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士寒,王格
(1.云南大學法學院,云南昆明 650091;2.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上海 201620)
日本少年司法制度及其借鑒
管士寒1,王格2
(1.云南大學法學院,云南昆明 650091;2.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上海 201620)
日本的少年司法制度建立在其《少年法》的基礎之上。日本的《少年法》集實體法、程序法、行政福利法、刑事法為一體,秉承著保護未成年人的理念,充分考慮到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尊重其作為權利主體之人格,系統(tǒng)、全面地規(guī)定了保護、教育他們的原則和辦法。在健全的少年司法制度的引領下,日本社會一直處于少年違法犯罪率較低的水平,其在未成年人保護和治理少年非行方面堪稱世界楷模,值得中國借鑒。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未成年人司法保護領域作了一些努力和嘗試,取得了較大進步,但和世界水平相比,仍有巨大差距,理應奮起直追。世界各國少年法一般稱調整對象為“少年”,但也有稱為“未成年人”、“青少年”或“兒童”的,含義均為同一。本文中的少年和未成年人是指相同的概念。
日本少年司法制度;保護觀察;少年調查官;保護處分
日本古代及近世和其他國家一樣,并沒有教育和保護未成年人的司法制度,也沒有把未成年人視為獨立的權利主體,只是在刑事法律中存在一些慈愛恤幼的規(guī)定,比如,奈良·平安時代(710—1185年)的《名例律》第70條規(guī)定:“未滿7周歲者絕對無刑事責任能力”,“年滿8周歲不滿16周歲者有限定刑事責任能力”。〔1〕1923年日本出臺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部《少年法》,系統(tǒng)地規(guī)定了對非行(包括不良行為和違法行為)少年的保護和教育制度,奠定了日本少年司法制度的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美國為主體的聯(lián)合國總司令部接管日本,督促日本實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改革,其中就包括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1948年7月15日以美國少年司法制度為范本的《日本少年法》公布,1949年1月1日開始實施?!?〕至此,日本形成了完善、科學的少年司法保護制度,之后日本議會幾次對它進行了局部的修改。
少年司法制度是指,對非行少年進行處遇的司法制度。它包括少年刑事司法制度和少年保護司法制度,其中少年保護司法制度是主體,其運用優(yōu)先于少年刑事司法制度。日本的少年司法制度是建立在其《少年法》之上的,它包括少年司法制度的理念;少年司法制度的組織系統(tǒng);少年司法制度的具體內容等幾個方面。
日本少年司法制度的理念是保護主義。未成年人身體稚嫰、心靈幼弱,行為也會表現(xiàn)出異于成人(甚至為成人所不能容忍,如違法、犯罪)的特征,社會對待他們的方式應當以保護、教育為內容,以福利制度及司法制度為載體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關懷,這就是保護主義。保護主義包含保護和教育的內容。保護主義分為廣義的保護主義和狹義的保護主義。廣義的保護主義是指在未成年人沒有親權人、監(jiān)護人或者缺乏親權人、監(jiān)護人的保護時,則需要國家介入保護,這種保護是全方位的,包括福利法上的保護和司法方面的保護。狹義的保護主義僅指少年司法保護,是指少年存在違法犯罪及不良行為以及這種狀態(tài)的傾向,而自身又不能抑制和克服的,由少年司法工作者采取措施對少年進行保護。〔3〕狹義的保護主義也是相對于刑罰主義而言的。刑罰主義是指對于成年人而言,其犯罪的結果,按照罪刑法定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承擔刑事責任,受到刑罰處罰。千百年來人類對刑罰寄予厚望,指望它能預防犯罪,維護治安,但是實踐證明,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將其適用在未成年人身上,刑罰過于殘酷,而且有可能使未成年人犯罪變得更加惡化。于是出現(xiàn)了應對未成年人非行的思想,即保護主義保護主義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其犯罪的結果,基本上排除刑罰的要素,而代之以教育和保護為內容的保護處分,即使萬不得已進入刑事追訴程序,也是為了少年的教育改善。除了犯罪少年,保護處分的對象還包括違法少年和虞犯少年,因為這些少年的行為都可能與犯罪有關。
