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胡純
不似北京胡同的青磚灰瓦,槐花遍地;也不似上海弄堂的玲瓏雕花,一派婉約,在武漢喧鬧的城市中心,隱匿著這樣一些靜謐的里巷,古樸、幽靜,經(jīng)歷過盛世與繁華,也見證了落寞與衰落。3月的早春,老街上走走停停,總會在一個不經(jīng)意的轉(zhuǎn)角遇到驚喜。
鉆進勝利街旁的同興里,25座石庫門建筑整齊的排列在兩側(cè),紅瓦的屋頂,假麻石的外墻,門楣下曬太陽的老人,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安寧,歲月早已將三十年代的鶯歌燕語沖散在時間的嘆息里;靠近車站路的三德里,曾經(jīng)紙醉金迷,經(jīng)過幾十年生活沉淀,已成為最具漢味的市井社區(qū),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只有向警予的故居留在這里,成為那個時代的印記;大氣恢弘的大陸坊,出自建筑大師莊俊先生之手,盡管華彩不再,但是鮮艷的大紅色磚墻仍訴說著當年的輝煌。
在武漢,有太多這樣大隱于市的老街老巷,每一條里分都有著自己的生活習性,有著不同的氣味,值得細細尋覓。
最完整的里分——同興里
繁華深處,守望街坊情
【小檔案】
建成時間:1932年
簡介:位于江岸區(qū)勝利街東側(cè),黃興路與車站路之間。主巷道偏東西走向,東口通鄱陽街,西口出勝利街。全場230米,寬4米,水泥路面。門牌:1——31號,原是大買辦劉子敬私人花園,1928年前后,由徐、胡、劉等十六家,在此建樓房25棟,形成居民區(qū)。里內(nèi)均二層磚木樓房,排列整齊,居民稠密,巷道縱橫狹窄,不通汽車。
建筑風格:中式石庫門、外墻粉假麻石、紅瓦屋頂。
早在1993年,同興里就被定為武漢市二級優(yōu)秀歷史建筑保護項目。今年,它又被提名為“江城最美街景”,深藏不露、大隱于市,很容易就在黎黃陂路喧鬧中,忽略這條寧靜的里巷。
轉(zhuǎn)個彎,踏進這條不足500米的巷子,外街的嘈雜一下被甩開。經(jīng)過近百年歲月洗禮,同興里保存極其完整,斑駁的紅木門,別致的門牌,高高的天井……無不凸顯出武漢人市井生活的味道。
前身私人花園群
在同興里入口的第一座洋房上,黑底金字的大理石牌子介紹這里巷的來歷。同興里的前身,原本是清朝大買辦李子敬的私人花園,1928年左右,生意大戶徐、胡、劉等十六家在此建樓,便形成了這里的居民區(qū)——同興里,意為“美好愿望”,由義品洋行設計,武昌協(xié)成土木建筑廠、永茂隆營造廠承建。建設共歷時4年,1932年形成現(xiàn)有的規(guī)模。
解放之前,這里的主人無不是商界精英,白俄茶商的府邸、法國領事館……5米多高的門楣,精致大氣的雕花樓頂,充滿異國風情的景觀陽臺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謙卑的傭人攙扶著穿著金絲旗袍的太太從雕花樓梯上緩緩而下,馬夫早已經(jīng)趕好馬車在大門外等待,這又是一個觥籌交錯的夜晚。
緊鄰著泰興里,也是昔日法租界的所在,整整齊齊的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住宅,“一棟樓就住一戶人家?!闭f起這里曾經(jīng)的輝煌史,在這里住了快50年的秦女士嘖嘖稱羨,上世紀60年代搬進來時,內(nèi)部的裝修在當時堪稱奢華,“鋪著木地板,純紅木家具,洗手間還有精致的圓弧形鏡子,純白浴缸,在當時可都是稀奇的東西?!?/p>
精致洋樓 漢味市井
不足500米的巷子,25棟洋樓,有著相同的外貌,內(nèi)部設計卻截然不同。唯一結(jié)構(gòu)相似的兩棟,同興里7號和9號,聽說是一對做棉紗生意的兄弟。
