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瑞君 , 陳 波
(揭陽職業(yè)技術學院 外語系, 廣東 揭陽 522000)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具有其工具性、實用性和交際性,但是,以復習、(新課)呈現(xiàn)、操練、練習和鞏固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組織課堂的傳統(tǒng)五步教學法明顯以語言形式為中心,忽略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學生不能獲取語言交際的辦法,限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新《英語課程標準》給基礎英語教學改革指明新方向?!队⒄Z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其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遵循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力求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fā)展。”[1](P19)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fā)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的人才培養(yǎng)體制改革提出“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首先是“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huán)境”。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任務重大。
對于探究式教學法的含義,西北師范大學的張筱蘭教授在其主編的《三種模式應用的教學方法》一書中是這樣解釋的:“探究,就是探討和研究。探討就是探求學問,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討問題,追根求源和多方尋求答案,解決疑問。而所謂探究式教學是指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在教師的支持和幫助下,自主尋求或自主建構答案、意義、理解或信息的活動或過程?!盵2](P133)因此,探究式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主,以現(xiàn)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的機會,借助個人和小組的力量解決問題[3](P10)??梢?,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強。學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書本上或者教師提供的現(xiàn)成的結論。毋庸置疑,學生對通過這樣的途徑獲得的知識會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英語語言規(guī)律,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中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
首先, 基礎階段的學生具備了探究式學習的生理和心理基礎。此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記憶力、求知欲、精力等方面處于旺盛時期,他們朝氣蓬勃、精力充沛、熱情開朗,模仿和接受能力強,具有較強的可塑性。這些特點使他們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時比成年人更具有優(yōu)勢。因此,中小學英語教學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優(yōu)勢,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完成各種各樣的學習任務,在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中發(fā)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能夠探究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強調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
其次, 探究式學習符合語言學習的過程特點。語言的學習主要是一種技能而非只是知識的學習,而技能的學習離不開學習者自身的參與。通過積極參與科學探索過程,模擬科學家解決問題的方式,使學生體會科學如何面對疑難情境,學會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資料,探究和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最終獲得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說探究學習是針對理科提出的學習模式,但我們認為,該模式所倡導的學習理念卻適用于任何學科,尤其是同樣重視過程、感知和活動的語言學習[4]。因此,教師通過設計豐富的課堂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究式學習的空間,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使用語言的經驗,從而習得語言能力。
最后, 探究式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策略。正確使用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果和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基礎階段是學習策略形成的初始階段,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有效地使用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有利于減少學習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在探究式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問題的提出、資料的查詢、調查、分析,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合作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主性,為日后的終生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5](P29)。
中小學生已初步具有生活體驗、學習經驗等構建智慧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學不應僅僅是老師向學生陳列教材內容,還應嘗試著使用探究式的方法呈現(xiàn)新的語言材料,盡量做到由淺入深,由簡到繁,逐漸擴展,循序漸進,使學生逐漸打下良好的學習語言的基礎。
英語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運用啟發(fā)探究式教學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探索創(chuàng)造,從而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教學內容及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采用不同的啟發(fā)探究式教學方法,如對于剛接觸英語的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利用自身所演示的各種動作、實物和各種復制品、圖片、圖畫、簡筆畫、漫畫等直觀手段進行啟發(fā),學生通過看圖像、聽錄音進行猜詞義并模仿,這樣學生可以在教師不作翻譯的情況下,聽指令并做動作。這種探究式教學使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都參與思維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有助于學生用英語思維和直接理解所學英語知識。
對于已有一些英語語言接觸的七、八年級的學生而言,可以采用設疑、對比的方式啟發(fā)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例如,開講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圍繞該單元主題提出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Do you like doing exercise? What sports do you like? Do you often do exercise?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Once/twice/three times a week, or every day? 這些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能夠使學生迅速進入狀態(tài),對新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并對新課做好知識、心里的準備。然后,教師對學生的愛好開展調查,如:
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S1:Play computer games.
T: Do you play computer games every day?
S1:Yes.
T(面向全班同學): Now we know that S1 always play computer games after school.(轉向另一學生S2)Do you always play computer games after school?
S2: No.
T: How often do you play computer games?
S2: I play computer games on Sunday.
T(面向全班同學): Well,S2 plays computer games once a week.
T(轉向另一學生S3):How about you?
