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詠
內容摘要:從先占原則來看,無論是按照18世紀前的最先發(fā)現(xiàn)標準,還是18世紀后的“最先發(fā)現(xiàn)+有效占領”的標準,中國均有充分的法律依據(jù)證明對釣魚島的主權。從“有效控制原則”來看釣魚島爭端,在中國已基于“先占原則”對釣魚島取得“法定權利”的前提下,日本不可能通過適用“有效控制原則”,從而超越法定權利這一“更權威的主張”而取得主權。從法定權利來看,美國與日本之間的協(xié)議無法改變釣魚島主權歸屬。在沒有中國參與和同意的情況下,《舊金山和約》及其后續(xù)協(xié)議為中國創(chuàng)設義務,違反國際法原則,對中國沒有約束力。中國政府有必要采取更加務實的態(tài)度,加強應對策略研究。在雙邊協(xié)商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將爭端提交有關機構進行國際司法訴訟或國際仲裁解決未必不是一個可行性路徑。
關鍵詞:釣魚島先占有效控制國際法
釣魚島群島亦稱釣魚臺,依主島名稱為釣魚島而得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位于中國臺灣島的東北部,是臺灣的附屬島嶼,分布在東經123°20′-124°40′,北緯25°40′-26°00′之間的海域,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南嶼、北嶼、飛嶼等島礁組成,總面積約5.69平方千米?!? 〕1969 年,美國海洋學家埃默里等人所著的《東海和黃海的地質構造和水文特征》 〔2 〕一文發(fā)表,提出在東海中日韓大陸架交界處存在著世界上最有潛力的尚未勘探的海底石油資源。由于上述未經證實的東海蘊藏巨大石油儲量的假設, 從那時起,中日兩國之間圍繞東海大陸架劃界展開了持續(xù)較量,由于釣魚島主權歸屬可能對東海大陸架劃界產生影響,因此,圍繞釣魚島問題的爭端也日趨激烈。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兩極格局的終結和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海洋資源時代的到來,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的斗爭更加尖銳。
一、中日雙方對釣魚島歸屬問題的不同立場
(一)中國政府對釣魚島主權歸屬的基本立場和依據(jù)
中國堅持對釣魚島的主權,主要理由包括:首先,從地理位置講,釣魚島群島位于毗連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的東南沿海大陸架邊緣,附屬于臺灣島;其次,從歷史上講,中國人最早發(fā)現(xiàn)和命名了這些島嶼,在明清兩代的使琉球錄及一些圖志中都載明了這些島嶼屬于中國;再次,從使用角度講,中國漁民長期在該海域捕魚,利用島嶼避風,明清兩代的冊封使都利用這些島嶼作為航標;最后,從國際條約角度講,釣魚島群島屬于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 〔3 〕中割讓給日本的領土。根據(jù)《開羅宣言》 〔4 〕和《波茨坦公告》 〔5 〕的有關條款,戰(zhàn)后日本應予以歸還?!杜f金山和約》 〔6 〕和美日《歸還沖繩協(xié)定》 〔7 〕是在排除中國的情況下簽訂的,且遭到中國政府持續(xù)反對,不應對釣魚島主權歸屬產生影響。
(二)日本政府對釣魚島主權歸屬的基本立場和依據(jù)
