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春林
一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本著繼承與發(fā)展的原則,在課程目標上,《歷史課程標準》改變了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diào)了新的高中歷史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zhuǎn)變?yōu)轶w現(xiàn)引導學生掌握知識、能力培養(yǎng)和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全面發(fā)展。在指導思想上,凸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diào)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全面發(fā)展。在課程結(jié)構內(nèi)容設置上,充分體現(xiàn)了高中教育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在強調(diào)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可以這樣說,21世紀之前的高中生絕大多數(shù)比較老實聽話,能較自覺地適應受教師控制的學校環(huán)境;但是進入21世紀以后,特別是“90后”,快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與獨生的家庭條件造就了他們張揚的個性,他們過分追求個性,頻頻挑戰(zhàn)教師的“尊嚴”,使師生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發(fā)。在“90后”學生身上,社會轉(zhuǎn)型期的種種不良反應都有集中體現(xiàn),他們擁有與備受人們爭議的“80后”更不同的個性特征:1.很多孩子學習焦慮;2.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3.嫉妒心比較強;4.有強烈的反叛意識;5.極力表現(xiàn)與眾不同;6.對網(wǎng)絡十分依賴。
歷史是一門修身和認知社會的學科,是一種長期的、含蓄的、意識導向型的學科。不像數(shù)理化等學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由于長期以來社會評價取向和當今“90后”學生的特征的影響,歷史學科常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高一階段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觀點是歷史是副科,老師上課給他們講講故事,考試前劃劃背背就行。在學習目標上仍然認為歷史學習就是記憶一些過去年代的人和事,歷史考試不過是考查年、月、日和人、地、事的記憶數(shù)量和程度,對當前高考改革形勢一無所知;在學習方法上視機械背誦為唯一法寶,不愿認真聽講,缺乏積極思維習慣,認識不到訓練的意義,不做平時積累、循序漸進的打算。進入高二階段,依然沿用這種不良的思維方式與學習習慣。高二階段開始文理分科,理科學生面臨歷史會考,而文科學生進入高三階段還要面臨高考。理科的學生總體素質(zhì)高,但歷史學科只是副科,因此對歷史學習大都不感興趣。他們只要應對學業(yè)水平考試層面的歷史會考,也就達到了學習的目標;而文科學生的目標是參加高考文綜,他們需要應對選拔考試層面的歷史高考。因此,其學習歷史的深度與廣度要大大超越前者。問題在于,文科學生大都基礎較差,歷史學習的基礎與習慣并不好,這是一個問題。
常聽同事抱怨學生“難教”?,F(xiàn)歷數(shù)當前“90后”高中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一些“驚人”表現(xiàn):1.說話。說話現(xiàn)象可以說是在課堂上很普遍的現(xiàn)象,教師進入課堂后,幾分鐘內(nèi)說話聲音才會慢慢靜下來。很多學生也許是從小就有愛說話的毛病,而且屢教不改,令教師頭痛不已。2.梳妝打扮。上課期間,女學生大多愛拿出鏡子把自己的臉部細細地檢查一番,哪怕有一點瑕疵,也要細細地研究一番才行,個別男生亦如此,旁若無人,沒有絲毫扭捏,沒有絲毫難為情。3.睡覺。很多高中生大多是夜貓子,中午吃完飯更抓緊時間玩,課堂上卻在休息。4.看小說雜志。小說和雜志吸引力遠遠比教科書強。5.發(fā)短信。這幾年隨著手機的流行,學生大多手里都有手機,上課時,可以與聊友們不出聲地交流,無瑕聽課。6.聽音樂。一開始是聽隨身聽,后來改成了MP3、MP4,最近又改成了MP5,課下可以在電腦上下載很多流行音樂,這樣可以在課堂上悠然自得地進入音樂王國。
二
面對90后如此的高中歷史課堂,該如何應對?我介紹自己在歷史課堂實踐中的一些應對之策。
1.面對過錯,寬容學生,不過分嚴厲。有人遲到的(甚而故意遲到),點頭示意進入,不訓斥。對個別睡覺的,不驚動課堂,邊講課邊走過去,輕撫其背,低聲問:“生病了嗎?”作關心狀。他就再不好意思“生病”了?!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換一種方式,用寬容、幫助、關懷、鼓勵代替抱怨、訓斥、諷刺、懲罰,或許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學會寬容,寬容學生的錯誤,寬容學生張揚的個性,寬容學生的一切。