不過如今的同興里,早已經(jīng)和這些繁華無關。隨意走進一棟樓房,年久失修,樓梯幽暗,墻面已經(jīng)斑駁,橫空胡亂牽扯的電線上,掛滿了晾曬的衣服,在空中晃晃悠悠,搖搖欲墜
的讓人憂心。天井里擺放著住戶的雜物,住戶已經(jīng)無暇顧及,再也沒有了車夫的吆喝和噠噠的馬蹄聲,偶爾騎自行車的市民從里巷穿過,叮叮的車鈴在里巷間久久回蕩。
在過道的“萬國旗”下,老人們瞇著眼曬太陽,有一搭沒一搭的對話。在這里,能聽到的全是純正武漢話,只要你講普通話,巷子里的人可能還會多看你兩眼。隨便找其中一兩個老街坊閑聊,他都能講出一大摞的老底子的事來。
17號門牌下坐著一對老夫妻,已經(jīng)年過八旬,每天習慣在里巷曬曬太陽,和鄰里拉拉家常。婆婆姓陳,60年代就已經(jīng)在這里,一住就是大半輩子。她回憶,解放后,原先住在這里的房屋主人,有的去了寶島臺灣,有的去了太平洋彼岸美國,政府回收了這里的房子,私房便成了公房。
雖然已是耄耋之年,陳婆婆對這條古巷的故事卻是記憶猶新。最初,這里是機關的辦公地或者職工宿舍,仍然是一家一戶。沒過多久,這里的每一棟樓里都被分成了豆腐塊的小房間,兩層的小洋樓頂上也搭出了第三層,賞景的小陽臺變成了公共廚房。
里分的街坊情
“一棟樓,最多可以住20多戶人家。”陳婆婆說,一棟樓只有一個廁所和廚房,所以里面的這些設施都是公用。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廚房,被隔成很多個小區(qū)域,每家一個小灶,每到下午做飯時間,廚房里就格外熱鬧。不僅如此,街坊之間還養(yǎng)成了相互關照的習慣,“誰家的被子忘了收,誰家燒水忘記了,大家都會幫忙提個醒。”諸如公用廁所的衛(wèi)生,還有輪流值日的規(guī)矩,靠的就是鄰里之間的那份默契。
陳婆婆回憶,60年代,那時候吃水困難,每天巷里的居民還會輪流排隊取水。有時候碰上插隊的情況,平日里相處得還不錯的鄰居也會因此臉紅脖子粗。90年代,電扇還沒有普及,夏天的傍晚,同興里還會擺起長長的竹床陣乘涼,老人閑坐、小孩子在一旁玩耍,躲貓貓,仿佛是一個大家庭,其樂融融。
一晃之間,陳婆婆已經(jīng)在這里生活了50多年,看著同在一棟樓住的秦女士出生、結(jié)婚、生子,“原先是一個小黃毛丫頭,現(xiàn)在都當年輕外婆了,從這棟房子里,走出了好幾代人了?!标惼牌鸥锌?,現(xiàn)在老人的孩子們買了新房子,接老兩口過去住,可是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這里巷的一切,不愿離開。陳婆婆說,最難舍的是這里的街坊情,這里每一塊斑駁的石磚上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有值得回味的故事。
最原始的里分——三德里
煙花之地,變身市井
【小檔案】
建成時間:1917年
簡介:位于江岸區(qū)中山大道中段北側(cè),海壽街西側(cè),東通海壽街,南出中山大道,西通友益街,主巷南北走向。長135米,寬6米,水泥路面,不通汽車。門牌1-76號。里內(nèi)均二層磚木結(jié)構(gòu)樓房,式樣相近,巷道縱橫。
建筑風格:磚木瓦料建造,內(nèi)墻多為木柱架嵌五寸磚墻,或板壁及板條墻,屬普通里分住宅。
走進三德里,老巷的獨特氣息便撲面而來,76座磚木結(jié)構(gòu)的兩層樓房構(gòu)成了里分的主體,縱橫交錯的巷道串起了這里的世事百態(tài)。這里不再有法租界時期的影子,夜夜笙歌早就過去,燈紅酒綠已成往昔。
據(jù)說,它是武漢最早的里分,清末民初之時,由浙江財團三兄弟合資興建,并在這兒開設三德堂商號,因此命名為三德里。三德里東通海壽街,南臨中山大道,西達友益街,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讓它在這城市的中心成為了故事的發(fā)源地。在車水馬龍的中山大道旁,與它一墻之隔的三德里儼然和這里的繁華無關,綠瓦白墻,拱門牌坊。
