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
摘要:校報作為紙質媒體中特殊的一級,有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在媒體變革越來越快,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高校校報該怎樣做才能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這已經成為高校校報工作人員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了。本文重點從校報新聞報道策劃與組織這一角度探討高校校報的發(fā)展突破之路。
關鍵詞:校報;新聞真實;策劃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5-0125-02
一、引 言
高校校報作為高校黨委的喉舌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在倡導正確的輿論導向,維護學校穩(wěn)定和積極推動學校的改革與發(fā)展,傳播校園先進文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高校校報要發(fā)揮出真正作用就必須使讀者愛看、愛讀。如果可讀性不強,吸引不了讀者,就無法發(fā)揮自己的影響。而要辦出一份讓讀者喜聞樂見的報紙,就必須針對高校這一特殊的環(huán)境特點進行策劃與組織。
那么什么是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呢?蔡雯教授在《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中指出:“策劃與組織新聞傳播是媒介新聞編輯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所從事的決策與設計性工作,以及對新聞傳播活動的組織和管理工作。這項工作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媒介定位與新聞編輯方針的確定;二是媒介新聞單元的設計與采編機構的設置與管理;三是新聞報道的設計與組織[1]”。
二、對新聞報道的策劃行為,并非否定新聞的真實性
高校校報的出版周期長,這給校報工作人員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對新聞事件的采寫報道進行策劃,高校發(fā)生的新聞時間大多是有計劃、有目的、可預見的新聞事件。新聞工作是一個日新、日新、又日新的工作。但新聞工作創(chuàng)新又十分難,新聞報道很容易落入俗套,作為校報工作人員,專業(yè)能力有限,要創(chuàng)新十分困難,這也給校報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策劃能力要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策劃人員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取信原則。新聞報道的選題策劃要以客觀存在為基本原則,方案設計也要以能夠全面、真實地反映客觀存在為基本原則。
2.實效性原則。新聞策劃追求實效性,它要求編輯把策劃作為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3.靈活原則。策劃報到時盡可能對各種未知的情況進行分析,使策劃本身具有靈活性、變通性;而在策劃實施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各種情況變化,隨時對新聞做出修整。
4.新鮮性原則。“新”是新聞的核心價值之一,它所強調的是新信息,新觀念。新聞如果不“新”,便失去了新聞的價值,因此以新聞報道選題策劃到報道方案設計都要追求標新立異的原則。
5.可行原則。“新聞報道策劃的成果最終要在新聞報道實踐中得到檢驗,因此報道設計方案必須具有可操作性,能夠準確無誤地指導新聞采編活動,而不流于紙上談兵。在報道策劃過程中,要注意對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條件分析論證,使每一步的設計都切合實際,能夠揚長避短,具有可行性[2]”。
根據校報的出版周期、版面數量、采編力量和其他實際情況,制定出版計劃時一般需要獲取以下信息:
1.時政信息。及時、全面、準確地了解時政信息。它主要包括黨的政策走向、理論動態(tài)、輿論環(huán)境、一定時期黨和國家宣傳工作的重點和高教系統(tǒng)宣傳部門的主要宣傳任務等。這類信息對制定出版計劃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2.校內信息。充分把握校內信息,是確保制定的計劃具有針對性和導向性的關鍵要素。校內信息主要包括學校年度黨政工作要點、常規(guī)性活動安排、部門年度工作計劃等。
3.行業(yè)信息。包括高教系統(tǒng)年度重點工作安排、學校特點專業(yè)涉及的各相關領域動態(tài)以及兄弟院校校報在專題報道、欄目設置等方面的特點和優(yōu)勢。
4.受眾信息。只有堅持以受眾為本,重視受眾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有的方矢,使制定的出版計劃更具操作性。
在高校新聞事件報道過程中,策劃者要把握住兩個中心:首先是以讀者為中心的新聞內容采寫報道策劃;其次是以校報工作人員為中心的工作步驟和人員安排策劃。這二者相輔相成,互為鋪墊。沒有內容上的特點,再怎么策劃也不能吸引受眾,同樣,即使內容再好再新,工作步驟和人員安排不當,也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以商丘師范學院的《商丘師院報》為例,在2011年末,廣大畢業(yè)生面臨求職,編輯部決定做一期關于就業(yè)的報道,但該選什么做為突破點呢?經過編輯部人員的商議策劃,最后編輯部組織學生記者采訪了學校的就業(yè)指導辦公室、畢業(yè)生、招聘人員,制作出了《突破之路就在腳下——對我校本科生就業(yè)的思考》的整版的專題報道,取得了很好的宣傳和指導效果。
