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語
自2010年下半年問世至今,一種新的生意模式——“駕吧”在國內部分地區(qū)“迅速風靡”,部分商家還通過加盟連鎖形式進一步推廣,大有向全國蔓延的趨勢。然而本刊記者通過跟相關人士深入探討以及多方走訪后發(fā)現,其“火爆”表象的背后,有可能只是一場“虛熱”。
表 象
一、“駕吧”是什么
簡單地說就是模擬駕駛訓練館,即經營者通過提供駕駛訓練專用設備、使學員在模擬環(huán)境中學習和鞏固駕駛操作技術的服務,從中獲取相應報酬的一種生意形式。
二、服務內容及對象
主要服務對象分為三類。第一,正在學車的人,占學員總數的近60%。第二,無駕照人群占學員總數的約20%。第三,已經取得駕照的人群也約占學員總數的20%。
三、資金門檻及分配
“駕吧”目前的主要投資形式是加盟。根據場地大小(但不含此項),總投入約3—5萬元。其中約2萬—4萬元用于購買設備(每套模擬駕駛訓練機市價約750—800元),約5000元用于裝修,2000元左右的飲料、零食等進貨款,以及流動資金約3000—5000元。
四、經營現狀
2010年以來,“駕吧”模式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如廣州、深圳)、西部中心(如重慶、成都)和東北(如沈陽、長春)等地區(qū),其他地區(qū)零星出現。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2011年初的高峰時期,上述三個地區(qū)共約200家左右 “駕吧”,廣州某經營者甚至“連續(xù)開了10余家店”,且“每家都很火爆”——然而在記者實際調查中發(fā)現,事實并非商家所言。
真 相
一、需方不樂觀
記者隨機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不到10%的受調者對“駕吧”“有興趣”,愿意嘗試;而30%的受調者雖然表示會“試一試”,但強調“最好第一次免費體驗”,“效果好才會考慮下次再去”;超過40%的受調者主要是質疑“駕吧”的實際效果及作用,認為“可有可無”;另有10%的受調者明確表示不會接受這種服務。綜合起來,愿意消費的不到一成——當然,根據相關統(tǒng)計數據,每年國內二線以上城市新增駕駛員超萬人的數字來看,這并不是一個小數字,關鍵就在于“駕吧”的實際效果。
二、效果被質疑
這是另一個不容樂觀的調查結果:僅有10%的體驗者認為對自己“有一定幫助”,但“內容比較淺,試了一兩次就覺得還不如去練真車”;而超過90%的“駕吧”體驗者對其并“不感冒”。原因一是真實感不夠,對那些“摸過車”的人來說,“方向盤根本沒有實地感”;二是“不好玩”,收費高。對那些以游戲為目的的消費者來說,“看似跟游藝機差不多,”但“花那么多錢玩內容單調的東西,沒意思”。由此可見,“駕吧”沒能滿足基本需求,更別提激發(fā)需求了。
三、經營趨萎縮
2011年上半年是“駕吧”的一個高峰期,業(yè)內人士估算,國內至少約有數百家,但從下半年起就開始逐漸萎縮。進入2012年以來,以重慶為例,“駕吧”已從原有的約20家減至五六家,且普遍慘淡經營。據一陳姓老板介紹,“‘駕吧的確‘火過,但只火了幾天”,缺少忠實回頭客是“這個生意的最大‘特點”。
四、“伙伴”有看法
“駕吧”理想的合作伙伴是駕校、車管所,但據深圳一位林姓教練員說,像他所在的駕校一樣,對這個項目感興趣的駕校幾乎沒有。原因除了“駕吧”提供的培訓內容“過于簡單和初級”、對學員的實際指導意義不大之外,學車報名目前是“供不應求”,對于“駕吧”代招學員的業(yè)務,駕校方面基本不需要。此外,重慶某網吧劉老板則說,他曾“主動”合作,從某“駕吧”那里拿來幾套模擬駕駛訓練機。原本打算賺了錢雙方收入按比例分成,但“玩了幾天就沒人玩”,只好拆掉送還。
五、重心已變化
相關人士指出,“駕吧”的核心是設備部分,而這些設備的研發(fā)者也就是“駕吧”目前最主要的盟主。在過去,這些盟主“可能是因為發(fā)現了一個新市場,研發(fā)出一個新技術,希望通過推廣‘駕吧來搞一種新的生意模式”,但在市場受挫后,其業(yè)務重心已經從專注于“駕吧”轉為設備銷售,有的甚至放棄了加盟,甚至重新回到研發(fā)業(yè)務上。而這“還算好的”。另有一類仍在推廣“駕吧”的“盟主”,目的很值得懷疑——他們在不受市場好評的情況下,還要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制造“駕吧”的“很火很暴利”假象,表面說“火熱”,其實是“心里發(fā)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