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失去一個夢,半夜里我披衣起來四處找尋,四處找尋。
天昏昏,道路泥濘,我不知道應(yīng)該走向什么地方。
前面是茫茫一片白霧,無邊無際,我看不見路,也找不到腳跡。
后面也是茫茫一片白霧,雪似的埋葬了一切,我見不到一個人影。
沒有路。那么,夢會逃到什么地方去?
我仍然往前面走。我小心下著腳步,我擔(dān)心會失腳跌進(jìn)溝里。
我走到一家小店門前。柜臺上一盞油燈,后面坐著一個白發(fā)老人。我向他打個招呼,問他是否見到我遺失的東西。
“你找尋什么,年輕人?”
“我找尋一個夢?!?/p>
“夢?我這里多得很,”老人咧嘴笑起來,“我這里有的是夢,卻不知道你要的是哪一種?”
“我失去的是一個能飛的夢?!?/p>
“我不知夢能飛不能飛,不過你看它們五顏六色,光彩奪目。你可以從里面挑選任何一個,并不要付多大的代價。”他給我打開了櫥窗。
無數(shù)的夢商品似的擺在那里。的確是各種各類的夢:有的樣子威嚴(yán),有的顏色艷麗,有的笑得叫人心醉,有的形狀凄慘使人同情。這里面卻沒有一個能飛的夢。
我失望地?fù)u頭,我找不到我失去的東西。
“隨便挑一個拿去吧,難道里面就沒有一個你中意的?”老人殷勤地問。
“沒有。我只找尋我失去的那一個。別的我全不要!”
“但是茫茫天地間,你往哪里去找尋你那個夢?年輕人,我應(yīng)該給你一個忠告,失去的夢是找不回來的。”
“我一定要找!從我身邊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找回來!”
“傻瓜,為什么這樣固執(zhí)?”老人哂笑道,“多少人追尋過失去的夢,你可曾見到什么人把夢追了回來?聽我的話,轉(zhuǎn)回去好好地睡覺?!?/p>
我卻繼續(xù)往前走。
霧漸漸變得稀薄,我看見江水橫在我的面前。
我躊躇起來:沒有舟楫,我怎么能達(dá)到彼岸?
忽然一只小木船靠近岸邊,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撐著篙竿高呼“過渡”。
我立刻跳到了船中,連聲催促船夫火速前進(jìn)。
“老先生,為什么這樣著急?半夜里還有什么要緊事情?”
這個少年怎么稱我作“老先生”?剛才在小店里,我還被喚做“年輕人”,難道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我會增加了許多年紀(jì)?
我沒有工夫同他爭論,我只問他:“喂,你有沒有見到我那個失去的夢?那個能飛的夢?”
少年不在意地回答:“我在這里見到的夢太多了,不知道哪一個是你的?若說能飛,它們都是從這江上飛過去的,沒有一個夢會半路落在江里?!?/p>
“我那個夢特別亮,比什么都亮?!?/p>
“除了星星,我沒有見到更亮的東西。那么你的夢并沒有飛過這里,因?yàn)槲乙姷降娜菬o光的影子?!?/p>
“你能不能告訴我它飛往什么地方?”
“我不能。不過我知道它一定不在對岸,我勸你不要過去?!?/p>
“我一定要過去。請你把我快送過去,我愿出任何的代價。”
少年把我送到了對岸。
沒有霧,天落著小雨。我走的全是滑腳的泥路。我好幾次跌倒在途中,又默默地爬起來,揉著傷,然后更小心地前進(jìn)。
一座高山立在我面前。沒有土,沒有樹,這是一座不可攀登的石山。
“難道我應(yīng)該空手轉(zhuǎn)身回去?”我遲疑起來。
“不能,不能!”我聽見了自己的心聲。
“年輕人不能走回頭路?!蔽业男倪@樣說。
我鼓起勇氣攀登巖石,一個繼續(xù)一個,直到我兩手出血,兩腳腫痛,兩腿發(fā)軟,我還在往上爬行。
我?guī)状问У粲職?,又恢?fù)決心;幾次停止,又繼續(xù)上升;幾次幾乎跌落,又連忙抓緊巖石的邊沿。最后我像一個病人,一個乞丐,拖著疲倦的身子和破爛的衣服立在山頂。我仍然看不到我那個失去的夢。
上面是一望無垠的青天,下面是一片云海、霧海。在這么大的空間里,只有一只蒼鷹在我的頭頂上盤旋。
我的眼光跟著鷹翼在空中打轉(zhuǎn)。我羨慕它能夠那么自由自在地在無邊的天海里上下飛翔。它一會兒飛得高高的,變成了一個黑點(diǎn),一會兒又突然凌空下降,飛得那么低,兩只翅膀正掠過我的頭。我看見它那只鋒利的尖嘴張開,發(fā)出一聲嘲笑似的長嘯。
它一定在笑我立在山頂束手無策,也許就是它攫去了我的夢。所以它第二次掠過我的頭上,我憤然伸出手去捉它的腳爪。我捉住了鷹,但是一個筋斗把我從山頂?shù)氯チ恕?/p>
我睜開眼,我還是在自己的家里。原來我又失去了一個夢。
(選自《巴金全集》)
賞讀借鑒
一個破碎的夢
巴金先生創(chuàng)作于1941年的《尋夢》,以一個青年尋找自己“丟失”的夢作線索,描寫了尋夢過程中的苦苦探索、追求的艱辛,種種坎坷與挫折。全文無一句邏輯推理,而是以形象思維演繹出一個生動的故事,這便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
文章絢麗奇幻,環(huán)境氛圍的渲染,讓讀者如臨其境。作品層層遞進(jìn),把讀者帶進(jìn)一個陰雨綿綿、霧氣彌漫的艱險氛圍,令人驚悚。與此同時,作品描寫主人公“揉著傷”“兩手出血”“兩腳腫痛”,這無疑表現(xiàn)出尋夢的艱苦情景。寫景狀物同時又兼之心理刻畫:“我躊躇起來”“我?guī)状问У粲職?,又恢?fù)決心”,生動而準(zhǔn)確地描寫出“我”在尋夢中鍥而不舍的毅力。所有這些都多方面地表現(xiàn)出:一個人欲實(shí)現(xiàn)其抱負(fù),需要堅強(qiáng)的意志和知難而上的決心。也許這篇作品正是作者本人當(dāng)時的處境與心態(tài),我們從他當(dāng)年創(chuàng)作的幾部小說也可想象出。上個世紀(jì)40年代前后,正是巴金先生由彷徨走向堅實(shí)、成熟的現(xiàn)實(shí)作家的歷程。最終這個會飛的夢也未能如愿以償,“尋夢”的幻滅,是對主人公的鞭策,也是這篇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