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珊
壩上地區(qū)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僅有4℃,到了每年的盛夏7月份,平均氣溫甚至只有16℃。因此,張北壩上素有“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的說法。
在位于壩尾的地方,有一灘清澈明亮的河水逶迤于丘陵之上——有別于普通河流的“S”形,這條河卻偏偏獨樹一幟地蜿蜒成了一道“閃電”的形狀。
等到一切準備就緒,獵手便吹起木制的長哨,模仿雄鹿求偶的聲音。這時候,雌鹿、雄鹿往往為了尋偶聞聲而來,而其他野獸則為了捕鹿也紛紛向這里聚攏……
7月,一個美好得讓人手足無措的季節(jié):涼風習習輕推開暮靄與晨煙;蟲鳴聲聲,正雨點般打在樹梢和路邊;還有花香、草香在日光下綿綿軟軟……而在北國“壩上”,這個美麗得讓人喜出望外的地方:大地蒼茫,繁花璀璨;起伏的山巒連著壯闊的草原,遠遠地呼喚著你策馬揚鞭……
因此,當“7月”遇到“壩上”,一場真正的視覺盛宴便從此開始上演了。
張北壩上:
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那么,壩上究竟在哪里呢?
作為一個寬泛而模糊的地理概念,“壩上”一般是指華北平原和內(nèi)蒙古高原交接處的那片寬闊高地。在行政區(qū)劃上,它又泛指河北省北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最南端的區(qū)域,包括今天河北張家口的張北、尚義、康保、沽源4縣,以及承德豐寧、圍場兩縣。
這是一片方圓20多萬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整個壩上地區(qū)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從西到東大致可以分為張北壩上、沽源壩上、豐寧壩上、木蘭圍場(塞罕壩)4個草原區(qū)。這4個草原各具特色,景色互不雷同。
其中,張北壩上草原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內(nèi)蒙古高原南緣,屬于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延伸地帶。早在4000年前,這里就已經(jīng)有了人類繁衍生息。它不僅是草原游牧民族進入中原的走廊,也是我國古代農(nóng)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分界線,以及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雙向交流的重要通道。
從地理位置上看,張北壩上北靠內(nèi)蒙、南臨京津,處于華北內(nèi)地連接內(nèi)蒙的咽喉地段。因地處要沖,這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頻繁的戰(zhàn)亂,使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十分重視這一帶的駐兵屯守,而防御的最佳方式就是修筑長城。
據(jù)史料記載,從戰(zhàn)國時期的趙長城開始,再到后來的秦長城、北魏長城和明長城等,總共有6代古長城經(jīng)由張北壩上,使這里成為我國古長城最密集的地區(qū)之一。古老的長城依山脊走勢綿延起伏,仿佛一幅巨大的立體畫卷橫亙在天地之間,貫穿了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在張北壩上最輝煌的時刻,元代統(tǒng)治者還在此建立了中都,成為繼北京大都、內(nèi)蒙上都之后的又一處陪都。
除了厚重的歷史底蘊,張北壩上草原的自然風光也同樣令人著迷。這里的平均海拔約1400米,年平均氣溫僅有4℃,即使到了每年的盛夏7月,平均氣溫也只有16℃。因此,在張北壩上素有“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的說法。
位于草原東北部的樺皮嶺,是人們消暑度夏的絕好去處。樺皮嶺的背坡有數(shù)千畝原始樺樹林,這些樺樹枝繁葉茂,仿佛一柄柄撐開的綠傘,光是從視覺上都給人以無盡的清涼之感。此外,更有各種山花野草如火如荼地開了滿地:數(shù)不清的金蓮花、野玫瑰、芍藥花、干枝梅、鳳帽菊呼啦啦地漫過一坡一嶺,形成粉的、白的、黃的、藍的海洋,為張北壩上的夏天平添了幾分嫵媚妖嬈。
沽源、豐寧壩上:
閃電河與中國第二大濕地草原
沿著張北壩上草原一路往東,很快便能到達沽源、豐寧兩處壩上草原。也正是從這里開始,塞北風光向我們揭開了她的神秘面紗。
首先來看沽源壩上草原。它位于張家口東北180公里的沽源縣境內(nèi),總面積約900平方公里。沽源是“壩上六縣”之一,歷史上曾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多個民族在此繁衍生息。這里共有天然草場176萬畝,其中就包括了中國“第二大濕地草原”——面積約60萬畝的葫蘆河濕地草原。
