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京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湖南長沙410006)
重新審視古典詩歌的社會功能
張思京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湖南長沙410006)
中國古典詩歌作為中國文學之源和民族文化瑰寶,走過了30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經歷了從輝煌到衰落的痛苦演變。其歷史地位早有定論,其前途命運值得關注與期待。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有必要重新認識古典詩歌的現(xiàn)實意義,重新審視古典詩歌的社會功能。
古典詩歌;社會功能;文化繁榮
中國古典詩歌,是指與現(xiàn)代詩歌相對應的,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用文言文和傳統(tǒng)格律創(chuàng)作的各種詩歌體裁形式,廣義上包括詩詞歌賦曲等,狹義僅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在中華5000年文明史中,古典詩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產生過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有必要重新認識古典詩歌的現(xiàn)實意義,重新審視古典詩歌的社會功能。
古典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主流代表。王力《漢語詩律學》:“詩歌起源之早,是出于一般人想像之外的。有些人以為先有散文,后有韻文,這是最靠不住的說法?!薄绊嵳Z的產生遠在文字的產生之前,這是毫無疑問的?!绷终Z堂說,中國是一個沒有宗教的國家,但是它是一個以詩歌為宗教的國家。我們可以認為,詩歌產生的年代早于世界上任何宗教。《詩經》收集作品產生年代可以上溯到西周時期,中國有詩之史長達3100年。戰(zhàn)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作家的《楚辭》,使詩歌藝術達到了一個高峰。唐代詩歌的大繁榮,標志著中國成為偉大的詩的國度。宋詞元曲的發(fā)展,使古典詩歌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了新的境界。在漫長的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直到20世紀初五四運動之前,詩歌長期居于文化的主流地位,成為華夏民族一樁非常崇高的事業(yè)。
古典詩歌是古人才華地位的重要象征。在古代衡量一個人的才華,主要從文武兩方面,文武雙全、能文能武是最理想的人才,隨著文官治國體制的確立,人才的標準更多體現(xiàn)在文思詩思上,所謂滿腹經綸、才高八斗、筆生華藻、字吐珠璣,有作為的詩人總是最耀眼的明星,擁有無數(shù)的“粉絲”。朝廷看重詩人,世人仰慕詩人,詩人受到高于普通人的禮遇。賀知章告老還鄉(xiāng),唐明皇李隆基在長安城東門設帳作詩餞行,白居易去世,宣宗李忱作詩吊唁:“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李白自恃詩才,可以“天子呼來不上船”。
古典詩歌是封建統(tǒng)治者取仕的重要標準。中國科舉制度延續(xù)了1300年,詩賦一直是考試的重要內容。唐代科舉常見科目是進士和明經,進士試帖經、雜文、策論,雜文就是詩賦(一詩一賦),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應試者必須長于作詩,詩文茂美方能入選。唐朝文官幾乎無一不是詩人。李白初到長安并無名氣,帶自己詩作去晉謁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賀知章。賀看了其《蜀道難》,揚眉贊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推薦給玄宗,李白得以“供奉翰林”,名揚天下。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社會導向對唐詩發(fā)展與繁榮有著何等重要的影響。在這種社會導向下,無數(shù)文人學子把追求詩“境”作為人生理想,誦習詩賦成了士子入仕的敲門磚。
古典詩歌在國家和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確立,在于無論是統(tǒng)治者、官僚階層還是普通民眾,都認識并在實踐中實現(xiàn)著詩歌如下社會功能:
開國安邦的輔助功能。漢高祖劉邦首開帝王作詩風氣,伴隨他的是強大西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漢末魏王曹操于四海板蕩、軍政繁忙之際橫槊賦詩,成就卓著。曹植以不世之稟賦,用心于詩,成為一代詩宗。曹丕《典論·論文》對詩歌創(chuàng)作一言以蔽之:“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李唐王朝二百八十余年間二十三位皇帝,有詩歌作品留存到今的有十二位,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在《全唐詩》中分別占一卷篇幅。唐玄宗祖母武則天、伯父唐中宗也是詩人,他們倡導宴飲賦詩,群臣應制,有時一次多至百篇,不擅長作應制詩的大臣很難參與朝會。盛唐也是唐詩最繁榮的時期,詩壇人才輩出,群星璀璨,風格各異,流派紛呈。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乾隆)“平生結習最于詩”,自稱平生賦詩四萬多首,僅就數(shù)量上說可能是中國“第一”詩人。