日本《少年法》第一條規(guī)定:“本法對非行少年進行有關性格矯正和環(huán)境調整的保護處分的同時,對危害少年及少年福利的成年人刑事案件采取特別措施,以期少年的健康成長?!睘榱松倌甑慕】党砷L的立場就是保護主義,日本少年法處處閃爍著保護主義的光芒。
1.保護主義理論基礎之一是少年的身心特點
盡管在“現(xiàn)代童年觀念產生以前,未成年人并沒有得到特別的撫育或者保護,成人社會對待孩子的歷史可謂充滿了血腥。按照Lawrence Stone的話說,簡直就是暴行錄”?!?〕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未成年人需要保護”,是一個公論。未成年人身心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特點,他們正在成長的過程中,身心發(fā)育均不成熟,需要成年人保護和教育;也正是由于其身心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影響,犯下罪錯,社會對待他們的方式應當以保護、教育為內容,以福利制度及司法制度為載體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關懷。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說明,未成年人是一群異于成年人的特殊主體,成年人社會有義務給予他們保護和福利待遇。
日本社會早就意識到了未成年人的需保護性,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對未成年人予以保護。如1874年對兒童進行保護的《恤救規(guī)則》、1900年的《少年感化法》、1923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少年法》、1933年的《教護法》、1933年的《兒童虐待預防法》、1947年公布的《兒童福利法》、1949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現(xiàn)行《少年法》、1951年日本還制定了《兒童憲章》。
中國自古就有恤幼的思想和做法,現(xiàn)在成人社會也應當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異于成人有清楚的認識。
2.保護主義的理論依據(jù)之二是國家親權思想
未成年人需要保護和教育,首先是在家庭中落實,學校和社會也責無旁貸。當前者保護和教育受到阻礙,或得不到實現(xiàn)時,國家介入,履行最高監(jiān)護人的責任,即國家親權,對未成年人加以保護和教育。
國家親權(parens patriae)思想源于羅馬法,公元12、13世紀以后,英國的監(jiān)護法部分地繼承了由羅馬法發(fā)展而來的國家親權學說。在當時,國家親權的主要含義是:父母是一家之主,而國王是一國之君,他是他的國家和全體臣民的家長,他有責任也有權利保護他的臣民,特別是保護那些沒有能力照管自己及財產的兒童。到了15世紀前后,英國形成了“國家是少年兒童的監(jiān)護人,而不是懲辦的官吏”的國家親權思想。美國1838年通過賓夕法尼亞州的克勞斯案移植了這一思想,實現(xiàn)了國家親權思想的司法制度化的轉變。日本的少年司法制度是以美國的少年司法制度為范本建立起來的,國家親權思想自然也是其少年司法制度的指導思想之一。
按照國家親權思想,國家是未成年人的最高監(jiān)護人,在未成年人的親權人、監(jiān)護人缺失或親權人、監(jiān)護人無法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保護的情況下,由國家代行親權對其進行撫養(yǎng)幫助;對侵犯未成年人福利的成年人予以懲罰;對有罪錯、非行的少年給予矯正援助。
沒有監(jiān)護人和監(jiān)護人不能保護、教育未成年人的情況在中國的存在非常普遍,這些未成年人的生活非常悲慘,或到處流浪,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常常受到成年人(包括監(jiān)護人)的嚴重忽視和虐待;或被成年人引誘或因生活所迫而實施違法犯罪的行為。中國自古也有恤幼的傳統(tǒng),但這和世界各國一樣只是人的本性中的對幼弱之人的本能的憐憫之心是從成年人立場出發(fā)的,并非有意針對未成年人身心特點而建立的科學的制度體系。中國現(xiàn)行的少年法,遠遠未形成科學、有效的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和教育體系。在福利法及其體制中,中國有福利院收留和撫養(yǎng)孤兒,且不說兒童福利院有沒有做到給予孤兒家庭的溫暖和照顧,孤兒院之外還有不少孤兒沒有進到福利水平待定的這樣的場所。那些擁有監(jiān)護人但是監(jiān)護人不能盡到教育和保護責任,甚至忽視、虐待未成年人,使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事例也很多。