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殊沙華,是佛教中的引魂之花,又稱彼岸花。這里所記的,是清末民初一個名叫蘇曼殊的和尚。蘇曼殊的頭銜很多很多,詩人、畫家、小說家、翻譯家、佛學家、社會活動家。他精通多國語言,是與嚴復、林紓并稱的“清末民初三大翻譯家”之一。他翻譯的作品,熏陶了五四一代的激情青年;他的小說哀感頑艷,每次新作刊載,無不引得洛陽紙貴。
1915年,蘇曼殊在東京遭遇“黑虱白虱”事件。一個日本人從頭發(fā)中摸出一只虱子,指責是從蘇曼殊身上跳過去的——在當時的日本人眼中,中國人都是落后和骯臟的。對敏感的蘇曼殊而言,這種羞辱更增添了他作為弱國之民的痛心和感傷,也強化了中日混血的蘇曼殊對東瀛日本的敵意。在日僑居數(shù)年,他不肯說日語,寧可不厭其煩地尋找翻譯。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的鐵蹄踏入中國,辛丑條約,庚子賠款,使早已疲憊不堪的中華民族更加苦不堪言。大同學校遠在東洋,卻高度關(guān)注著國內(nèi)局勢。師生每日下課,必呼16字口號始散:“國恥未雪,民生多艱,每飯不忘,勖哉小子!”蘇曼殊的愛國憂民之情也愈益濃厚。面對國家危難,山河破碎,蘇曼殊說:“假如需要且必要,我便是當今之荊柯。”
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與年齡或所處地域無關(guān),也與金錢或地位無關(guān)。只要你的心里裝著你的祖國,記著你的人民,無論走到哪里,你一樣可以讓自己的生命變得崇高,變得偉大。蘇曼殊,一個孱弱的和尚、文人,卻爆發(fā)出了充滿力感的熱血光華,讓我們感動不已。適用話題:芬芳,人格,愛國,銘刻,奉獻等。
呂蒙正:有膽量,更要有氣量
宋朝宰相呂蒙正經(jīng)常諫言宋太宗。雖被宋太宗稱為有如“唐太宗之得魏徵”,但不知逢迎的他不止一次地被摘下宰相的官帽,可等他再次出任宰相時,居然一點教訓都不汲取,敢于違背皇帝旨意的勁頭越來越足。皇帝雖然生氣,但還是舍不得棄之不用,這是因為呂蒙正不僅學問好,修養(yǎng)高,氣量更是非一般人能比。
呂蒙正有個同窗好友叫溫仲舒,兩人同一年考中了進士。溫仲舒被貶多年,一直得不到起用。呂蒙正覺得這個同學還是很有才華的,就多次向宋太宗舉薦,溫仲舒才得以重新入朝為官。然而溫仲舒為人卻不夠厚道,為了顯示自己,多次在公開場合貶低呂蒙正,有時甚至落井下石。有一次,呂蒙正在夸贊溫仲舒的才能時,知道實情的宋太宗看他還蒙在鼓里,忍不住提醒他說:“你總是夸獎他,可他卻常常把你說得一錢不值呢!”呂蒙正笑了笑說:“陛下把我安置在這個職位上,就是深知我知道怎樣欣賞別人的才能,并能讓他才當其任。至于別人怎么說我,這哪里是我職權(quán)之內(nèi)所管的事呢?”
宋太宗聽后大笑不止,不禁伸出了大拇指,更加敬重他的為人,對他也愈發(fā)器重。
事實證明,呂蒙正的眼光是不錯的。溫仲舒雖說有點嫉妒的小毛病,做事還是很有能力的,無論是出鎮(zhèn)邊疆,還是輔政朝廷,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以致與當時的名臣寇準齊名,時人并稱他們?yōu)椤皽乜堋薄?/p>
(摘編自中國網(wǎng)2011年7月4日)
呂蒙正敢于挑戰(zhàn)皇帝的權(quán)威,其膽量恐怕源于不計個人榮辱的氣量,這種氣量是一種“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底氣。心中無愧,所以“雖稱譽之,承奉之,亦不為之加喜;雖毀謗之,侮慢之,亦不為之加沮”。榮辱毀譽都不怕,還有什么可怕的呢?適用話題:膽量,氣量,正直,修養(y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