其實,“90后”學生需要、歡迎的老師,是那種知識淵博、談吐機智、不失幽默的高水平老師,他們往往能以平等、民主的心態(tài)面對學生,在學習、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能主動關心,讓他們感受到親情般溫暖。也就是說“水平”之外,更希望的是對他們“好”。對他們,教師就不能太嚴肅地對待,平時多表示一點善意的微笑,尊重學生的個性,寬容大度,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使其逐步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過失,真正反省并改正過來。
2.面對“無知”,不生氣,即使令人“心痛”。如上《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一課,介紹《詩經(jīng)》時,都會說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但問起其編者是誰時,無人能回答。此前,專題一剛學習過孔子編“六經(jīng)”,現(xiàn)在卻又不懂了,原來孔子編的叫《詩》,現(xiàn)在問他的卻是《詩經(jīng)》,怎么會懂?殊不知,《詩》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后,自然就叫做《詩經(jīng)》。再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節(jié)介紹到李大釗時,課件上顯示出一副對聯(lián)“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對聯(lián)右上有“子惠仁兄正之”,左下有“守常李大釗”字樣,我問學生這副對聯(lián)是誰寫給誰的。這只不過是古代書畫贈送的一個常識而已,卻沒人敢肯定回答??梢娪行?0后”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十分缺失,教師也無可奈何。但我們只能告訴自己不能生氣,還得耐心,還得慢慢傳授、引導,逐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
3.面對“講錯”,不驚慌,沉著應對。教師授課,有時總會出差錯,怎么彌補,值得思考。我的應對有三種:一是直面錯誤,說“Sorry”取得學生諒解。二是轉(zhuǎn)移話題,掩飾尷尬。如“哇,你聽課這么認真耶!老師的錯誤居然被你發(fā)現(xiàn),真該好好表揚。”一句話,轉(zhuǎn)移了話題,掩飾了尷尬,營造了輕松的課堂氣氛。三是“死不悔改”,“強詞奪理”。如“我這是故意賣個破綻給你,就是看看你有沒認真聽課?”反將一軍?;蛴袑W生雖知個中曲直,但一般是一笑而過,并不會與你為難。
4.面對搗亂、挑釁,堅決回擊。某次說到中國有13億人口時,有個學生叫了起來:“何止13億?十五六億都不止,黑戶口那么多!”“沒那么夸張吧,黑戶口是不少,即使一個縣超生一兩萬,全國兩多千個縣,也就充其量多出三五千萬?!薄澳憧刹荒苤灰阅慵业那闆r來揣度全國人民呀?!边@后一句雖是“誣陷”之詞,卻讓同學哄堂大笑而使他鬧了個大紅臉。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節(jié)剛開始,課件顯示出馬克思頭像時,有個學生就驚叫:“他怎么吃飯呀?”原來是針對馬克思的一把大胡子而發(fā)難的。“至于怎么吃飯,我課下教你。不過,我與你很有同感,以前在農(nóng)村看戲時,有很多大胡子,我也一直想知道他們是怎么吃飯的?那一年我六歲。”“郁悶,極度郁悶,我這不成了六歲小孩?”他在那邊嘟囔著。面對這些突發(fā)或含有挑釁意味又偏離主題的問題,教師須快速機智地予以回擊,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令其啞口無言,絕不能讓課堂因此而失控。
5.面對難題,先拿話“擠兌”他們。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節(jié),相對來說比較枯燥,我是這樣開場的:“本節(jié)內(nèi)容比較深奧,需要同學們靜下心來深入理解。如果聽得明白,那就是高水平了。否則——”“否則什么?”“否則就是膚淺?!碑斎唬l也不想被認為“膚淺”。這樣,我先拿話“擠兌”住他們,一節(jié)課下來,效果不錯。
6.盡量幽默,可適當使用網(wǎng)絡語言。如提問時,不叫“那位男同學/女同學”而叫“這位帥哥/美女/MM/GG”,等等。再如要罵人時,直接說“傻瓜”,是不行的。當今“90后”學生對網(wǎng)絡十分依賴,網(wǎng)絡語言嫻熟,甚至還有火星文,教師在歷史課上使用這些“共同語言”,他們覺得新奇,就不排斥你了,課堂氣氛自然活躍了。
新課程理念要求在學校教育中確立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實際上,“教師威嚴”與“90后”學生個性張揚并非水火不相容,教師完全可以做到言行“威嚴”且得到學生的擁護與熱愛。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現(xiàn)代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坝H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當學生不再仰視而是平視老師時,當學生與老師有交流的欲望和機會時,當學生與老師有共同語言時,歷史課堂教學將會取得 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