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威
摘 要:本文通過數(shù)字化的方式,對擺動拋光機拋瓷質(zhì)磚的過程進行了分析,建立了數(shù)學模型,并通過電腦模擬出拋光過程中磚的橫向拋削曲線。同時,詳細研究了拋光機對磚的平整度的影響,分析了中間拋得深、兩邊拋得淺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平整度;數(shù)學模型;MATLAB;模擬
1 引言
拋光機是對磚表面進行磨削加工,使其表面達到光滑細膩效果的設備。因磚是平面鋪貼在地面上的,因此對磚的平整度有較高的要求。然而在生產(chǎn)過程中,拋光機在對磚表面進行拋光處理時,會出現(xiàn)變形問題。一般是中間拋得深,兩邊拋得淺,這將嚴重影響磚的平整度。本文具體研究了拋光過程中中間拋得深的原因,以及拋深的程度,最終提出了幾點解決方案。
2 拋光原理
在拋光磚的生產(chǎn)中,玻化磚首先要經(jīng)過刮平工序,然后再進行拋光。一般拋光機由30~50個磨頭組成,每個磨頭高速旋轉,并隨擺動機構左右擺動。磚以一定速度依次通過這些磨頭,每個磨頭都對磚表面進行一定量的磨削。為達到光滑細膩的磨削效果,至少應磨削0.2mm厚以消除刮平機的線條刮痕。在這30~50個磨頭中,每個磨頭對磚面的磨削作用一樣,但是由于所裝模塊的目數(shù)不同,磨削的深度會有所差別。本文研究了整臺拋光機對磚面平整度的影響,因此可將這些磨頭簡化成一個磨頭,研究單個磨頭對磚面平整度的影響。
磨頭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磨盤在自重G和氣缸壓力F的共同作用下,壓住磚面并以角速度ω高速旋轉;同時以速度v1進行左右擺動。而磚以速度v進入拋光機磨盤,出拋光機后,磚面已被磨削一層。磨頭的擺動通過連桿與擺動電機連接,如圖2所示。擺動距離s1與電機角速度ω、擺臂半徑r的關系如下公式所示:
s1=r×sin(ω×t)(1)
3 假設
為了便于研究,本文做了如下幾點假設:
(1) 拋光機的磨頭旋轉時的平面與拋光機底板平面是平行的。
(2) 進入拋光機的磚是平整的且無厚薄差(即底面與表面平行)。
(3) 磨削過程中因有些地方磨削量多,有些地方磨削量少,而導致磚面凹凸不平。這時由于受到壓力F,磚與皮帶都可能產(chǎn)生變形,而使磚面始終與磨盤接觸,即磨削過程中不受磚面影響。
(4) 圖3為磨頭簡化示意圖。由圖3可知,實際上磨盤為固定在其上的六個模塊在起磨削作用,但因其高速旋轉,為分析問題方便,可將磨盤簡化為一個環(huán)形,即圖中的陰影部分。本文所研究的磨盤尺寸如圖3所示。
(5) 在磨削過程中,磨削量與兩接觸面的壓力和相對運動速度有關。因假設磨盤始終與磚面接觸,因此各點所受的壓力一致。在拋光過程中,磚以速度v前行、磨盤自身以角速度ω旋轉且以速度v1擺動,這樣在磚面上各點與磨盤上各點的相對速度就不一致。但由于ω遠遠大于v和v1,假設他們的相對速度一樣,即在t時刻,經(jīng)過時間Δt,磨盤與磚面接觸的位置的磨削量都為:i。
(6) 本文只研究拋光機對橫向變形的影響,因此取磚前邊的一條線作為研究對象。
(7) 磚的尺寸為600mm×600mm的正方形,磨盤擺動的中心線與磚的中心線重合。
(8) 因實際生產(chǎn)中拋光機由30~50個磨頭組成,本文只討論一個磨頭的磨削過程。
4 建立模型
4.1 確立坐標
如圖4所示,取磚前邊剛接觸磨盤且磨盤正好擺到中心時刻為坐標軸,則此刻磨盤,中點的坐標為:(300,260)。
4.2 建立模型
為分析問題,本文從最簡單的拋削入手,并逐步增加影響因素。
(1) 磨盤為一圓形的盤,且固定不動。
如圖5所示,當磚前邊從接觸磨盤到離開磨盤,磚沒有與磨盤接觸的地方磨削量為0,而其余各點與磨盤的接觸時間正是圖中的a,接觸的時間越長,磨削的深度就越深,因此磚面各點的磨削深度如下:
拋光后磚的變形情況如圖6所示,從圖6中可看出,磚的中心被拋得很深,而兩邊由于尺寸大于磨盤,并沒有被拋到。
(2) 磨盤為環(huán)形磨盤,且固定不動。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將環(huán)形磨盤引入。在t時刻,當磚面與磨盤內(nèi)徑以內(nèi)接觸時,并沒有被磨削,因此要在上述的基礎上減去沒有磨削的部分量b,如圖7所示。而磚兩邊大于磨盤的部分還是沒有磨削,因此磨削深度的關系如式(3)所示:
