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森
為了控制臣子,皇帝有時故意讓你腐敗,他縱容臣子腐敗反而成了統(tǒng)治的一種手段。滿朝文武,有幾個屁股上是干凈的,誰的頭上沒有辮子?康熙說,揪住你的辮子,頭上老有一把劍懸著,你只有老老實實夾緊尾巴,俯首帖耳。你的尾巴捏在上司手上,只能唯上是從。否則,判你個滿門抄斬。
皇帝治貪,意在保持一種威懾,而不能動真格的。京劇《三娘教子》里有句臺詞:“高高舉起,輕輕打下”,名雖為“打”,但在那位少爺身上,卻連毫毛也沒碰掉一根。
治貪官也是這樣。乾隆把治貪叫做“常流水,不斷線”,平均一兩年辦一個貪污的督撫(現(xiàn)在的“省部級”),再辦一批“縣處”級。因為有庇護的一面,追究之弦不可能繃得太緊,充其量也就是一張一弛,這樣勢必造成政策上的隨意性。張時從重、從快、從嚴,弛時從輕、從慢、從寬。當然,如果朝廷有較高的控制水平,尚可張弛有度;如果朝廷軟弱無能,則將一張而將弦崩斷,一弛而不可收拾。張弛之學問,成了考驗封建統(tǒng)治者水平高低的關鍵。什么十三經(jīng),什么二十四史,什么《資治通鑒》,包括《三國演義》之類的文藝作品,說的都是張弛有度、軟硬混搭之學問。治貪治腐,是治國理政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當然也要在張弛有度上做文章了。辦法有的是,比如這個“只拉弓,不放箭”。
皇帝治貪重在造成威懾,有時也只是做做樣子。清末譴責小說《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八回,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晚清浙江官場貪贓枉法成風,慈禧老佛爺聞報后發(fā)怒,即派兩名欽差,帶一幫查案人員赴浙。
一干人來到杭州,一本正經(jīng)地拉開架勢,宣布措施若干條,其中有:讓杭州府準備十副新刑具,添辦三十副手銬、腳鐐,四個站籠;并放出風來:按浙江腐敗態(tài)勢,不查辦出一百五十個官員決不罷休。直嚇得浙江官員惶惶不可終日,都以為大禍臨頭了。不料,欽差這“三斧頭”砍下去后,卻沒有動靜了。這下官員們明白了,還是老套路:“只拉弓,不放箭”,只是這回把“弓”拉滿了。于是趕緊走門路,通關節(jié)。結果摸清欽差的要價底線,二百萬兩銀子。湊滿銀子,一場虛驚過去,貪官們彈冠相慶。有人問,欽差何以如此大膽,回京后如何向老佛爺交代?
原來欽差辦事,按老例,先得摸清楚老佛爺?shù)囊馑?,于是找到老佛爺?shù)囊粋€心腹公公,公公說:“老佛爺有話,天下十八省,哪里來的清官?如果御史不說,我也裝著糊涂罷了。”就是御史參上,派了大臣查過,辦掉幾個人,還不是這么一回事。前者已去,后者又來。真正能懲一儆百嗎?這位得了好處的公公還補上一句:“只拉弓,不放箭,自己落得實惠,趁此撈回兩個。”
一直在熱播的電視劇《大宋提刑官》中,宋慈查獲了八箱貪贓枉法的證據(jù),皇帝卻一把火把它燒毀。這一招也是學《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曹操破了袁紹,查獲一批曹營中“里通外國”分子寫給袁的信,估計有出賣情報的,有表示效忠的。小說寫曹操連看都不看,下令當場燒掉。其實憑曹操的小心眼和多疑心理,他能不看?早就看了,暗記在心。當場燒掉,這是收買人心的把戲。宋皇帝放過了八箱貪贓枉法的證據(jù),表面上是燒了,其實早就記下了,你們這些官員這一輩子就服服帖帖聽招呼吧,弓拉得滿滿的,誰還敢亂說亂動。這就是皇帝反腐敗的把戲。
(摘自《雜文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