與之相對,日本官方和部分學者堅持釣魚島是日本領土的主要依據(jù)包括:首先,從先占角度講,日本依據(jù)國際法中“無主地先占”原則獲得對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 〔8 〕的主權。1885年以后,日本政府對該島反復進行實地調查,確認該島是無人島且沒有證據(jù)表明其屬于中國之后,于1895年1月14日由內閣會議通過決議,正式將其編入日本領土;其次,從有效控制角度講,日本已連續(xù)地、和平地對釣魚島實行了統(tǒng)治;再次,從歷史地理角度講,釣魚島群島是日本南西諸島的一部分,而不是中日《馬關條約》中清政府割讓的臺灣及澎湖列島的部分;最后從條約規(guī)定講,《舊金山和約》未將釣魚島包含在日本應放棄的領土之內,而是將其置于美國管轄范圍內。在美國管轄期間,日本僅保留其“剩余”主權,《歸還沖繩協(xié)定》生效后,日本恢復對這些島嶼的“完全”主權。
總體而言,中日兩國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哪國可以依據(jù)無主地先占原則取得釣魚島主權?第二,哪國可以依據(jù)有效控制原則取得釣魚島主權?第三,聯(lián)合國托管和美日之間一系列協(xié)議安排是否對釣魚島的主權歸屬產生影響?下文將從國際法的角度,結合國際上大量島嶼爭端案件的判決和裁決意見,對中日釣魚島爭端及其解決前景進行探討。
二、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以無主地先占原則為視角
領土是國家的根本特征,領土的法律性質歷來也是所有國際法研究中的關鍵問題。在國際法中,領土取得方式主要包括對無主地的先占、時效、割讓、添附以及征服五類。先占,亦稱“占領”,是一個國家的占取行為,通過這種行為該國有意識地取得當時不在其他國家主權之下的土地的主權?!? 〕先占必須具備三個要件:第一,由國家而非個人進行;第二,先占必須是有效的;第三,先占必須有對該地區(qū)主張主權的意圖(intention)?!?0 〕三項要件中,除第一項要件的衡量標準基本穩(wěn)定外,后兩項要件的衡量標準處于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之中。換言之,判斷一種國家行為是否屬于先占,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根據(jù)法律事實發(fā)生時的“時際法”(intertemporal law)進行判斷。
(一)最先發(fā)現(xiàn)標準
時際法原則是最早由胡伯(Huber)在1928年“帕爾馬斯島仲裁案” 〔11 〕中提出的。胡伯認為:“一個法律事實必須根據(jù)其發(fā)生時施行的法律,而非與該事實相關的爭議發(fā)生或解決時施行的法律來定性?!?〔12 〕詹寧斯(Jennings)在其著作《國際法中的領土取得》中也對時際法原則予以了確認。〔13 〕具體到釣魚島爭端中,根據(jù)時際法原則所確立的“在早期,發(fā)現(xiàn)即取得對主權無爭議的有效權利” 〔14 〕標準,自14、15世紀發(fā)現(xiàn)釣魚島時起,中國即對其擁有了完全的主權。
(二)最先發(fā)現(xiàn)+有效占領標準
隨著實踐發(fā)展,關于領土取得的規(guī)則也在不斷演進?!?5 〕18世紀以后,最先發(fā)現(xiàn)標準發(fā)展到“有效占領”標準,即必須以取得國的名義占有土地并在該土地上建立行政管理而實現(xiàn)。1931年“克利珀頓島仲裁案” 〔16 〕和1953年“敏基埃島和艾克利荷斯島案” 〔17 〕的判決,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衡量標準。“克利珀頓島仲裁案”中,仲裁員指出,如果一個地區(qū)完全不適合人類居住,那么當占領國第一次在該地區(qū)出現(xiàn)起,占領就被視作已實現(xiàn),先占因此得以完成?!?8 〕在“敏基埃島和艾克利荷斯島案”中,法院認為涉訴住人主島相當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陸地社會,英國的行為更符合傳統(tǒng)定義上的“占領+行政管理”所構成的“有效占領”模式,因此最終將有人居住島的主權判給了實際行使了行政、立法和司法權的英國。此后不久,一項國際仲裁裁決進一步明確——對于類似克利珀頓島這種被棄絕的和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島嶼,對該島嶼行使主權的初次展示便足以取得主權,除非有證據(jù)證明其后有放棄管轄權的明確意圖表示?!?9 〕由此可見,在判斷是否構成“有效占領”時,對陸地的要求遠遠嚴格于對島嶼的要求;而對人煙稀少以及無人島的要求最低,通常只要存在插旗、對外宣布主權等象征性兼并(symbolic annexation)行為即可滿足有效占領的要求。
