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中原龍
2006年初,在河南汝陽縣的三屯—劉店鄉(xiāng)一帶發(fā)現。該化石標本包括基本完整的頭骨、部分背椎、頸椎、尾椎、完整的肱骨、坐骨、恥骨、背肋及大量的甲板。其頭長大于寬,尾椎末端無尾錘,吻端較尖,為結節(jié)龍類甲龍。裝架復原后,該恐龍體長5米。這是中國目前為止唯一發(fā)現、有確鑿證據的大型結節(jié)龍類甲龍化石。這一發(fā)現改寫了以往認為中國無結節(jié)龍的認識。
義馬銀杏化石
發(fā)現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義馬市(縣級)。義馬銀杏化石是世界迄今發(fā)現的最古老的銀杏化石,“義馬銀杏果”化石圖案曾經被選為第五、六屆國際古植物大會的會徽。目前,“義馬銀杏”的研究成果已被國內外最新的古植物教科書、考古史書和專著廣泛引用,被認為是研究銀杏類植物的起源、生長、演化的里程碑。
中華古果
生長于早白堊世,距今1.25億年左右,被確認屬于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 這種被子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較之它的時代更為令人驚奇。按植物學界傳統(tǒng)理論,被子植物是從類似于現生木蘭植物的一類灌木演化而來的,然而,“中華古果”卻是一種小的、細嫩的水生植物,更像是草本植物。這種被子植物雖具有花的繁殖器官,卻沒有色彩奪目的花瓣。
小型竊蛋龍
發(fā)現于河南省欒川縣,時代為晚白堊世(距今約9600萬至6500萬年)的幼體恐龍。體長約50厘米,為世界迄今發(fā)現最小且保存完整的竊蛋龍化石。
西峽長圓柱蛋
發(fā)現于河南省西峽縣。是迄今已知的最大蛋徑和窩徑的恐龍蛋化石,窩徑2.28米,蛋長46~48厘米,總數達33枚的恐龍蛋清晰可見,呈多層疊狀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