詩歌在封建帝王眼中,儼然是打江山理社稷享太平的重要工具,詩歌創(chuàng)作成為不少帝王身體力行的“一把手工程”。有志之士忠君愛民、匡扶社稷、殺敵建功、精忠報國,也往往采取詩歌形式吐露心跡,表達愿望。魏征《述懷》:“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焙蔚鹊臍飧?陳子昂《送魏大從軍》:“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駱賓王《從軍行》:“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弊嬖仭锻E門》“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痹姼鑼y(tǒng)一人們思想意志、延續(xù)國家穩(wěn)定起著顯著作用。
儒家文化的教育功能。中國自古有“詩教”之說,孔子最早利用《詩經》進行儒家思想教育嘗試,屢言“詩書禮樂”,“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堯曰篇》)詩以言志,禮以立身,“詩”“禮”是孔子傳道授業(yè)的基本內容。又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詩有助于激發(fā)社會活力,了解社會動態(tài),集聚社會能量,針砭社會弊病,近可以事父,遠可以事君,還可以利己,可以成為建設理想國的有力手段。孟子:“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币栽姲l(fā)史,以史繼詩,是儒家文化傳統(tǒng)。鐘嶸《詩品·序》:“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蔽ㄓ性?,可使人在貧困卑賤中安分不亂動,不想為非作歹,可使人幽靜獨處時沒有煩悶,化解悲哀。歷代的政治家都重視古典詩歌作為教育手段的運用。一部《百家姓》用四言詩的形式,使華夏民族姓氏朗朗上口,通俗易記;一部《三字經》,融會了儒家文化的內涵,化高深的道德禮義為淺顯易懂的三字歌謠,成為兒童啟蒙教化的經典。
民族精神的凝聚功能。古典詩歌積淀著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體系、文化結構、思維模式、品格智慧以及終極價值等等。正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心理學與文學》指出的:詩歌的每一個意象“都包含一部分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都包含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中出現(xiàn)過無數(shù)次的痛苦或歡樂的遺物,它們基本循著同一道路,就像靈魂中雕出了很深的河床,原來的四處漫溢、又寬又淺的生活之流水,突然在河床里匯成了巨大的河流”,詩人“通過給原始意象以形式,它就被翻譯成當前的語言了,并使我們可能發(fā)現(xiàn)通往生命的最深的源泉的道路,那里有藝術的社會意義:它不斷教育時代精神,它創(chuàng)造出時代最缺乏的形式?!蓖醪g《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咸用《送人》:“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蹦呐率巧剿娙?,在民族精神的表達上一樣暢快淋漓,王維《從軍行》“盡系名王頸,歸來報天子。”《平戎辭》“男兒解卻腰間劍,喜見從王道化平?!惫诺湓姼鑵R聚了民族文化的精華,凝結了愛國主義情感,像一根紅線貫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根植于民族的血脈,成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奮進精神的重要源泉。它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是藝術的珍品,文化的精髓。李白、杜甫、陸游、文天祥、岳飛、林則徐等一大批充滿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的詩篇,后人口口相傳。用古典詩歌鑄造民族靈魂,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鮮明特點。
智慧哲理的啟迪功能。古典詩歌中不乏飽含哲理的篇章,它是心靈的感悟,實踐的總結,能使人在獲得美的藝術享受的同時,得到哲學的思考和教益。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碧K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标懹巍队紊轿鞔濉贰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敝祆洹队^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毙翖壖病镀兴_蠻·書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边@些耳熟能詳、千古傳誦的名句,對民眾的啟迪教育作用不可替代,對人們思想的影響更是深遠。
儒家文化主張待人接物不偏不倚,折中調和,此為中庸之道。浸潤了儒家文化精髓的古典詩歌走過漫長的發(fā)展歷史,元代以后逐漸出現(xiàn)強弩之末跡象,雖然產生了明清十大家和一些新的流派,出現(xiàn)過短暫的中興,但到了近代急轉直下,五四之后徹底走下圣壇,幾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對于這種變化,從時代發(fā)展演變的過程看,有其必然性和進步意義,但回頭細細審視,古典詩歌從輝煌走向沒落,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反思。