三、新聞報道策劃既具有主觀性也具有客觀性,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結合[3]
1.新聞選題來自于編輯們對客觀存在的事實的認識,只有當那些具有重大意義及特殊價值的客觀存在的現象為報道者所發(fā)現和認識,新聞選題才得以確立;新聞策劃中對于新聞內容的選擇和新聞重點的確定,必須以事實為對象,也就是說,報道內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而不應是由報道者編造出來的;新聞策劃中在對表現形式和報道方法的選上,則堅持要以真實、全面、公開公正地表現客觀事實為原則,否則便違背了新聞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在新聞策劃的過程中,校報工作人員尤其要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要防止新聞策劃流向新聞“炒作”。新聞報道在策劃的過程中稍有不慎便會變異為“炒作”,而這種“炒作”,實際上是對“新聞”本身的把握出現了偏離,選取了與“新聞”內容不相稱的形式縮小或夸大事實的某些細節(jié)。例如報道策劃中所選取的報道角度、報道結構、報道范圍、報道手段等均與新聞報道本身所具有的新聞價值不相稱,夸大事實的某些因素或掩蓋事實的某些因素,企圖獲得較強的社會反響,如此,“新聞”便淪為了嘩眾取寵的“新聞炒作”。
第二,要把握報道實際和報道分寸。高校校報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宣傳引導功能,對高校內所發(fā)生的新聞事件,要考慮所帶來的影響不能為了追求轟動效應而任意夸大。
第三,要注意報道結構和報道形式的選擇問題。報道策劃中結構設計不當,主要是對報道的時間、空間、角度、信息量、符號等要素的安排不當。而對報道的形式如何考慮不周、設計不當還會影響傳播效果。《商丘師院報》曾經幾次要做關于大學生讀書的專題,但都苦于找不到新聞突破口,不能進行深入挖掘而作罷,2011年編輯部重新組織人員,制訂了調查表,采訪了新老校區(qū)圖書館,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寫出了《今天,你讀書了嗎?》這一頗受好評的專題報道,這里報道結構和形式選擇起了重大作用。
四、校報新聞策劃人才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新聞策劃的重點是新聞策劃型人才的培養(yǎng),校報由于缺乏專業(yè)的新聞工作人員,對校內新聞事件的把握就會顯出不足,而策劃型人才應該是各方面的綜合型人才,在專業(yè)能力不足的前提下,策劃是很難進行的。高水平的校報新聞策劃人才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一)廣泛獲取和科學處理各方面相關信息的能力
這些信息主要包括構成新聞的信息、來自受眾的信息以及媒介內部的信息。策劃型新聞人想要具備科學地處理信息的能力,首先必須善于分辨各種信息的真假和價值,以此發(fā)現對策劃具有可借鑒的內容。其次要善于利用周圍所有的信息為策劃本身服務。對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遇見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二)對報道領域中的各方面問題的專業(yè)眼光和研究能力
策劃者對報道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儲備,以及研究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保證報道的深度和權威性。
(三)科學決策的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
在策劃的過程中負責人有科學掌控的責任,負責人有義務要不斷對策劃過程提供資訊內容。由于高校校報的特殊地位和特殊環(huán)境,極少存在功利性,讀者群相對集中,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又非常強,這些給新聞事件的策劃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舞臺。但在實施過程中還要做到“四結合”:
1.大政方針相結合,策劃的任何形式的活動必須首先符合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符合國家法律法規(guī),并且具有積極地意義。在有些情況下還要對新出臺的方針政策等加以配合宣傳與介紹。
2.學校工作相結合,這既是校報工作的應有之義,也是贏得各方面支持、增強策劃效果的需要。
3.學生活動相結合,為引起學生的關注,就要多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看問題、想問題,多以學生活動為契機進行策劃,把學生的興奮點和策劃點有機地糅合在一起。
4.新聞報道相結合,事件的策劃要與采訪報道的策劃相結合才能行之有效。因為策劃最終還是要反映到報紙的報道上來,才算名正言順,才完整[4]”。
校報編輯部要成為新聞傳播類專業(yè)的實踐平臺,更要成為培養(yǎng)學生的平臺,促進學生各方面綜合能力的發(fā)展。這樣校報編輯部就獲得了發(fā)展的動力支持,就會形成一種策劃行為的延續(xù),從而最大程度的開發(fā)學校的新聞資源,打造校內強勢媒體。
參考文獻:
[1] 蔡雯.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資源開發(f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 蔡雯.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資源開發(f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鐵錚.網絡時代的高校校報[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4] 孫桂榮.高教新聞必讀性分析——兼談高校校報的新聞采編取向[J].長春大學學報,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