釣魚島與克利珀頓島一樣,同屬無人島,因此,對釣魚島實行“有效占領”的標準應與克利珀頓島的標準一致。從18世紀開始提出有效占領的新標準,到日本提出釣魚島屬于無主地(terra nullius)而“取得”釣魚島主權的1895年1月14日為止,相關史實足以證明清政府對釣魚島實施了與該島特征相符的“有效占領”。譬如,1871年(清同治十年)刊印的陳壽祺等編纂的《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六將釣魚島列入海防沖要,隸屬臺灣府噶瑪蘭廳(今臺灣省宜蘭縣)管轄?!?0 〕同時期國外繪制的地圖,如1811年英國出版的《最新中國地圖》、1859年美國出版的《柯頓的中國》等均明確顯示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上述史實表明,中國不僅已對外宣告了對釣魚島的主權,并且得到了其他國家的接受和認可。
總之,無論是按照18世紀前最先發(fā)現(xiàn)標準,還是18世紀后“最先發(fā)現(xiàn)+有效占領”的標準,中國均有充分的法律依據(jù)證明對釣魚島的主權。此外,還有史實可證明日本曾承認過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那么,根據(jù)國際法上的“禁反言”(estoppel)原則,日本更不能通過主張釣魚島為“無主地”,然后通過所謂的“先占”來篡奪對釣魚島的主權。
三、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以有效控制原則為視角
時效作為另一種取得領土主權的方式,是在非無主地領土上確立主權的方式之一。該領土可能是非法獲得的,或是在有關情況下不能證明取得的合法性,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假定前主權者的默認使不確定的主權合法化,是對事實的合法化,這反映了國際體系中對穩(wěn)定性的要求?!?1 〕1933年,國際法院在著名的“東格陵蘭島法律地位案” 〔22 〕的判決中確立了“有效控制原則”,其適用要件包括:行使主權的意圖、行使主權的實際行動或展示以及其他國家的權利主張的程度?!?3 〕
近年來,“有效控制原則”逐漸成為國際法院確定爭議地主權歸屬的重要原則。國際法院對“利吉坦島和西巴丹島案” 〔24 〕、“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島嶼歸屬與海洋劃界案” 〔25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關于白礁島、南礁島及中巖礁主權爭端”(以下簡稱“白礁島案”) 〔26 〕的判決,均采納了該原則?!皷|格陵蘭島法律地位案”確立的三要件中,前兩項要件是“有效控制”的構成要件,已得到研究者的充分關注;而第三項要件則是在主權要求國滿足前兩個要件的基礎上,國際法院或仲裁庭判定能否對其適用“有效控制原則”的條件,尚未引起足夠關注。以下將專門對第三項要件進行評析。
(一)其他國家的權利主張的程度
在“東格陵蘭島法律地位案”中,國際法院的判決指出:“只有當另一國未提出更權威的權利主張(superior claim)時,法院才會依據(jù)一國只進行了哪怕十分有限的主權的實際行使,裁定將領土主權歸屬該國。對那些人煙稀少或無人定居的地區(qū)進行主權主張時,尤其如此。” 〔27 〕由此可見,要適用“有效控制原則”,必須排除另一國對爭議地存在“更權威的主張”。遺憾的是,國際法院未對“更權威的主張”予以明確定義。結合國際法院對“喀麥隆訴尼日利亞案” 〔28 〕、“貝寧訴尼日爾邊界糾紛案” 〔29 〕等案件的判決,筆者認為,所謂“更權威的主張”,就是通過國際法上規(guī)定的領土取得方式所獲得的“法定權利”(legal title)?!?0 〕如果無法排除其他國家存在上述“法定權利”的可能性,那么,即便一國的行為充分符合“有效控制”的前兩項要件,國際法院或仲裁庭也不能適用“有效控制原則”,進而判定其獲得主權。以下將具體對有效控制與法定權利之間的關系予以評析。