為了便于區(qū)分,當?shù)厝肆晳T將沽源壩上分為“壩頭”、“壩中”、“壩尾”三個地理單元。其中在沽源壩尾,一條清澈明亮的河水逶迤盤旋在丘陵之上——有別于普通河流的弧形河道,這條河卻偏偏獨樹一幟地折成了一道“閃電”形狀,因此得名“閃電河”。河流以“閃電”來命名,這在國內(nèi)估計也是獨一無二的了。
7月的沽源壩上,最美的還是要數(shù)童話世界般的“五花草甸”。五花草甸位于葫蘆河濕地草原的北部,距沽源縣城7.5公里,面積約2000畝。五花草甸是世界溫帶濕地草原中最漂亮、最多彩的一處。到了夏天,數(shù)千畝草甸上盛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姹紫嫣紅,組成了一幅幅極其明艷的畫面……
美麗的風景從來都離不開美好傳說的相伴。關(guān)于“五花草甸”的得名就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當年遼國蕭太后在此率眾打獵,她射中了一只五色的梅花鹿,梅花鹿受傷逃奔,蕭太后緊追不舍,一人一鹿翻山越嶺,最終來到了一片山清水秀的開闊地。就在這時,梅花鹿突然翻身撲倒,消失在一片水草之中,只剩下這片百花盛開的美麗草灘……
豐寧壩上與沽源壩上毗鄰,同它一樣,豐寧壩上也可分為三個地貌單元:壩下、接壩和壩上。其中,壩下地區(qū)主要是山嶺、高山草甸;接壩地區(qū)林海茫茫;而海拔稍低的壩上地區(qū),則天高地闊,草肥花艷,是夏日度假避暑的勝地。
木蘭圍場:
從“木蘭秋狝”說起
然而,真正稱得上“壩上草原精華”的,卻是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的木蘭圍場(塞罕壩)。關(guān)于木蘭圍場,在學界,有種說法是“一個木蘭圍場就相當于半部清史”。
的確,縱觀整個清代歷史,木蘭圍場都始終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這里曾是清帝聯(lián)絡(luò)北方蒙古諸部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重要場所,發(fā)生過諸如平定噶爾丹叛亂的“烏蘭布通之戰(zhàn)”等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
并且,作為清代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注定會與皇家結(jié)下不解之緣。
從康熙二十年(1681 年)設(shè)立之日起,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 年)的140 年間,共有康熙、乾隆、嘉慶先后來此舉行了多達105 次的“木蘭秋狝(xiǎn)”。甚至,連在位13年卻從未到過木蘭圍場的雍正皇帝,也曾立下了“后世子孫,當遵皇考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的遺囑。
那么,究竟什么是“木蘭秋狝”呢?
其實,所謂的“木蘭秋狝”,就是指每年的7、8月間,由皇帝親自率領(lǐng)王公大臣和八旗精兵來此進行演練騎射的一種狩獵活動。在清代,這是一件意義十分重大的盛事。
根據(jù)史料記載,每次狩獵開始之前,都要由“管圍大臣”率領(lǐng)騎兵在預(yù)先選定的區(qū)域,將獵物(主要是鹿)合圍進一個逐漸縮小的包圍圈。而參與圍獵的騎兵們則頭戴鹿角面具,隱藏在圈內(nèi)的密林深處。等到一切準備就緒,他們便吹起木制的長哨,模仿雄鹿求偶的聲音。
雌鹿聞聲而來,其他猛獸也循著鹿蹤,紛紛向這里聚攏。等到包圍圈縮得不能再小了,大臣就奏請皇上首射,皇子、皇孫隨射;然后便是其他王公貴族騎射;最后才是大規(guī)模的圍射……
有人曾據(jù)此認為“木蘭圍場”是個歷史概念。但現(xiàn)在,更多的人卻傾向于相信,“木蘭圍場”首先應(yīng)是個地理概念。從范圍上看,“木蘭圍場”主要由今天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qū)和紅松洼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等三大景區(qū)組成。
整個木蘭圍場景區(qū)內(nèi),除了當年的《還珠格格》、《康熙帝國》等影視劇的外景地——“月亮湖”、“百花坡”、“紅山軍馬場”之外,與塞罕壩林場隔河相望的烏蘭布統(tǒng)草原、將軍泡子、五彩山等地的風光也十分秀美。
尤其是7月份進入夏季之后,木蘭圍場壩上草原還常常會出現(xiàn)令人咋舌的氣象奇觀:每當雨后清晨,云霧繚繞的天地間,山巒、樹木若隱若現(xiàn),這時候,一輪紅日突然噴薄而出,頓時將霧氣染成了金的、紅的、紫的斑斕色彩;而到了傍晚,日落西山之時,樹林下那些默默流淌的溪流也仿佛著了火似的,流光溢彩,就像有萬點碎金正在隨風蕩漾……
說起壩上,過去人們津津樂道的總是壩上的斑斕秋色,殊不知夏日的壩上也同樣叫人心醉神迷。正是7月使我們相信,在這個高原與平原交界的地方,如果夏天也是有顏色的,那它一定是“清清爽爽的薄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