他們的監(jiān)護人,卻可以逍遙法外,很少被追究法律責任。雖然中國已經出臺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但是,其操作性并不強,對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責任人及單位,該怎樣處置并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中小學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虐待和忽視也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對具有非行(包括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及非行傾向的未成年人,中國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對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應當承擔的責任提出了抽象的要求,如果這些單位和個人做不到,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法律的規(guī)定也是不明確的中國應盡快樹立未成年人的保護理念,確立國家親權的法律地位,在保護理念的指導下,建立保護、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律體系和制度,尊重未成年人作為獨立的權利主體,履行成年人社會應對未成年人所負的教育和保護的責任和義務。
在少年司法制度理念的指引下,日本建立了健全、科學的少年司法組織系統(tǒng)對非行少年教育和保護。從發(fā)現(xiàn)非行少年開始,經過對非行少年的審理、判決,直到最后的處遇履行這些職責的少年司法組織,無一不在操勞地做著保護和教育非行少年的工作。
對非行少年的司法保護是從發(fā)現(xiàn)非行少年開始的,根據(jù)日本《少年法》的規(guī)定,發(fā)現(xiàn)非行少年的國家機關有少年警察、檢察官、都、道、府、縣的知事、兒童咨詢所所長、保護觀察所所長、家庭法院的調查官,其他的一般人也可以參與發(fā)現(xiàn)非行少年,并通報給家庭法院。因為國家機關是專業(yè)、專職從事保護、教育非行少年事業(yè)的部門,因此多數(shù)非行少年案件是他們發(fā)現(xiàn)并報告、移送給家庭法院的。
1.少年警察是發(fā)現(xiàn)非行少年的主要力量
日本的司法警察和世界各國的警察一樣擔負著維護本國社會治安和犯罪偵查的責任。日本的少年警察是其司法警察隊伍的一支力量,“警視廳及各縣警察本部設有刑事部防范統(tǒng)計科少年小組、各警察署設有擔當少年警察活動小組”?!吧倌昃彀凑铡斗缸锼巡橐?guī)范》中第十章少年案件特則(第199條至第214條)與實施細則執(zhí)行自身的職責。各警察本部的《少年警察活動規(guī)程》有具體的相關規(guī)定,《少年警察活動綱領》等也設有詳細規(guī)定?!薄?〕少年警察在對涉嫌犯罪的少年案件偵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非行少年,根據(jù)偵查的結果,將少年非行案件的全案以書面形式直接移送給家庭法院,以便于家庭法院對非行少年進行早期處遇、即時保護。
2.檢察官的作用
世界各國的檢察官都擔當著代表國家控訴刑事被告人的職責,日本也不例外。但是對于檢察官發(fā)現(xiàn)、搜查(偵查)的少年非行案件,根據(jù)《少年法》第42條的規(guī)定,應當將所有的案件移送給家庭法院,檢察官沒有先議權。檢察官作為刑事控訴人的角色,決定了他們不適宜過多地介入對非行少年的保護程序之中。家庭法院審查后,認為有必要進入刑事訴訟程序的少年犯罪案件遞送給檢察院,檢察官對家庭法院遞送的案件除再次遞送給家庭法院的以外,必須提起公訴,沒有起訴或是不起訴的選擇權。在對非行少年的司法保護中,進入刑事司法程序的案件是少數(shù),多數(shù)非行案件由家庭法院按照司法保護程序進行處理。因為未成年人的非行多為社會原因造成,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報應氛圍,不利于非行少年的健康成長。
3.兒童福利機構對非行少年的發(fā)現(xiàn)有著重要的作用
兒童福利機構是擔當兒童福利法所規(guī)定的兒童福利事業(yè)的部門,其核心為兒童咨詢所,在日本對非行少年的保護和教育,有福利體系和司法體系?!秲和@ā泛汀渡倌攴ā范加袨榱吮U衔闯赡耆说慕】党砷L的目的。兒童咨詢所在自己所受理的兒童中發(fā)現(xiàn)違法少年和不滿14歲的虞犯少年原則上按照《兒童福利法》的程序處理,如果有必要可以移送給家庭法院請求保護處分。家庭法院對這部分非行少年案件也只有在兒童咨詢所所長或都、道、府、縣知事的移送下,才能進行審理。兒童咨詢所對涉嫌犯罪的少年和已滿14歲的虞犯少年應當移送給家庭法院處理。