(二)有效控制與法定權利的關系
國際法院最早在1986年“布基納法索訴馬里邊境糾紛案” 〔31 〕的判決中,以假設的方式,對“有效控制”和“法定權利”進行了闡述,指出如果對爭議地的“有效控制”是由對其不存在“法定權利”的一國所實施的,那么在決定主權歸屬時,優(yōu)先考慮存在“法定權利”的一國;如果爭議地上不存在“法定權利”,那么“有效控制”必須被加以考慮;如果“法定權利”不能明確劃分領土界限,“有效控制”對實踐中理解該“法定權利”將產生重要影響。〔32 〕換言之,“有效控制”能否實現(xiàn)取決于爭議地上是否存在“法定權利”。如果“有效控制”與“法定權利”發(fā)生沖突,“法定權利”處于優(yōu)先地位;只有在缺乏任何“法定權利”時,“有效控制”才可能決定爭議地的歸屬。這種基本態(tài)度在國際法院之后審理的多個案例中也得到了印證。2002年,國際法院在對“喀麥隆訴尼日利亞案”的判決中,將爭議地巴止西半島(Bakassi Peninsula)的主權判給了基于條約取得巴止西半島主權的喀麥隆,駁回了基于“有效控制”而主張主權的尼日利亞的請求。2005年,國際法院在“貝寧訴尼日爾邊界糾紛案”中,將爭議地最終判給基于“保持占有”原則(uti possidetis)主張權利的一方,并在判決中明確指出,只有在法定權利缺失或可信度不高時,“有效控制”才可以替代或確認法定權利。如果“有效控制”與法定權利相沖突,前者則必須讓位于后者。〔33 〕
(三)釣魚島的“有效控制”分析
如前文所述,“利吉坦島和西巴丹島案”和“白礁島案”都是通過適用“有效控制原則”來解決爭議島嶼的主權歸屬問題,這給日本帶來很大希望。但是,從“有效控制”的構成要件角度看,釣魚島問題與“利吉坦島和西巴丹島案”和“白礁島案”存在根本性差異,日本政府不可能通過適用“有效控制原則”進而取得釣魚島的主權。
“利吉坦島和西巴丹島案”和“白礁島案”兩案中存在兩個關鍵的相似點:第一,兩案中都有存在“建立燈塔”的行為,并且被國際法院確認為是“行使主權的實際行動或展示”,符合“有效控制”的第二項要件。例如,在“利吉坦島和西巴丹島案”中,國際法院采納了馬來西亞“在利吉坦島和西巴丹島上建立燈塔以及對燈塔進行維護,是與地理特征相符合的行使國家主權的行為”的主張?!?4 〕第二,在兩案中,建立燈塔的行為都是公開、和平進行的,對方國家在明知的情況下未表示反對,因此被國際法院認定是有效展示“行使主權的意圖和意志”,符合“有效控制”的第一項要件。上述兩個關鍵點對最終判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針對釣魚島爭端中,日本一直高調宣稱其在島上已經建立了燈塔以證明其對島嶼的“有效控制”,中國政府可從以下兩方面予以駁斥:
首先,建造燈塔的行為并不必然被國際法院或國際仲裁庭認定為“行使主權的實際行動或展示”。對燈塔和助航設備的建造和維修,一般被認為是為護航而造,通常并不能理解為對主權取得與否的一種衡量?!?5 〕在“利吉坦島和西巴丹島案”和“白礁島案”中,國際法院也是在結合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才認為建造燈塔是“主權的實際行動或展示”。換言之,單純的建立燈塔和其他助航設備,甚至為了強行主張權力而秘密建造燈塔,無法滿足“有效控制”的第一項要件。
其次,日本建立燈塔的行為是秘密進行的,且遭到中國持續(xù)反對。早在“帕爾瑪斯島仲裁案”中,胡伯就曾指出,爭議地上的“有效控制”必須是“實際的、持續(xù)的、和平的”?!?6 〕在釣魚島爭端中,日本建立燈塔的行為是秘密進行的,而非“實際的”控制;同時,中國在發(fā)現(xiàn)日本的行為后,立即進行了強烈的、持續(xù)的反對,因此,日本建立燈塔的行為也無法滿足“有效控制”的第二項要件。