傳統(tǒng)文化胞衣的割裂。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豐富,包括了古文、詩、詞、曲、賦、聯(lián)、音樂、戲劇、曲藝、國畫、書法、歷法、民俗、節(jié)日、武術、中醫(yī)等各大元素,在這一藝術寶庫中,古典詩歌盡管只是一部分,但卻是寶庫中的精華,與其他文化元素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并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它形象地記錄了中國古代人民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記載了當時的歷史。通過學習古典詩歌,可以加深對古代中國社會的認識,同時對現(xiàn)代生活也發(fā)揮著作用。文學發(fā)端于詩歌,古典詩歌與其他文學形式的關系,長期是“源”與“流”的關系。五四以來詩歌盲目尊新壓古,導致新詩發(fā)展基礎動搖,沒有古詩作基礎,新詩發(fā)展也缺少了民族文化的底蘊。而五四以來一些大學者,包括一些寫作新詩的人,他們的古典詩歌基礎也是相當好的,也喜愛創(chuàng)作古詩。人們實在想不清楚,“德先生”、“賽先生”與傳統(tǒng)文化、古老文明究竟有什么沖突,非得一棍子打死。近百年來,除國畫和書法等屈指可數(shù)的幾項尚在文化圣壇占有一席之地外,其他或有名無實,或銷聲匿跡,很多已如地球珍稀物種,面臨失傳絕代的危險。如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很少有人還知道上元、中元、下元,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谷日、天日、地日,寒食、乞巧、立春、冬至等,也無從體會古代豐富多樣的慶?;顒蛹捌渌w現(xiàn)的崇拜自然、生態(tài)和諧、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詩人墨客們?yōu)橐粋€個節(jié)日譜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精彩浪漫、大俗大雅的千古名篇,如今人們只能從這些詩文中求證、揣摩和感受。對此,本人曾有一首七律《春日有感今古俗異》表達遺憾和憂慮之心:“老寒空自讓春涼,辜負新霞與夕陽。見說古人千種趣,徒聞佳節(jié)百般狂?;ㄖo主枉招展,風俗于今費考量。逐利生涯成一統(tǒng),疏天背祖斷衷腸?!?/p>
祖國認同媒介的受損。對祖國的認同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它既包括對祖國山川、疆域、政治、GDP的認知,也包括對祖國的語言、文化、歷史、風俗、宗教等方面的認知。詩乃天地之心,生民性情,國史鏡鑒,是認知國家、民族、時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古典詩歌在現(xiàn)實日常生活中用處也許確實不大,但它是詩人心靈世界的凝聚,我們用心體會就會被其無限魅力所吸引,情感受到感染和激發(fā),心靈受到滌蕩和震撼。屈原《離騷》“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詩中激烈的感情是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對民生疾苦的同情。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是血寫的遺囑,千百年來感動和激勵無數(shù)后人。岳飛《滿江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痹谕鈹橙肭只蜃鎳至亚樾蜗?,這些詩歌是鼓勵人們抵御外侮、保家衛(wèi)國最有力的精神利器。優(yōu)秀的古典詩歌,無疑是中華民族愛國愛家愛人共同情感最凝練、最集中的表達,最能引起廣泛共鳴,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但這一功能,隨著它自身命運的沉淪而弱化、退化了。
民族核心價值的隔膜。愛國主義是階級社會所有民族和國家普遍共有的核心價值。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中,除了愛國主義這一人類共同價值觀外,還有儒家文化主導的獨特的價值觀,包括中庸、仁和、愛君、愛民、親情、友情、謙遜、禮讓等等。如友情,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荀子說:“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之,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惫诺湓姼柚型醪端投派俑问裰荨贰昂却嬷海煅娜舯揉?。”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比缬H情,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薄坝械芙苑稚?,無家問死生?!蓖蹙S《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如愛情,《詩經》中《關雎》描寫男子偶遇“窈窕淑女”一見鐘情,于是“寤寐求之”,但并未得到回報,“輾轉反側”,幻想“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美妙境界。漢樂府《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崩钌屉[《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古典詩歌用最美好最精辟最生動最有效的語言表達了中華民族所追求的共同價值,不接觸不熟悉不運用古典詩歌語言,就隔斷了后人與古人原本應該相通的心靈。