4.家庭法院的調查官是家庭法院受理少年非行案件后對非行少年的社會背景進行調查的專門官員
家庭法院的調查官作為家庭法院受理少年非行案件后對非行少年的社會背景進行調查的專門官員,在對非行少年進行調查時新發(fā)現(xiàn)應當交付審判的少年或正在被調查的少年還有其他的非行案件,應當報告給法官。
5.保護觀察所是對非行少年實施保護觀察的國家機關
保護觀察所的觀察官和保護司發(fā)現(xiàn)被執(zhí)行保護觀察保護處分的少年有新非行事由,應當通過保護觀察所所長向家庭法院通告。
家庭法院是日本對非行少年進行教育和保護的專門法院。世界上很多國家建立了專門的少年法院或少年法庭處理非行少年,日本根據(jù)1923年的《少年法》建立了少年審判所,少年審判所是司法大臣監(jiān)督下的行政機關。日本現(xiàn)在處理少年非行案件的法院是家庭法院,它是根據(jù)1949年頒布實施的《少年法》設置的,家庭法院“除少年保護案件外,還對危害少年福利的成人刑事案件與由家事審判法所規(guī)定的家事審判及家事調解擁有裁判權”。〔6〕立法者之所以這樣做,是考慮到要達到保護和教育未成年人的目的,首先得解決好他們生活的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家庭法院具有以下的特性:
1.家庭法院是少年非行案件的分選和指令機關
對于通告、報告、移送過來的少年非行案件,家庭法院的受理中心要審查案件是否為少年法院管轄;是通過非正式的方式終止案件的處理,還是移送給兒童福利機關或移送給檢察院,使案件進入到刑事司法程序;或是啟動正式的少年保護審判程序。
2.家庭法院是處理進入到少年司法保護程序中的少年非行案件的中心機構
發(fā)現(xiàn)非行少年的機關或是個人除了少年警察做一些初步的調查外,其余的機關對所發(fā)現(xiàn)的少年非行案件并不做任何實質性的工作,而是盡快地把案件通告、報告、移送給家庭法院,由家庭法院決定保護處理的方式。
3.家庭法院和普通刑事法院相比具有很強的行政、福利機構的特點
與其他國家少年法院相同的是日本家庭法院和普通刑事法院具有典型司法性特點不同,它具有很強的行政、福利機構的特點。它并不扮演純粹裁判人的角色,而是更像非行少年的父母幫助非行少年找出解決少年非行問題的辦法因此,它設置了調查非行少年的調查官和審理非行案件的法官。調查官首先對于決定受理的非行案件的少年進行生活環(huán)境和身心的科學調查(身心調查主要是委托少年鑒別所進行),找出少年非行的原因,并寫出書面的調查報告。之后法官在調查官調查的基礎上針對少年的非行、非行傾向少年的需要保護性開庭審理,法庭審理遵循非正式、非公開但是保障非行少年正當法律程序權利的原則,庭審現(xiàn)場彌漫著家庭溫暖的氣氛。經過法庭審理,法官對非行少年需要保護的狀況有了明晰的判斷,或是做出不處分決定,或是做出保護處分決定。
日本少年司法制度中引進科學主義,對非行少年進行非行原因和社會背景調查,以便做出適合非行少年的處遇。家庭法院的調查官主要是進行社會背景調查,而少年鑒別所則是對非行少年的身心進行鑒別。除了身心鑒別以外,少年鑒別所還是對非行少年實施收容觀護這一審理過程中的中間措施的機關。
少年健康成長的理念貫穿于非行少年處遇的全過程,所以,對他們的保護和教育從非行少年的發(fā)現(xiàn)階段就開始,持續(xù)經過調查審理直到最后決定的實施,即使法官做出不處分決定,也不意味著少年進行保護和教育就此停止,相關的人員、機構仍然會承續(xù)對這部分少年的保護和教育。這里所指的保護實施階段的機關是指執(zhí)行少年法官經審理后作出的保護處分決定的國家機關,即保護觀察所、兒童自立支援設施與養(yǎng)護設施、少年院。
1.保護觀察所
家庭法院判斷決定對非行少年實行保護觀察的保護處分由保護觀察所實施。保護觀察所的工作人員有作為正式職員的保護觀察官和來自民間的志愿者、慈善家組成的保護司。他們利用有關罪犯更生保護的專業(yè)知識,從事保護觀察、輔導援助、人格考查及其他犯罪者更生保護與犯罪預防的相關事務。
2.兒童自立支援設施與養(yǎng)護設施
作為保護處分之一的決定移送兒童自立支援設施和養(yǎng)護設施處分,是一種兒童福利處分。實施這一處分的兒童自立支援設施和養(yǎng)護設施是兒童福利設施。從這里也可以明顯看出,日本少年司法制度的福利性質?!皟和粤⒅гO施收容有不良行為或有可能實施不良行為的兒童,并對其實行自立援助。養(yǎng)護設施收容沒有保護人的兒童、被虐待的兒童及其他在環(huán)境上需要撫育的兒童,并對其實行撫育?!薄?〕
移送少年院是最嚴厲的保護處分,它以收容非行少年的方式對其施以矯正教育。根據(jù)對象少年的年齡與特性,少年院有初等少年院、中等少年院、特別少年院和醫(yī)療少年院。移送少年院的處分是在剝奪非行少年自由的基礎上進行矯正教育,有違背少年健康成長的宗旨之嫌,因此專家提醒,要適度使用監(jiān)禁措施。
日本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制定了專門的少年法,少年法是融實體法與程序法為一體的法體系,其在達到保護少年健康成長目的的同時,客觀上實現(xiàn)了預防犯罪、維護社會治安的結果,因此,同時具有保護法和類似刑事法的特色。