(四)總結
通過上文對“有效控制原則”適用三要件的評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在中國已基于“先占原則”對釣魚島取得“法定權利”的前提下,日本不可能通過適用“有效控制原則”,從而超越法定權利這一“更權威的主張”而取得主權。第二,即便假設中國對釣魚島的“法定權利”不存在,日本在釣魚島上秘密建立燈塔等助航設備,也不能構成“行使主權的意圖”、“行使主權的實際行動或展示”,日本政府也無法基于“有效控制原則”取得對釣魚島的主權。
四、美日之間的協(xié)議無法改變釣魚島主權歸屬
前文第二、第三部分從國際法的領土取得制度出發(fā),論證了日本對釣魚島不存在主權。然而,美國通過《舊金山和約》及其后續(xù)協(xié)議安排擅自擴大了聯(lián)合國托管范圍,將中國的釣魚島劃入其中;美日《歸還沖繩協(xié)定》又規(guī)定由美國將釣魚島的“施政權”歸還給日本,這一系列“小動作”使釣魚島問題更加復雜化。筆者將圍繞聯(lián)合國托管制度以及條約法的相關規(guī)定,探討美日關于釣魚島的一系列協(xié)議安排是否可能對釣魚島主權歸屬產生影響。
(一)《舊金山和約》及其后續(xù)協(xié)議在《聯(lián)合國憲章》中的合規(guī)性研究
1.《舊金山和約》及其后續(xù)協(xié)議違背《聯(lián)合國憲章》的托管規(guī)定
《聯(lián)合國憲章》(以下簡稱《憲章》)第82條將托管領土分成普通托管領土和戰(zhàn)略防區(qū)(strategic areas)兩類,其中,戰(zhàn)略防區(qū)可以包括托管領土的一部或全部?!稇椪隆返?3條第1款進一步規(guī)定,聯(lián)合國關于戰(zhàn)略防區(qū)的各種職務,包括托管協(xié)定條款的核準、更正或修正,必須由聯(lián)合國安理會行使。根據(jù)聯(lián)合國安理會第21號決議,日本依據(jù)國際聯(lián)盟盟約第22條受委托統(tǒng)治的太平洋各島嶼為戰(zhàn)略防區(qū),并將其置于《憲章》所制定的托管制度下,同時,指定美國為托管領土的管理當局。由于被美國托管的領土屬于上述戰(zhàn)略防區(qū),因此,對該戰(zhàn)略防區(qū)的托管協(xié)議中領土范圍進行任何變動,應由聯(lián)合國安理會來決定和執(zhí)行。然而,《舊金山和約》是美國單方面邀請部分國家,在排除中國等國的情況下,擅自對聯(lián)合國托管協(xié)定的修改。此后,在未經聯(lián)合國批準的情況下,美國又分別于1952年2月29日和1953年12月25日,在《舊金山和約》的基礎上繼續(xù)擅自擴大托管范圍,并將釣魚島劃入管轄范圍,嚴重違背了《憲章》第83條第1款的要求。
2.《舊金山和約》及其后續(xù)協(xié)議違背《憲章》基本原則
根據(jù)《憲章》第76條的規(guī)定,聯(lián)合國設立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國際和平與安全,美國擅自擴大托管范圍,將屬于中國領土的釣魚島劃入托管范圍,破壞了國際和平與安全,嚴重背離了聯(lián)合國托管制度的基本原則。即便假設釣魚島主權不屬于中國,美國作為托管人,在行使托管權力時,對托管領土主權的擅自處分,也嚴重違背了《憲章》第2條第4款所確立的國家領土完整的最基本的國際法原則。
3.《舊金山和約》及其后續(xù)協(xié)議違背國際強行法
《憲章》第103條明確規(guī)定,聯(lián)合國會員國在本憲章下的義務與其依任何其他國際協(xié)定所負的義務有沖突時,其在本憲章下的義務應居優(yōu)先。由于該條款規(guī)定的“剛性”,其歷來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條款。當《舊金山和約》及其相關后續(xù)協(xié)議中的義務與《憲章》義務存在沖突時,第103條能否適用?以下將針對第103條的法律性質、 “國際協(xié)定”(international agreement)和“義務”(obligation)等關鍵措辭進行解讀。
