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人物簡介:
梅兆榮,1934年生,江蘇崇明(今屬上海市)人。北京外國語學院肄業(yè)。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民主德國萊比錫卡爾·馬克思大學入日耳曼語言文學系學習。1956年后,歷任駐民主德國大使館隨員,外交部蘇聯(lián)東歐司副處長,駐民主德國大使館、聯(lián)邦德國大使館二等秘書,外交部西歐司處長、副司長、司長。1988年6月至1997年1月任中國駐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八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97年至2003年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兼黨組書記。2003年4月獲韓國明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4年4月獲德國聯(lián)邦總統(tǒng)授予的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星級大十字勛章。先后被上海、北京、浙江、西安等地一些大學聘為顧問教授、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名譽教授,特聘(講座)教授。并擔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世界發(fā)展研究所所長、中國國際戰(zhàn)略學會副會長等。
40年前,中國與聯(lián)邦德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梅兆榮既參與了建交時的談判,又是德國統(tǒng)一后的第一任大使,在外交戰(zhàn)線上奮斗了半個世紀,當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古稀之年。2012年6月18日,記者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在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世界發(fā)展研究所,見到了這位德高望重、功成身退的外交官。他神采奕奕,談吐嚴謹又不失幽默。回憶過去的光輝歲月,大使臉上時常溢滿笑容:“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望未來無限期望多?!币韵挛淖钟擅废壬谑稣矶?。
初學者:12點前不睡覺
從1953年我被派往德國算起,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甲子年,回憶當時赴德時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在東德的學習,可以說是我職業(yè)生涯的起點,也決定了我的人生軌跡。
我是新中國第一批派到東德學習語言文學的,當時一共派去了31位同學,其中有5人是學習德語的。之前我學習了三年英語。國家對派遣留學生非常重視,高教部在中南海懷仁堂開了歡送會。請周總理講話給我們指示,總理希望我們學成回國,為國家服務。我們是懷著報效祖國的滿腔豪情奔赴了德國。
德語語法是比較復雜的,當時東德請了富有經驗的老師給我們授課,我們每人抱著兩本德漢字典,一點一點啃。第一年是從德語字母開始打基礎,第二年上大學本科。其實我們是以當時德國小學生的水平去學習大學的課程,其難度可想而知。開始時上課我們聽不大懂,只好借德國同學的課堂筆記。東德方面給我們分配了輔導員,遇到困難可以隨時請教。由于肩負著國家的使命,因此,我們學習熱情高漲,都非??炭啵砩虾苌僭?2點前睡覺的。
1956年,因工作需要,我們5位學生中有3位被提前抽調出來??梢哉f,三年時間的學習為我們打下了比較堅實的語言基礎。那段充實而緊張的學習經歷豐富而難忘。
當翻譯:領導言行受益終身
我先是被派到中國駐東德大使館工作,主要是負責翻譯、禮賓、外交文書這三項工作。1958年底我在國內休假時,東德總理格羅提渥訪問中國,組織上交給我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給國家領導人當翻譯。初出茅廬的我先是跟隨周總理去機場迎接東德總理,第二天我為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客人作翻譯。以后我就成了中央領導的首席德語翻譯,陪同過毛主席、周總理、彭德懷、董必武、習仲勛、烏蘭夫、陸定一、彭真、伍修權等國家領導人。
在外交生涯中,我感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共同特點是,政治水平高,有豐富的斗爭經驗,談話精辟,很有針對性。這些領導同志生活很簡樸,對工作人員非常關心。這一切,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使我受益終身。
1958年,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應邀參加德國統(tǒng)一社會黨第五次黨代會。他告訴我說:“你看一本書,就要抓住書的要點和核心思想,其實厚厚一本書的內容,濃縮起來也不過一頁半紙?!倍系囊羧菪γ?,我至今仍記憶猶新。
1963年,在參加德國統(tǒng)一社會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伍修權同志身為中共中央代表團團長,面對對方拍桌子、噓聲一片的狀況,他毫不畏懼、鎮(zhèn)定自若,出色地進行了斗爭。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我后來應對國際斗爭樹立了一個典范。
1966年,周總理出訪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等國,任務艱巨,但代表團成員一共才17人,真正輕車簡從,據說周總理原先連醫(yī)生都不想帶,后來聽到帶醫(yī)生不光是為他一個人服務,也是為了全團人的健康需要,總理才同意。當時,我們住在羅馬尼亞總書記齊奧塞斯庫騰出的官邸,工作人員在洗衣的時候發(fā)現,周總理有一件襯衣還打著補丁,這讓我們十分感慨。周總理十分體貼譯員,在談話中會主動將中國的市斤換成國際通用的公斤或者噸,以省去翻譯換算的麻煩。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jié),卻是對我心靈的洗禮。