1.少年法具有保護法和類似刑事法的特色
《少年法》的理念是保護主義,因此,它是一部帶有福利性質的行政法,即保護法。《少年法》的管轄對象是非行少年,他們之所以有非行傾向及實施非行,主要的根源和責任在于成人社會。而且,未成年人“是在試行錯誤走向自立自律、成長發(fā)育的,這作為兒童固有的權利,應當?shù)玫缴鐣谋U稀??!?〕因此,《少年法》第一條明確規(guī)定了本法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少年的健康成長。當未成年人的父母無法履行監(jiān)護責任的時候,國家作為最高監(jiān)護人擔當起這一職責。從非行少年發(fā)現(xiàn)的一刻開始,保護措施也就隨即展開。非行少年被發(fā)現(xiàn)以后,家庭法院對案件通過受理程序迅速作出判斷,是不做處理、責成少年的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還是移交福利機構通過福利措施對少年進行保護教育?還是啟動正式的審判程序?對進入審判程序的非行少年,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如在宅觀護、實驗觀護等措施,與此同時,家庭法院的調查官開始對非行少年的身心特點、生活環(huán)境、社會背景進行調查,找出導致他們非行的原因,少年法官在此基礎上開庭審理,采取非正式、非公開、保證非行少年的正當法律程序權利的方式進行,這個過程既有司法程序的性質,也同時保護少年不因此受到傷害。法官審理完畢,或做出不處分決定,或做出保護處分決定。保護處分有保護觀察、移送兒童到自立支援設施和養(yǎng)護設施、移送少年院,從這些處分的內容可以看出,保護處分具有極強的保護性和福利性。保護處分的創(chuàng)立,基本上排除了對犯罪少年的刑罰適用,同時把違法少年和虞犯少年納入到少年司法制度之中,因為他們與犯罪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樣既達到有效保護非行少年的目的也起到了預防犯罪的效果。
非行少年包括虞犯少年、違法少年和犯罪少年,少年的非行不僅有害于自己的健康成長,也有害于社會,甚至惡害于社會。對他們的保護不能僅限于福利性質的養(yǎng)護,應當有嚴厲的教育保護方法,這些嚴厲的教育保護方法中就有限制或剝奪非行少年自由權利的內容,人身自由是憲法所保障的權利,要予以限制或剝奪必須經由有憲法所保障其獨立性和中立性的司法機關決定。所以,少年司法制度應運而生。盡管“對于少年犯罪的結果,少年法完全不同于要求以刑罰的方式承擔責任的刑法,以及保障其程序的刑事訴訟法”?!?〕但是,對應少年非行的結果之一的保護處分,對于少年而言常常具有非利益性本質,因此《少年法》還具有類似刑事法之性質。
2.少年法是融實體法與程序法為一體的法體系
《少年法》包含了處理少年非行案件的實體法與程序法內容。實體法部分規(guī)定了《少年法》的管轄對象為非行少年;非行和少年的需保護性是少年法院需要查清的事實;與非行和需保護性對應的主要結果是保護處分。程序法部分規(guī)定了處理少年保護案件的組織機構、保護程序及保護辦法。
日本法將犯罪少年、違法少年和虞犯少年統(tǒng)稱為“非行少年”。犯罪少年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20周歲,觸犯刑罰法令者。違法少年是指未滿14周歲,觸犯刑罰法令但不承擔刑事責任者。虞犯少年是指參照其品行和環(huán)境,犯罪傾向較強,不滿20歲的人。把犯罪少年納入司法保護程序來處理是原則,移送刑事司法程序處理是例外,因為刑罰對于未成年人來說過于殘酷,其矯正效果也是微乎其微。這樣做,避免了少年遭受刑罰的摧殘,最大限度地達到了保護少年的目的。把違法少年和虞犯少年作為調整對象,涉嫌過度的司法干預,容易給少年貼上標簽,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長。但是,《少年法》中的司法保護程序帶有司法性質,更具有行政福利特性,因為違法少年和虞犯少年與犯罪關系非常密切,對他們進行干預,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非行少年和預防犯罪。當然,違法少年和未滿14歲的虞犯少年只有在都、道、府、縣知事和兒童咨詢所所長移送的情況下家庭法院才能進行審判,對這部分少年采取的是福利保護優(yōu)先的原則,盡量減少司法干預。
未成年人身心均不成熟,對他們適用刑罰處罰,顯得殘忍而無用。因此,世界各國都設計了適合于未成年人的司法制度,建立保護處分,排除刑罰的適用。日本少年法規(guī)定,對16周歲以下的少年禁止適用刑事訴訟程序,即使年滿16周歲的少年犯罪性質特別惡劣,需保護性特別缺乏,需要移送檢察官進行刑事追訴,也要由家庭法院的法官決定是否移送,即使已送到刑事法院,刑事法院的法官也可以以不適合刑事處分為由再移送回家庭法院,要求作為保護案件加以處理。對非行少年的處理,保護處分程序適用為常態(tài),刑事處分程序的適用為例外。