(1)《憲章》第103條的法律性質。
《憲章》第103條是否屬于國際強行法(jus cogens)?〔37 〕如果該條屬于強行法,《舊金山和約》、《歸還沖繩協(xié)議》等將歸于無效。在1992年“利比亞訴英國案”、“利比亞訴美國案”兩案中,國際法院將《憲章》作為國際強行法予以適用,并明確指出,《憲章》第103條具有“國際強行法”的效力,利比亞和美國(英國)作為聯(lián)合國的成員國,其所承擔的憲章要優(yōu)先于它們在其他任何國際協(xié)議中所承擔的義務?!?8 〕
(2) “國際協(xié)定”的定義和范圍。
《憲章》第103條雖然規(guī)定了《憲章》義務的優(yōu)先性,但卻未對何謂“國際協(xié)定”(international agreement)作出明確定義。具體在釣魚島問題上,問題就轉化為《歸還沖繩協(xié)定》等是否構成“國際協(xié)定”?在“西南非案”中,法官杰塞普(Jessup)在其意見中指出:“雖然憲章第103條中僅僅使用了國際協(xié)定的措辭,但是沒有道理將條約、公約、協(xié)議以及其他類型的國際承諾或保證排除在外?!?〔39 〕在1984年“尼加拉瓜訴美國案”中,國際法院更進一步指出,雙方當事國之間所簽訂的所有協(xié)定,不論是地區(qū)性的、雙邊的還是多邊的,有關爭議的解決途徑或國際法院的管轄權問題,都應受到《憲章》第103條的限制?!?0 〕因此,對《憲章》第103條中的“國際協(xié)定”應作廣義理解,《舊金山和約》、《歸還沖繩協(xié)定》顯然應屬于其管轄的范圍,應受《憲章》第103條的限制。
(3) “義務”的范圍。
《憲章》第103條中的“義務”包括了《憲章》直接規(guī)定的義務(如要求成員國遵守憲章原則的義務)和間接規(guī)定的義務(如由憲章中所列機構,如安理會、托管委員會、國際法院“依憲章的規(guī)定”對當事國制定的義務)等兩大類。托管領土的主權根據(jù)不同情況,可以屬于聯(lián)合國或者屬于托管地人民,但絕不可能屬于托管國。因此,非經被認為擁有剩余主權的聯(lián)合國批準,托管國不能割讓托管領土,或以其他方式改變托管領土的地位?!?1 〕然而,在《歸還沖繩協(xié)定》中,美國作為托管國擅自處分托管領土的主權歸屬,直接違背了《憲章》第2條第4款的“不得侵犯別國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的義務;同時,這種做法與《憲章》預設的“增進其趨向自治或獨立之逐漸發(fā)展”的托管制度的基本目的也背道而馳?!稓w還沖繩協(xié)定》直接“篡奪”了安理會的該項職能,間接違反了《憲章》第83條第1款的規(guī)定,相關內容在前文中已作論述,這里不再贅述。
(二)《舊金山和約》及其后續(xù)協(xié)議在法理上的合規(guī)性研究
按照國際習慣法,條約只適用于締約各國之間,未經第三國同意,不得對該國產生義務或權利。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認可了這一習慣法,并在第34條明確規(guī)定條約非經第三國同意,不為該國創(chuàng)設義務或權利。在沒有中國參與和同意的情況下,《舊金山和約》及其后續(xù)協(xié)議為中國創(chuàng)設義務,違反國際法原則,對中國沒有約束力。事實上,美國很早就聲明:“把原從日本取得的對這些島嶼的行政權歸還給日本,毫不損害有關主權的主張。美國既不能給日本增加在它們將這些島嶼的行政權移給我們之前所擁有的法律權利,也不能因為歸還給日本行政權而削弱其他要求者的權利。” 〔42 〕換言之,美國也承認美日之間的協(xié)議并不表示美國承認日本對釣魚島享有主權。
綜上所述,旨在擴大美國托管領土范圍的《舊金山和約》及其后續(xù)協(xié)議,嚴重背離了《憲章》和國際習慣法的基本原則,因而全部無效。
五、結語:釣魚島爭端對策之前景
