逼真,撮舉其概,名為小引,系以俚句,梓而傳焉”(《(金陵圖詠>序》),也就是周亮工(1612~1672年)所謂“元介先生(即朱之蕃)廣為四十景,景各為圖,圖各為記,記各為詩”(周亮工:《(金陵覽古詩>序》,《賴古堂集》卷十五)。圖文配合,不僅強化了勝景的視覺效果,也突出了這些地標的歷史文化意義。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名目有:
鐘阜晴云、石城霽雪、天印樵歌、秦淮漁唱、白鷺春潮、烏衣晚照、鳳臺秋月、龍江夜雨、弘濟江流、平堤湖水、雞籠云樹、牛首煙巒、桃渡臨流、杏村問酒、謝墩清興、獅嶺雄觀、棲霞勝概、雨花閑眺、憑虛聽雨、天壇勒騎、長干春游、燕磯曉望、幕府仙臺、達磨(摩)靈洞、靈谷深松、清涼環(huán)翠、口巖靈石、東山棋墅、嘉善石壁、祈澤龍池、青溪游舫、虎洞幽尋、星崗飲興、莫愁曠覽。(下殘缺六種,據(jù)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院藏《金陵古今圖考》天啟四年刻本)
朱氏“金陵四十景”品題影響深遠,清初遂沿襲這一名稱。如清康熙時宮夢仁《讀書紀數(shù)略》卷十二亦有“金陵四十景”記載,與此略有差異。清代繪畫“金陵八家”之一的高岑(1621~1691年),江寧上元人,對家鄉(xiāng)山水勝跡,亦有深厚情感,作品常署“石城高岑”。遍游金陵勝跡后,他遵照當時江南江安督糧道、著名文人、學者周亮工之囑,精心繪制《金陵四十景圖》。周為其題跋,并命刊于康熙《江寧府志》(康熙六年修成)。這說明最晚至康熙初年,“金陵四十景”這一個品目已經(jīng)從明代穩(wěn)定承繼下來了。據(jù)學者考證,清代著名文學家吳敬梓有《金陵景物圖詩》,今存二十三首,很可能就是受到高岑畫作的影響,“可見吳敬梓所見的圖,的確是和府縣志一類書籍有關系的,或者就是府縣志中的插圖,或者是根據(jù)府縣志中的插圖重繪的”(范寧:《關于吳敬梓的(金陵景物圖詩>》,收入《(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
如果說前述金陵“八景”“十景”“十六景”“二十景”“四十景”等體現(xiàn)了明人對南京歷史文化地標的確定和品評,那么,“金陵四十八景”則體現(xiàn)了清人對這種品評體系的繼承和演進。
南京文化研究權威蔣贊初先生《南京史話》云:“大約在乾隆年間,‘金陵四十景又發(fā)展為‘金陵四十八景?!睋?jù)清光緒時人徐虎所繪《金陵四十八景》圖冊(南京市地名委員會編印,《江蘇省南京市地名錄》附錄),其名稱如下:莫愁煙雨、祈澤池深、雨花說法、天界招提、憑虛遠眺、永濟江流、燕磯夕照、獅嶺雄觀、石城霽雪、鐘阜晴云、龍江夜雨、牛首煙嵐、珍珠浪涌、北湖煙柳、東山秋月、虎洞明曦、冶城西峙、赤石片磯、清涼問佛、嘉善聞經(jīng)、杏村沽酒、桃渡臨流、青溪九曲、鳳凰三山、達摩古洞、甘露佳亭、長干故里、鷺洲二水、化龍麗地、來燕名堂、樓懷孫楚、臺想昭明、長橋選妓、三宿名崖、祖堂振錫、幕府登高、報恩寺塔、神樂仙都、雞籠云樹、靈谷深松、秦淮漁唱、天印樵歌、商飆別館、謝公古墩、獻花清興、木末風高、棲霞勝境、星崗落石。
民初南京學者張通之(1 875~1948年)《金陵四十八景題詠》名目與此略有差異。(南京市文獻委員會、南京市通志館編,《南京文獻》第23號)
清代“金陵四十八景”顯然是以明代“四十景”為基礎添補而成的,只是略有字詞的差異,新增加的有珍珠浪涌、化龍麗地、商飆別館、木末風高、甘露佳亭、樓懷孫楚、臺想昭明、來燕名堂這八個名勝,大多與六朝歷史文化相關。南京博物院保存了一套乾隆年間的金陵四十八景彩色圖卷,為絹本青綠山水畫冊,每幅高八寸,寬一尺對開,是后人了解“四十八景”難得的資料。
從“五景”“十景”直到“四十八景”,通過歷代不斷對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地標進行編排、美化,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被編織、建構成一套富有文化魅力的符號系統(tǒng),留給后人無數(shù)追尋和遐想的空間。這些歷史文化地標不僅是城市文化傳統(tǒng)的載體和依托,也是后人進行城市建設、開發(fā)城市旅游文化資源時,可資借鑒的巨大文化遺產(chǎn)。比如南京有關部門在建設和開發(fā)中,就非常重視“四十八景”文化遺產(chǎn)的復建?!赌谎喽谌姘l(fā)掘歷史文化資源——將復建“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四景》(《南京日報》,2009年3月18日),提及幕燕濱江風景區(qū)將復建“永濟江流、達摩古洞、化龍麗地、幕府登高”。《鳳凰臺、孫楚酒樓等著名景點將復建》(《金陵晚報》,2010年12月27日),提及夫子廟風景區(qū)擴建工程,復建的景點就包括“杏村沽酒、桃渡臨流、鳳凰三山、樓懷孫楚”等。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指導項目《江蘇旅游詩文研究》(09SJD750016)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