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阮利元,楊琴
?
砭石療法配合中藥治療急性乳腺炎68例
劉穎,阮利元,楊琴
(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中醫(yī)研究所乳腺科,成都 610031)
刮搓療法;急性乳腺炎;針藥并用
急性乳腺炎是在乳汁淤積的基礎上,細菌通過乳頭進入乳房引起的乳腺化膿性感染,屬中醫(yī)學“乳癰”范疇。本病常發(fā)生于產后哺乳期婦女,尤以初產婦多見。臨床分為早期(淤乳期)、中期(成膿期)、晚期(潰后期)。該病關鍵在于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爭取結塊消散不化膿。近年來,筆者采用砭石療法配合中藥治療急性乳腺炎淤乳期患者68例,現報道如下。
68例患者為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乳腺科門診患者,均為哺乳期婦女,年齡最小22歲,最大43歲,平均年齡28歲;病程1~8 d,平均3.5 d;初產婦66例,經產婦2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初期乳癰(急性乳腺炎)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為氣滯熱壅證或邪毒壅滯證,①氣滯熱壅證,表現為乳汁瘀積成塊,乳房皮色不變或微紅,腫脹疼痛,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周身疼痛,口渴,便秘,苔薄,脈數;②邪毒壅滯證,表現為乳頭破裂,感染邪毒,乳房皮色不變或微紅,腫脹疼痛,或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口渴,便秘,苔薄,脈弦數。
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上身。TDP治療儀治療20 min,起到加熱作用,促使乳汁通暢。在患乳擦以少量的潤滑劑,醫(yī)生位于患者旁側,手持的魚形小砭板與皮膚成45°角,采用經絡全息刮痧療法中疏經理氣法和瀉法[2],由乳房四周邊緣向乳頭以均勻力度刮拭,以患者能耐受、皮膚微發(fā)紅發(fā)熱為度,尤其對有乳腺腫塊部位力度稍加大;隨后,右手拇指和食指夾持患側乳暈及乳頭部,不斷輕拉揪提,使乳汁排出;再魚形小砭板魚尾突起處點揉膺窗、乳根、屋翳、膻中、患側期門穴,各均勻按壓10次。刮、提、點的手法可以重復使用,直至結塊基本消失。3 d后如果不通,再次進行治療。
采用瓜蒲通乳方,藥物組成為瓜蔞皮15 g,蒲公英30 g,桔梗15 g,青皮12 g,漏蘆15 g,夏枯草15 g,浙貝母12 g,王不留行30 g,大通草15 g,路路通15 g,甘草6 g。每日1劑,煎水750 mL,分3次溫服,連服3~7 d。
治療期間囑患者繼續(xù)哺乳,先患側后健側。
痊愈 癥狀體征消失,硬塊完全消散,乳汁排泄正常。
顯效 癥狀體征消失,硬塊縮小60%以上,排乳基本通暢。
有效 癥狀體征減輕,硬塊縮小30%。
無效 癥狀體征等均無變化,或已化膿者。
68例患者均接受3~7 d中藥治療,其中接受1次砭石治療38例,2次砭石治療30例。經治療后,痊愈6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5%。
患者,女,25歲,初產后第31天,2010年9月就診。左乳外側硬結疼痛2 d。患者雙乳脹,左乳外側9點位約4 cm×4 cm硬結,邊界不清,活動,壓痛,皮膚略紅,皮溫略高,無波動感,乳頭有小皸裂。無全身癥狀,血常規(guī)正常。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為乳癰(急性乳腺炎)。采用砭石療法通乳治療1次,瓜蒲通乳方3劑,繼續(xù)哺乳。4 d后復診,局部癥狀消失,乳汁正常,能夠全母乳喂養(yǎng)。繼續(xù)服用瓜蒲通乳方3劑鞏固治療。
急性乳腺炎多發(fā)于產后哺乳期,多由憂思惱怒,肝氣郁結或多食厚味,胃經積熱或因乳頭破裂,乳房不潔,外邪火毒侵入乳房致使乳絡阻塞,排乳不暢,火毒與積乳互凝而結聚成癰。治療關鍵在早期,若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10 d左右不見減輕表示已進入成膿期,此期病情發(fā)展迅速,病勢危急,一般需回乳且切開排膿。掌握早期的治療原則和積極有效的辦法,基本可達痊愈,免去哺乳后帶來的痛苦。
砭石療法通乳是治療的關鍵,屬于中醫(yī)學刮痧治療,只是刮痧工具用耿乃光品牌的魚形小砭板。耿乃光教授[3]應用巖石物理學技術研究砭石,認定楊浚滋先生在泗水流域山東段地表采集的泗濱浮石為砭具佳石。物性檢測表明該砭石的結晶顆粒度為0.03 mm,摩擦人體一次產生的超聲波脈沖事件次數為3708次,遠紅外線輻射頻帶波長超過15mm。屬于品質最高的3A級砭石。而常用的水牛角刮痧板產生的超聲波脈沖事件次數僅為353次。在治療過程中砭石發(fā)熱,且光滑細潤,減少對乳房皮膚刺激,利于乳汁通暢,迅速排除體內毒素,活血化瘀,疏通經絡,通則不痛,所以對局部腫塊而又有疼痛的疾病有很好的療效。操作者借助砭石工具,省時省力。另配用中藥瓜蒲通乳方,共奏清熱解毒,散結通絡的作用。
[1]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78-281.
[2] 張秀勤,郝萬山.全息經絡刮痧法[M].第2版,北京:新華出版社, 1996:96.
[3] 耿乃光.新砭石療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7,16.
2011-06-12
劉穎(1962 - ),女,主任醫(yī)師
1005-0957(2012)03-0175-02
R246.2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2.0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