釣魚島問題是影響中日關系發(fā)展的重要問題,也是中日安全關系中的核心問題。由于立場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分歧是不可避免的。當今世界,傳統(tǒng)的國家交往中“零和博弈”越來越多地被“雙贏”所替代。在“合則兩利、斗則雙輸”的指導思想引導下,中日兩國必須強調存在的共同利益,尋求解決釣魚島爭端的良策。解決由于利益分歧引致的各種爭端中,應最大程度地強調存在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互相傷害對方所追求的目標或者價值。因此,盡管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毫無爭議,但在中日釣魚島爭端中,中國一直保持高度克制。在此指導思想指引下,中國提出了“擱置主權、共同開發(fā)”的主張。
“擱置主權、共同開發(fā)”是中國解決同周邊鄰國海洋爭端的一貫主張,其實施必須以國家之間的高度共識為前提。目前,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劍拔弩張,不僅直接影響到中日兩國關系正?;?,對東北亞區(qū)域的安全和穩(wěn)定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面對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雖然中國政府仍可在“擱置主權、共同開發(fā)”的思想指引下堅持雙邊協(xié)商,但同時也必須對爭端的進一步發(fā)展有所準備,不妨可以考慮通過國際法院或國際仲裁解決釣魚島問題的可行性。以國際法院為例,國際法院以《聯(lián)合國憲章》和《國際法院規(guī)約》為其活動的法律依據(jù),是聯(lián)合國中解決國際爭端的主要司法機關,在維護國際法律秩序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國對國際法院的態(tài)度整體是比較消極的。1971 年中國雖然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中的合法席位,但對國際法院的訴訟管轄權完全拒絕?!?3 〕1978 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雖然開始重視國際法院的作用,并參與了五大國就加強國際法院作用的磋商,〔44 〕但迄今為止,中國尚未接受國際法院的強制管轄權,也未曾利用過國際法院來解決國際爭端。
在實踐中,通過國際訴訟解決領土爭端的方式目前已被很多國家廣泛采用,國際法院的相關判決,大部分都得到了當事國的尊重和善意履行。面對國際格局的發(fā)展變化,以及中國自身利益的考慮,中國政府有必要采取更加務實的態(tài)度,加強應對策略研究。在雙邊協(xié)商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將爭端提交有關機構進行國際司法訴訟或國際仲裁解決未必不是一個可行性路徑。
當然,選擇國際法院或國際仲裁庭解決爭端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在沒有法律規(guī)定或規(guī)定不明確的情況下,裁判的結果可能缺乏明確的預見性和穩(wěn)定性。具體對中國而言,除了國家主權絕對性的考慮外,中國沿海鄰國的情況各不相同,一旦釣魚島爭端上產生對中國不利的結果,可能對其他島嶼爭端產生“傳導”效應;即便在釣魚島爭端獲得對中國有利的結果,相關依據(jù)在其他島嶼爭端上卻可能對中國不利??陀^地講,日本政府經常在釣魚島問題上搞一些小動作,試圖證明其“有效控制”。雖然依據(jù)以往的關于島嶼主權歸屬爭端解決實踐,這些行為尚未被認定為“有效控制”,但是,國際法本身也處于發(fā)展之中,中國如不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久而久之可能在將來的國際法視閾下被認為已經放棄了對釣魚島的權利。因此,中國有必要盡快從國際法視角對釣魚島爭端及其解決予以充分考慮,以期合理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