依此類推,教師可以借助某個學生回答的項目了解其他學生的情況,根據(jù)不同的答案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表示不同頻率的詞匯,學生通過自己運用相關語言的體驗分析、歸納這一類詞的含義,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采用討論啟發(fā)式、對比啟發(fā)式、提問啟發(fā)式、練習啟發(fā)式、直觀啟發(fā)式等啟發(fā)探究式教學法,教師起好組織、啟發(fā)、引導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處于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解疑的動因和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使學生學有所思、學有所得,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目前,中國中小學校往往是六七十人一個班,學生性格、學習水平等個體差異也很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合作學習方法,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學習氛圍,使學生有更多的直接使用英語的機會,激勵學生用英語進行有意義的交際,并積極參與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小組學習活動。它有效地改善了課堂內外的學習氛圍,擴大了學生的參與面,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此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自主、合作、參與”的核心理念。現(xiàn)在,合作探究式教學已被很多教師所接受,在實踐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通常,詞匯、句型的學習對處于基礎階段的學生來說既是重點,也是難點,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一些技巧,授新課時,教師可以先提供給各小組一些詞匯、短語或圖片,讓學生據(jù)此做出反應,在交流反饋后,再組織學習新的語言材料。如,在學習Go for it!(八年級 上冊)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時,各小組根據(jù)教師所提供的六幅簡筆畫和一些關鍵詞,對奶昔的制作過程先進行探索式的語言描述,經小組交流,全班達成共識后,再以集體授課的方式學習該課的相關內容。在鞏固階段,教師可以再次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要求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表達自己親手制作一些飲料或食品的過程。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比如:小組合作學唱英語歌曲、小組合作編輯英語小報、小組合作搜集英語謎語、小組合作編排英語小品、小組合作做英語游戲、開展調查、以小組為單位檢查學習效果等,這些活動不僅能夠發(fā)揮利用學生不同的特長,而且鍛煉了他們的組織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習者的“最近發(fā)展區(qū)”[6](P37),順應了外語教學自身的特點----實踐性和實際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合作性的探究能豐富學生的思維,優(yōu)化外語教學效果,并能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參與、感知語言信息和實踐的積極性,還能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局面,為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多向信息交流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7](P93),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學會運用外語進行討論、交流和合作,學會接受關于知識的不同解釋。在實施新英語課程標準過程中,合作性的探究學習方法無疑體現(xiàn)其價值和優(yōu)勢,值得廣大教師去研究和實踐。
問題教學是一種發(fā)展性教學。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備課時應做到準備充分,問題的設計應考慮以下因素:能否引起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能否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問題上;能否使學生沿著一條正確思維線路思考問題、探索問題。
在新授課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學生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感興趣的題目,根據(jù)教材內容,將現(xiàn)實生活中與之相關的現(xiàn)象引入課堂。例如,教師在教PEP三年級下冊 “How many?”這一內容時,可以與學生進行問答練習:
T: Can you see a picture on the blackboard?
Ss:…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s: …
T: How many pears can you see? One, two,three…
Ss: …
T: Now ask me about the bananas.
Ss: How many bananas can you see?
問題從簡單到復雜,既對已學知識進行復習,又自然地引入新知識的教學。這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提問,不僅啟發(fā)了學生思維,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主動探求問題的答案,把新舊知識很自然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利于排除學生理解新語言的一種障礙,為新語言的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而且這個過程新知識的學習是他們自己一點點去探索到的,會讓他們更有成就感和更有信心去學習英語。
對于較高年級的英語教學,教師應多設計一些參考性問題(開發(fā)性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大膽想像,使學生始終處于探究之中。例如,在教學有關“Computer”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Today we are going to deal with the topic “Computer”. Do you like computers? How many of you have got a computer at home? Do you often use the computer? For what purposes? 然后讓學生Discuss in groups: In what ways do computers concern us in our daily life ? Try to make a list of them. 這樣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探究來補充修改自己的答案。通過討論比較,學生擴大了知識面,對于計算機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同時對課文的內容也加深了理解,學生把生活實際和學習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就能得到發(fā)展,真正達到語言的綜合運用。
語言的習得不是通過以形式為中心的機械訓練達成的,而是在使用中成就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會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盵8](P58)探究是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學能夠把《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主體、體驗學習”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
“啟發(fā)、合作、問題”課堂探究教學模式,各種探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lián)系的,它按照現(xiàn)代教學運行機制,變換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組織形式,減少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時間,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機。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張筱蘭.三種模式應用的教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秦益鋒.小學英語教學呼喚體驗式學習[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1(1).
[4] 鐘海青.教學模式的選擇與運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 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 楊華堂.“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互動狀況與學習效果的關系調查研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1(8).
[7] 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8]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