現(xiàn)行少年法規(guī)定了三種保護處分,即保護觀察、移送兒童自立支援設施和兒童養(yǎng)護設施、移送少年院。保護觀察是非收容性處分,將非行少年置于家庭或工作場所,對其指導監(jiān)督和輔導援助,少年應遵守相應的規(guī)定。保護觀察在保護處分中的利用率最高。兒童自立支援設施和兒童養(yǎng)護設施是福利性設施,收容少年是為了對其教養(yǎng)和撫育。少年院處遇是對收容少年實施矯正教育,在尊重少年人格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生活指導、課程教育、職業(yè)輔導等,促使其適應社會生活。
對未成年人適用刑事訴訟程序,也是少年司法制度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也擁有少年司法保護的一系列權利和福利。如,不滿18周歲的少年不得適用死刑和無期徒刑,對未成年人量刑從輕減輕處罰,刑罰在專門的少年刑務所執(zhí)行,刑罰執(zhí)行的社區(qū)矯正模式仍然被大量應用。
實體性規(guī)定部分:規(guī)定少年非行和需保護性作為適用保護處分的構成要件;少年法的調整對象為非行少年;創(chuàng)建了保護處分排除刑罰的適用。這里沒有刑法的罪刑法定、罪責刑相適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對少年適用保護處分的理由不僅僅是少年非行,更重要的是少年缺乏保護性。少年司法是個別化司法,少年法官根據(jù)少年的非行、需要保護的情況、少年身心狀況、生活環(huán)境等作出處分決定,少年法官斷案不是刑法學思路,而是犯罪學思路。
程序性規(guī)定部分:家庭法院調查審理非行少年的過程也就是保護的過程。因此,非正式、非公開是案件審理的原則。刑事訴訟中的被告人在法院判決有罪以前,是被推定為無罪之人的,與普通人幾乎沒有區(qū)別;進入少年司法保護程序的少年一開始就被當做保護對象;少年法院既是行政機構也是司法機構,那里設有調查官,非行少年的調查和審理都是法院的職責;盡管少年警官發(fā)現(xiàn)非行少年時,也做一些資料的收集工作,并把這些資料以書面的形式移送家庭法院但是,他們的工作完全不同于刑事訴訟程序中的偵查行為;檢察官在少年保護案件中,只有移送案件的責任,不是公訴人的角色;家庭法院調查官的調查和法官的審理并不是為了追究非行少年的責任而是援助少年克服非行性,找到保護少年的最佳辦法。因此,他們對待少年的態(tài)度是溫和、誠懇和對人類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抱著嫉惡如仇、有仇必報的報應態(tài)度。
少年司法制度中的科學主義是指,在少年司法制度中相關主體利用醫(yī)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及其他專門知識對非行少年的品行、經歷、素質以及生長環(huán)境進行調查,尋找導致其非行的原因,從而制定矯正其非行及其心理的辦法的理論。
日本的少年司法制度中設置了少年鑒別所對非行少年的身心進行鑒別。鑒別所的法務技官通過面試、身體狀況的調查、心理檢查、精神醫(yī)學的檢查、行動觀察以及收集來的資料,探明少年的素質、經歷、環(huán)境、人格及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以便法官做出正確的判定,確定對少年矯正最有利的方針。
少年的社會背景調查則由少年法院的調查官進行。調查官對少年、保護人或者相關人的品行、經歷、素質、環(huán)境、家庭及其成員的狀況、少年成長的經歷等內容進行調查,調查完畢,將調查結果用書面形式,寫上自己的處遇意見,報告給家庭法院法官。開庭時,調查官要出席審判并陳述調查的內容和意見。
家庭法院除管轄少年司法保護案件、家事案件外,還管轄著危害少年福利的成年人刑事案件。因為少年非行常常是由于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忽視、虐待、不正確對待造成的。這類案件如果在普通刑事法院審理,效果不是很好,把它放在審理少年保護案件的專門法院處理,可以達到既保護了少年,也懲處、教育了危害少年利益的成年人。如果成年人實施了違反“兒童福利法、學校教育法、勞動基準法、未成年人吸煙禁止法、未成年人飲酒禁止法”〔10〕等法律的行為,將受到刑事法律的制裁。
中國只有少年刑事司法制度,而沒有少年保護司法制度。涉嫌犯罪的少年幾乎都進入了刑事訴訟程序之中,適用成年人的刑事法律,刑事法似乎也有區(qū)區(qū)幾條成年人施舍給犯罪少年的寬大規(guī)定,但是,這和古代社會成年人出于本能憐憫未成年人而對其施予和成年人同樣刑罰之下的寬大沒有太多的差別。盡管我們也在盡量采取保護措施,如取保候審、判處緩刑、法庭審理中保護其正當法律權利,引進社區(qū)矯正模式,進行社會背景調查,但是,這些保護的適用是非常有限的,也常常是很隨意使用的,如法庭審理中的指定律師辯護基本上是走過場,律師敷衍了事。被判處刑罰的少年有很大比例被送往未成年人管教所,未管所的管理模式和成年人監(jiān)獄有多少區(qū)別?少數(shù)被判處緩刑的少年無人監(jiān)管、保護他們的命運多是又重回原點。刑罰的殘酷性和報應性在這些少年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部分的少年司法保護狀況令人擔憂。