比上海歷史早
其實,叫“三德里”的里弄,上海還有一個,位于上海寶山路的三德里建于1917 年,這里因誕生《新青年》、商務印書館等而出名,可惜毀于日寇1937 年大轟炸,消失至今已有70 多年了。而武漢的三德里比上海的三德里歷史要早,且至今保持較完整里弄格局。
位于漢口車站街的三德里民居,建于1901 年,是漢口最早的里弄建筑,到現(xiàn)在109 歲了。解放前,三德里居住的都是有錢人家,王太婆15 歲時搬入三德里,目睹了這里70 多年的變遷。她說早時這里住的大多是達官貴人,進出坐的是黃包車,女人們回家后就很少露面,以至當時她在三德里沒認識多少人。上世紀40 年代末,很多人去了國外和臺灣,十年前,還有一位曾經(jīng)在三德里住過的老人帶著家人專門從美國回來看老房子。
曾經(jīng)的高檔住宅區(qū)
毗鄰漢口最繁華的中山大道,曾劃入法國租界,三德里在解放之前,屬于當時的高檔住宅區(qū),盛極一時。穿過歲月的蒙塵,我們仿佛依稀可見,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長袍馬褂的買辦,鶯啼燕囀的女子,是如何穿越在這燈紅酒綠的街道,演繹那么多注定要被歷史長河淹沒的故事。
有資料顯示,解放前,三德里一帶交通便利,影劇院、夜總會等娛樂場所眾多,這里住的一般都是商戶買辦等達官顯貴,以及幫會頭目,比如人稱“四大青山”的楊青山等四個流氓頭子,還有一些聲名鵲起的交際花等。
時光飛轉(zhuǎn),曾經(jīng)有過的繁華和傳奇都已經(jīng)灰飛煙滅了,但仍有些名字經(jīng)得起時光流逝,依舊可以百世流芳。向警予,當時她化名夏易氏,1927年她主動請纓到武漢,在時局非常緊張的時刻擔任了省委機關報《大江報》主筆,租住在三德里27 號樓上,這里是共產(chǎn)黨重要秘密聯(lián)絡處,又是報紙的編輯室。由于叛徒出賣,1928 年3 月22 日清晨,向警予在居住處被捕,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她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同年5月1號,在余記里的一處空坪,向警予高唱國際歌,高呼共產(chǎn)黨萬歲,英勇就義。
如今的三德里,家家遍植盆花,戶戶生綠吐紅,古舊的巷子也因為有了這些鮮活的植物而充滿活力。在這里,街坊相互說著問候,鄰里之間拉著家常,里分的各個角落都回蕩著歡聲笑語。
最貴族的里分——大陸坊
公寓式里分 曾引領“新生活”
【小檔案】
建成時間:1934年
簡介:位于漢口揚子街與南京路之間,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912號,系私人銀行“大陸銀行”所建,是名大陸坊。由中國著名建筑設計師莊俊設計;李麗記營造廠施工;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層數(shù)3層(轉(zhuǎn)角4層);朝揚子街口轉(zhuǎn)角處為原銀行營業(yè)處,另兩面為3層,一層為商店,二、三層有陽臺為住宅。
建筑風格:公寓式里分,民國時高檔住宅區(qū),一片歐式建筑,透出一股舊時貴族氣息。最初,這里的住戶多為銀行高層職員、軍官、生意人、醫(yī)生等。1938年武漢淪陷后,曾經(jīng)住過日本憲兵隊。上世紀80年代,大陸坊在原先的基礎上又加蓋了一層,住戶也急劇增加,部分墻面開始破損,木質(zhì)樓梯的油漆逐漸剝落。
去年,首屆武漢設計雙年展上,大陸坊又作為唯一一幢民居建筑,被列入武漢地標建筑候選名單上。它在建筑上的造詣,業(yè)內(nèi)人士都稱贊不已。但在坊間,它卻常常被淹沒在數(shù)以千計的老巷中,棲身于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高樓林立,容易被埋沒。但卻也給了它天然的優(yōu)勢,街外的喧鬧仿佛與它隔絕,這里的幽靜出乎我們的意料。