拋光后的變形如圖8所示。由圖8可知,拋得最深的并不是中間,而是處于圓盤內(nèi)徑的位置,即x軸坐標為300-110=190和300+110=410的位置。而兩邊依然是因磚尺寸大于磨盤尺寸,而沒有被拋到。
(3) 磨盤為環(huán)形,且左右擺動。
為研究拋光機的真實情況,采用電腦仿真的方式模擬磨削過程。具體仿真形式如下:電腦以0.01s的時間間隔,在此時間內(nèi)磚面與磨盤接觸的點被磨削深度為1個單位,則磚面上x坐標點,t時刻的磨削深度h的關系如式(4)所示。
其中,h(x,0)初始為1×600的全0數(shù)組。
其次,進行現(xiàn)場數(shù)據(jù)測量,確定如下幾個變量:r=120mm為擺臂內(nèi)徑;Q=5s為擺臂電機旋轉一圈需要的時間;R=260mm為磨盤外徑;a=150mm為模塊長度;v=8m/s為拋光速度(即磚前行的速度)。
則擺臂電機的角速度:
w1=■×2π=■=0.209rad/s(5)
磨盤內(nèi)徑:R1=R-a=260-150=110mm
t時刻磨盤中心的x軸坐標為:
l=r×sin(w1×t)+300(6)
t時刻磚向前移動的距離:
k=v×t(7)
當k l-■<x<l-■(8) 或 l+■<x<l+■(9)
通過計算機編程,模擬后得出的拋削深度如圖11所示。
實際拋光工序的磨削深度為0.2mm,為了方便觀察,將所有數(shù)據(jù)按比例縮小,使磨削深度最少為0.2mm,調(diào)整后的變形量為0.44mm,各點的磨削深度如圖12所示。由圖中可見,拋削最深的地方為磚的中部,而磚的兩邊拋削量最小,使得磚形為凹形。
5 影響磚形的因素
一般當磚兩邊上翹,就將磨盤擺到兩邊時停留一段時間。假設在兩邊停留1s,將參數(shù)帶入模型中,得出的變形量為0.46mm,磚面各點的變形情況如圖13所示。由圖13可知,這樣并不能減少變形,反而還有加大的趨勢。5.1研究擺臂長度對磚形的影響
為了磨盤能夠磨到磚的邊部,擺臂半徑至少要40mm,為了在擺動過程中不炸磚,磨盤的內(nèi)徑至少要壓到磚邊,這時的擺臂半徑為190mm。本文從50mm開始研究,以10mm為單位向上增加,直至190mm。研究磚的變形量與擺臂的關系,將這些數(shù)據(jù)帶入模型,得到變形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見,擺臂越長,磚的變形量越?。划敂[臂為190mm時,變形量只有0.25mm,磚形變化如圖14所示。
5.2研究進拋光機的磚形對拋光之后的變形影響
在實際生產(chǎn)過程中,磚不可能是平的,總會有變形,本文從以下幾種情況進行討論。
(1) 磚表面上拱
磚的底面是平的,而表面上拱0.3mm,如圖15所示。這時中間凸的地方將首先被拋光機磨頭磨掉,可以緩解拋光機中間磨得深的問題,且磚向上拱多少,就能調(diào)整多少。即按之前研究擺臂為120mm時,磚中間要多拋去0.44mm,而此時磚表面又上拱0.3mm,兩個疊加后磚變形應為0.14mm。但因磨頭首先要磨平中間凸起的部分才能磨到兩邊,這樣兩邊的磨削深度就會減少,容易導致邊部的漏磨。
(2) 磚底面上拱
磚的底面上拱0.3mm,而表面是平的,如圖16所示。磨頭在壓力F作用下磨削磚面,因磚底部中央懸空0.3mm,這個力將主要作用于磚的兩邊,這樣就增加了兩邊的磨削量,從而緩解了拋光機中間拋得深的問題,且這種情況下磚面始終與磨盤面接觸,磚面同時向下磨削了一定的深度,可以避免漏磨缺陷的產(chǎn)生。
(3) 磚的底面和表面都向上拱
磚的底面和表面都向上拱是以上兩種情況的結合,對拋光是很有好處的,其磚的變形會較小。
5.3磨頭數(shù)量對磚形的影響
將拋光機的其中一個磨頭改成兩個圓形的小磨頭,跟隨拋光機一起擺動,如圖17所示。
這樣可以利用小磨頭中間磨得深的特點,將磚兩邊先磨削一定的深度,從而緩解了拋光機中間拋得深的問題。
6 結論
拋光機對磚表面進行拋光處理時,往往出現(xiàn)中間拋得深,兩邊拋得淺的現(xiàn)象。通過建立數(shù)學模型,研究磚的變形量與擺臂的關系。當擺臂越長,磚的變形量越小,當擺臂為190mm時,變形量只有0.25mm。當磚形上拱時,容易導致邊部的漏磨;而當磚形底面下拱及底面和表面都向上拱時可以避免漏磨缺陷。將拋光機的其中一個磨頭改成2個圓形的小磨頭,可以緩解拋光機中間拋得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