由于沒有少年保護司法制度,中國的違法少年和虞犯少年(中國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將其稱為不良行為少年),要么被放任不管,任其惡性繼續(xù)發(fā)展,要么適用行政處罰,這些行政處罰本身多是為成年人設計,其嚴酷程度并不亞于刑事處罰,如勞動教養(yǎng)。這些行政處罰涉及限制、剝奪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利,在作出處罰決定時沒有具有獨立性及中立性的司法機構予以裁量,而是行政機構自我授權、自我批準。這樣的狀況,是不可能起到保護未成年人的作用的。
由此可見中國的少年司法制度建設任重道遠,而日本的少年司法制度則可以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1〕〔2〕〔3〕〔5〕〔6〕〔7〕〔8〕〔9〕〔10〕尹琳.日本少年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1,63,85,94-95,62 105,70,70,188-189.
〔4〕姚建龍.超越刑事司法——美國少年司法史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
On Japan Juvenile Judicial System and Its Reference
GUAN Shi-h(huán)an1;WANG Ge2
(1.Law School,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91;
2.International Ecnomics and Law School,East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Shanghai 201620)
Japan’s juvenile judicial system establishes on basis of the juvenile law.Japan's juvenile law set substantive law,administrative procedural law,and criminal law as a whole,and uphold the concept of the protection of minors,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s,respect the right of personality mak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ipulation on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for their protection and education.Led by a healthy juvenile judicial system,Japan society has ever since kept juvenile illegal crime at a low rate,its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of minors is a role model in the world,and is worth reference for China.Since the mid 1980s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some areas in judicial protection,but there is still a huge gap comparing the world level,China ought to make much progress.
Japan juvenile judicial system;protection observation;juvenile inquisitor;protection sanctions
C913.5
A
1672-2663(2012)02-0097-06
2012-02-08
1.管士寒(1963-),女,云南昭通人,云南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律碩士;2.王格(1993-),女,河南鄭州人,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學生。
(責任編輯 葛現(xiàn)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