大師作品 名噪一時
中山大道轉(zhuǎn)入南京路口,會看到已經(jīng)斑駁腐舊的“大陸坊”三個紅字。走進巷子里,一排紅磚清水墻建筑奪人眼球,房屋排列凹凸有致,整齊有序。深拱形的門棟,又高又窄的窗框和厚實的木質(zhì)百葉窗都透露著一股厚重感。墻下的角落,紅色的門樓,已經(jīng)斑駁破損,仿佛印刻著歲月的痕跡。
小巷不足百米,設計得非常巧妙,足夠一輛小車通過,居民的采光通風可以得到保障。走到巷子口,設計師特意設計了一個很急的轉(zhuǎn)角,不但阻隔了外面路人的視線還能隔音,也避免外面人車借道通行。在沒有門衛(wèi)、鐵門把守的情況下,將整個大陸坊自然地與外界隔離開來。
深感有趣,查閱資料才知,設計師是中國建筑大師莊俊先生,大陸坊與大陸銀行,以及200米外之處的金城里與金城銀行,都是他設計的。莊俊,出身清華,留學美國,憑借著上海金城銀行大樓以及在漢口的這幾幢建筑而聲譽大增,名噪一時。其中,在武漢的這幾幢建筑也成為他極為代表性的作品。
大陸坊初建成時,用途是作為大陸銀行以及其員工住宅區(qū)。據(jù)“金城里與大陸坊”專業(yè)研究報告稱:大陸坊沿街部分原為三層,“底層石材貼面,二層以上墻面為紅磚清水墻,窗間壁柱粉白色,紅白相間。”而背街部分原為兩層,以樓梯間作為立面設計重點。弧面造型,八邊形窗戶,外凸的梯形立面,中間凹成入口處。相同的立面單元隨主巷的傾斜而呈鋸齒狀布置,極具序列感。上個世紀80年代之后,由于住房緊張,才各在原基礎上加蓋一層。
僅存的公寓式里分
那時,大陸坊和金城里作為銀行職員的高級住宅,其布置完全采用了西式住宅樣式,強調(diào)空間的功能性,餐廳開始獨立于客廳設置,并出現(xiàn)了新型的生活空間,如臥室內(nèi)的衛(wèi)生間、浴室等??蛷d和餐廳等戶內(nèi)公共空間,避免了臥室間相互穿套的情況,也使廳與臥室之間明確得分離開。在當時的武漢,西式的生活方式作為“新生活”的重要參考標準,逐漸受到城市中產(chǎn)階級的追捧,并成為社會身份的象征。
對于大陸坊的建筑風格,有業(yè)內(nèi)人士點評為,“典型的古典復興式建筑,三段式立面處理手法,臨街部分處理大氣,背街則以主巷型交通方式結(jié)構(gòu),形成獨有的空間?!睋?jù)說,用如此簡單的布局方式讓公寓與商鋪分開,使得主巷與道路相連,內(nèi)部又獨享一份安寧,這類公寓式里分的結(jié)構(gòu)形式,在武漢后期的里分中也得以沿用,比如江漢村、洞庭村等。
但遺憾的是,由于戰(zhàn)爭的爆發(fā),公寓式里分并未在漢口得以發(fā)展,使得金城里和大陸坊成為漢口僅存的兩處案例。如今的金城里因其獨特的城市區(qū)位條件和建筑群體關系而被改造為武漢美術館,這也是國內(nèi)第一處將近代居住類建筑改造為市級美術館的案例。而大陸坊,則成為目前唯一僅存的公寓式里分。
時尚新潮 有史可稽
近在咫尺的佳麗廣場、江漢路步行街,走出大陸坊,這塊區(qū)域可以稱得上是漢口最中心繁華的地方。而早在上世紀30年代,這里就是引領時尚、潮流的發(fā)源地。
現(xiàn)在揚子街路口轉(zhuǎn)角處,頂部帶有鐘表的婚紗樓就是大陸銀行原營業(yè)處。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陸銀行在漢口設立以來,這里作為銀行及其住宅區(qū),住的大多為銀行高層、軍官、生意人以及醫(yī)生,屬于當時的高檔住宅區(qū)。作為“新生活”的引領者,這里過的是讓老百姓艷羨的“西方生活”,住著公寓式的建筑,對街望去就是金城銀行,站在窗邊就可以看到街景,還有街心公園,那時候的前沿習氣,多少為現(xiàn)在的繁華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