事實上,每一位領導人都有自己的精辟思想和特點。對于我這個才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跟上他們的思想不容易,但是他們的言行是我的楷模,對我的思想水平、工作水平以及認識問題的能力都有著莫大的幫助。
中德建交:暗號接頭參與談判
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尼克松政府打開了通向中國的大門。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中國地位日益提高。1969年10月,西德大選后,社會民主黨和自由民主黨聯(lián)合組成了勃蘭特—謝爾政府,開始推行同蘇聯(lián)和解、同東德接近、同東歐國家改善關系的“新東方政策”。當時西德的經濟迅猛發(fā)展,因而也想通過擴展國際關系,搶占中國市場。加之中蘇關系惡化,西德反對黨積極主張與中國建立關系,攜手遏制蘇聯(lián)的擴張威脅;另一方面,我們與美國的關系已經打開局面,在東邊,與日本建立外交關系,在西方與西德建立外交關系也就提上了日程。
1972年8月18日,建交談判開始。當時中方的談判代表是王殊,他是新華社駐波恩的首席記者,對西德比較了解,與西德外交部也有聯(lián)系。我作為唯一的外交官被派到波恩,并帶著一個機要員和一個報務員,作為王殊的主要助手,去西德參加談判。
我從東柏林去西柏林,還有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小故事。西德方面派了一個人來接我,但我們互不相識,對于怎么碰面我們商定了個接頭暗號。我們各執(zhí)一份當日的《每日鏡報》。到了西柏林機場,我就看到一個小老頭,戴著禮帽,拄著一個文明棍,拿著一份《每日鏡報》,嗯,就是他了,這樣我們像地下工作者一樣接上了頭。飛到科隆后,又轉到波恩的新華社分社。收發(fā)報設備也運過去了,我們的報務員很能干,為了架天線,他去商店買了兩根竹竿豎起來,到晚上就與北京取得了聯(lián)系。第二天開始談判工作。在西方國家保密很困難,但這次保密做得很好。
談判結束以后,謝爾外長和姬鵬飛外長就在1972年10月11日,在北京簽署了中德建交公報。
德國統(tǒng)一:一張紙條帶來的巨變
1961年柏林墻始建時,我在駐東德大使館工作。1989年柏林墻被打開缺口時,我正好在西德任大使。一個戲劇性的“偶然”事件導致東德民眾沖破了柏林墻。當時,柏林墻的通道,德國百姓未經批準是不允許通過的。1989年11月9日下午,東德統(tǒng)一社會黨大柏林市委書記沙博夫斯基,他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員,舉行了一個記者招待會,快結束前,他念了一個條子說,柏林墻準備要開放,這是東德黨中央的決定。有人馬上問,什么時候開始?他似乎對這個問題并無準備,愣了一下,稀里糊涂就說:“現在就開始吧?!币驗槭菍崨r轉播,東德的百姓一聽到,馬上就成群地沖到柏林墻的出口要求通過,站崗的邊防軍沒有得到指示,堅決不放行。群眾就說,都廣播了,你聽!一聽廣播確實是這么說的,誰都知道那是國家廣播電臺,它代表官方的聲音,守軍沒辦法,只好放行了。
東德當時的第一把手,直到晚上9點多才得到報告,可見當時的領導層也是亂套了。柏林墻打開了之后就收不攏了,后來才漸漸拆除的。推倒柏林墻是德國走向統(tǒng)一的重要一步。
1990年10月3日,德國宣布統(tǒng)一。背后有著復雜的過程,可以說,德國統(tǒng)一所需的所有條件同時存在,這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談外交:獨立思考謙虛謹慎
我16歲時在上海讀高中二年級,1950年底,響應“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參加軍事干部學校,是準備將來當軍事干部的,但后來進入了外交隊伍,成了“文化的解放軍”。身份變了,但是“保家衛(wèi)國”的使命未變。外交的使命就是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以及安全,為國家的和平發(fā)展營造一個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目前,中國的外交面臨著很復雜但是也很有希望的國際環(huán)境,“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半個多世紀的外交實踐,聯(lián)系現實的國際國內形勢,使我對今后外交應當堅持的原因產生了幾點感悟:第一,要堅持和平發(fā)展道路和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異、不干涉內政、互利共贏的原則;第二,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站在中國的立場上,對錯綜復雜、風云變幻的現象進行獨立的思考,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分析判斷,在此基礎上確定我們的政策策略;第三,加強中國的軟實力,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不錯,但在國際上的軟實力還比較弱,話語權和影響力不足,輿論導向不掌握在我們手上。要學會用對方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善于向外介紹我國國情,爭取國際上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合作支持。光有軍事和外匯力量是不夠的,還要有征服人心的力量;第四,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這兩方面相輔相成不能分開。中國國家大,部門多,要加強部門間的協(xié)調,對外協(xié)調一致,切忌各自為政,造成工作被動。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我國還不夠發(fā)達,任務繁雜,又處于國際的風口浪尖上,更需要上下左右加強統(tǒng)一;第五,我們的官員、媒體和人民應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我國在很多方面雖然發(fā)展很快,但還不是一個真正的強國,振興國家民族任重道遠,要切實把我國實力做實、做強,穩(wěn)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