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以前,由于農業(yè)不發(fā)達,糧食有限,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當時人們稱作“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餮而始”。其意思是說,人們生活中,只要是一日用過兩餐,便意味著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那么,由“一日兩餐”而逐漸演變?yōu)椤耙蝗杖汀保烤故加诤螘r呢?《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下令:“且日享士卒”,由“一日二餐”改為“一日三餐”,借此犒勞將士,激發(fā)士氣。當劉邦得知了,亦由“一日二餐”改為“一日三餐”了。
“老板”來自“京劇”
說起來,老板這個詞的歷史還不如店小二長,是近代才有的。古時一般將做生意的人稱為掌柜的,意即掌管錢柜、當家主管的人。從近代開始,人們才開始將做生意的人稱為“老板”,即經辦工商業(yè)的主要負責人。據說“老板”原是京劇中的一個名詞,京劇名角或者組織戲班的人常被尊稱為老板,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就被叫作梅老板,蓋叫天被喚作蓋老板等。這些重量級演員的出場費較高,個人所得不菲,有了盈余便會在外面做買賣,隨著生意的擴大,老板的名頭叫得響了,人們也就開始將做買賣的商人稱為老板了。八音盒的“八音”指什么?
八音是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統(tǒng)稱?!吨芏Y》中把樂器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八音,是最早的樂器分類法之一。金音包括編鐘、特鐘、饒等;石音包括編磬、特磬等;土音包括塤等;革音包括鼓等;絲音包括古琴、古瑟等;木音包括柷敵等;匏音包括笙、竽等;竹音包括簫、笛、管等。我國古代啟蒙教材《三字經》中就有: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梢姟鞍艘簟痹诠糯鷳撌菫橐话闳怂莆盏某WR。后來,“八音”用來泛指音樂,因此會發(fā)出音樂的盒子就被稱為“八音盒”。
“哥哥”的由來
在我國唐代以前,“哥”與“年紀長于自己的男性同輩”這個意思并無關聯(lián),真正表達這個意思的字是“兄”。那么,現在常常說的“哥哥”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古代漢語專家王力先生曾經指出:漢語中“哥哥”一詞可能是外來語。據學者研究,哥哥的來歷恐怕與胡語有關:古代的鮮卑族把兄長喚作“阿干”,這個稱呼至今在西北地區(qū)還可以尋覓到痕跡。隨著鮮卑族與漢族相互融合,鮮卑語中的“阿干”一詞被漢語諧音借用,逐漸演變?yōu)椤鞍⒏纭?,并最終定格為“哥哥”。
為什么將小道消息稱為“八卦”?
據說,八卦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聞,最早源于娛樂圈。早年香港的某些雜志為了提高銷量,常在封面上放置一些較為暴露的圖片,并在某些重點部位加貼八卦圖以起到遮蔽的作用,類似于馬賽克效果。這些雜志為了吸引讀者,還到處挖掘明星的隱私,內容也多涉及明星的私生活,因而八卦與小道消息扯上了關系,這些雜志也被稱為八卦雜志。
“身懷六甲”的來歷
“六甲”是天干地支中的概念。六甲,就是指天干地支組合后出現的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個含“甲”的符號。這六種符號被古人用于計年、計日、計時,并賦予了神秘的色彩。
那么,為什么古人會認為六甲與上天造物有關呢?這應該與古代的陰陽觀念有關。在古人看來,六甲各領十年,不僅具有鮮明的時間觀念,還代表著一種演化趨勢。古人相信上天造物,也應依循六甲變化道理,人類繁衍更應該如此。于是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這六個甲日,便被當作是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的日子,如《說郛》中的《三余帖》就說“六甲乃上天造物之日”?!傲住睆亩焕斫鉃閶D女受孕的日子,身懷六甲就意味著懷孕了。
“文章”的由來
在古代,“文章”一詞與現代意義迥異。“文”和“章”都是指帶有彩色的條紋圖案,紅藍相間叫作“文”,紅白相間叫作“章”。文章二字連用,即指色彩斑斕的圖畫?!拔恼隆北蛔g為現在的文字作品之意始于漢代。那時,社會上崇尚文字風氣極濃,人們都喜歡用“文章”來贊美那些文采華麗的作品。久而久之,就演變到今天的“文章”,專指文字作品的固定名詞了。
舞獅子起源于何時?
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fā)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在日本的民族傳統(tǒng)藝術——歌舞技中,就有幾種獅子舞,現仍在上演。
古錢方孔的由來
中國古代銅錢不論大小,當中都有一個四方形的孔眼。原來,銅錢造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由當時制造銅錢的方法決定的。過去是熔銅錢,銅錢的輪廓總不整齊。為了使銅錢的周邊齊整,必須用銼刀修銼。然而,一枚一枚銅錢修銼很費工時,所以就在銅錢當中開一個孔將一百來個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一次銼成。但是如果當中的孔是圓的,銅錢就會來回轉動,不好銼。因此,工匠們就把中間的孔做成方形,穿進一根方棍進行修銼,這樣銅錢就不會轉動了。
太醫(yī)與御醫(yī)的區(qū)別
太醫(yī)與御醫(yī)這兩個稱呼的來源不同,所指的范圍也不同,御醫(yī)中的“御”字表示對帝王的所作所為及所用之物的敬稱,漢語里這樣的詞匯很多,如御旨、御覽、御用等。顧名思義,御醫(yī)也就是宮廷醫(yī)生,是專門為皇帝、妃嬪、皇子等皇室成員看病的醫(yī)生。因為御醫(yī)是指御用醫(yī)生,所以無論是供職在太醫(yī)院的醫(yī)官還是地方上舉薦來為皇帝看病的名醫(yī),都可以被稱為“御醫(yī)”。太醫(yī)這個稱呼則是古代醫(yī)官名。早在周代,宮廷中就設有掌管醫(yī)藥的官員,當時稱為醫(yī)師。到秦漢時,醫(yī)官被稱為太醫(yī)令丞,這個官名一直沿用到南北朝。隋文帝時期,在太常寺下設立了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太醫(yī)署,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醫(yī)學院——唐代太醫(yī)署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明朝皇帝一天吃多少錢?
明朝萬歷年間御膳房的食料清單上曾記載了皇上一天要享用的食材:126斤豬肉,5只鵝,33只雞,60個鵪鶉,10個鴿子,20斤香油,23斤面。此外還有雜七雜八的各色物品,如20斤核桃、8斤白糖等等。不管皇帝是否是在一天之內都能吃掉這些東西,反正這食物帳就是這樣算了。以當時的物價計算,皇帝一頓飯約合白銀16兩,大概相當于人民幣幾千元。
【文稿】李莉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