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顯斌
《史記》和《資治通鑒》,各記敘了有關(guān)政績與官聲之間關(guān)系的一件有趣的事,內(nèi)容相似,形式相近,結(jié)果卻大不相同。
《史記》中記載的是齊景公時的事——
晏子被齊景公派去治理東阿,三年后被召回,受到嚴厲批評,原因是晏子治理東阿時官聲不佳,有負國君期望。面對景公盛怒,晏子沒有分辨,而是請求再治東阿。一年后,晏子在官員的考核中被評為優(yōu)秀工作者。景公很驚訝,詢問取得成績的方法,晏子回答,道理很簡單,第一次治理東阿,由于自己采取了富民政策,權(quán)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打擊惡霸權(quán)貴,杜絕行賄受賄,得罪了國君的親信和權(quán)貴,他們紛紛給景公打小報告,進讒言,因而,自己受到批評。當再去時,晏子一改當初做法,竭盡倉庫廣送賄賂,這樣,達官顯貴人人歡喜,個個滿意,自己當然就得“上考”了。景公聽后,十分慚愧,讓晏子放手去治理東阿,自己不再過問。至于晏子后來把東阿治理的怎么樣,作者沒寫,筆者也不敢猜度,但如果沒有貪官勒索,再沒有景公掣肘,以晏子的政治才能,大概是能將東阿治理好的吧。
而《資治通鑒》中所寫的,則是齊威王時候的事。
一次,齊威王在考核官員時,對即墨大夫說:“從你到即墨,說你壞話的人就不斷,可我派人視察時,那里田地莊家茂盛,百姓富足,地方安定。說你壞話都是由于你不賄賂我身旁的人啊?!敝刂氐鬲勝p了他。而對阿大夫說:“你在阿當官,每天都有人贊美你,可視察你那兒時,田地荒蕪,百姓貧困,你啥都不干,專知行賄討好我身邊的人,替你延譽?!庇谑?,處死了這位官員。
在記敘中,作者都沒有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然而,從對比中,我們?nèi)圆浑y得出以下結(jié)論:
首先,官員的政績、公正廉明的程度與官聲未必成正比,更有甚者,竟成反比。因為一般勤于政事、清正廉明的官員大都比較忙,一心撲在工作上,眼睛盯在百姓生活上,沒工夫走上層路線;即使有閑工夫,也沒那個閑情,更沒那個閑錢。而貪官則相反,要時間有時間,要精力有精力,要錢有錢。兩廂一比較,貪官當然要得到上司的賞識了。
其次,作為上級領(lǐng)導(dǎo),在考察下級時,也不要一味地聽身邊的人褒貶。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推薦人才,也本著為國求才的目的;但也有那么一些人,他們薦才不是為國,而是為己求“財”;誰行賄多,誰就有才;反之,則無才;有的甚至屬于打擊對象。時下,這種現(xiàn)象還少嗎?提拔官員如此,包建工程如此,就連招聘人才也是如此。
再次,上層領(lǐng)導(dǎo)要知道下層政績?nèi)绾危荒芄饪床牧?,聽匯報,不能光聽身邊人說,而應(yīng)查一查,看一看。否則,就會偏聽,就會讓一些心術(shù)不正的人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會形成貪官得意、清官受排擠的局面。
什么時候,官聲與政績成正比了,什么時候貪官也就少了。
(摘自《雜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