雅與俗的嚴重倒錯。吟詩作對向來是風雅之事,古典詩歌雅俗共賞,亦雅亦俗,雅中有俗,俗中見雅,大俗大雅。雅與俗之間體現(xiàn)著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意境美、藝術美、語言美、內涵美、形式美、簡單美、豪放美、婉約美、寧靜美、溫柔美、敦厚美、憂傷美、快樂美、忠正美、和融美、博遠美,使人在詩歌語言和意境中熏陶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升審美價值。正如臺灣知名學者葉嘉瑩說:“我之喜愛和研讀古典詩詞,本不出于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fā)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fā)生命中,曾經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yǎng)?!痹鴰缀螘r,古典詩歌形式被貼上匕首標槍標簽,作為文攻武衛(wèi)工具、歌功頌德手段,失去了儒雅的本色,更隨著市場經濟的潮水,風雅之俗受到媚俗的異化,如“窗前明月光,地下鞋一雙?!薄按好卟挥X曉,處處蚊子咬?!薄叭照障銧t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口水流了三千丈,一摸口袋沒有錢?!背蔀閵蕵分了?、浮躁至死、惡搞至死年代的衍生品。
歷史車輪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所處的環(huán)境、面臨的形勢、肩負的使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站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考量之上,重新審視古典詩歌的價值和作用,重新塑造古典詩歌的社會功能,已呈順流之局、渠成之勢。
盛世到來為古典詩歌提供了復興土壤。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快速和平崛起,民族偉大復興正在一步步成為現(xiàn)實,中國布好幾百年來新盛世的初局。中華民族的復興,必然包括了文化的復興。文學藝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范疇,其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國運昌而文學興,國運敗而文學衰。盛唐是東方文明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它以氣吞日月的磅礴聲勢、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刻意求新的獨創(chuàng)精神,締造出中華文明史上一個光彩奪目的高峰,而唐詩無疑是這座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詩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精華,蜚聲四海,映照古今,其內容之廣泛,體裁之多樣,藝術之精湛,都是歷代詩歌及其他文學藝術無法相比的。藝術源于生活,繁榮的詩歌是盛世的直接產物和重要見證,利用古典詩歌這一經典藝術形式謳歌時代,是時代對文學藝術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詩歌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的必然走向。
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歷史使命催發(fā)古典詩歌內生動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離不開文化軟實力,離不開精神力量支撐。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激發(fā)活力、匯集智慧、鼓舞斗志,是包括詩歌在內的任何文學形式的神圣使命。一部作品、一個形象乃至一句文學名言,可以成為社會尺度。在革命時期,文學的代名詞是筆桿子,而筆桿子和槍桿子成為革命勝利不可或缺的兩大支柱。古典詩歌展現(xiàn)了千百年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思緒、理想、追求、生活細節(jié)、社會畫面、民情風俗、文化記憶、英雄氣概,還有揮之不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韻律。這一切滋潤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探尋人生理想,獻身崇高的境界追求。積淀了3000多年的詩歌傳統(tǒng),無疑將成為建設文化強國厚重的內涵。十七屆六中全會對作家、藝術家提出,要“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yōu)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chuàng)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tǒng)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這是古典詩歌煥發(fā)青春的強大動力。
近百年詩歌發(fā)展經驗教訓為古典詩歌生存作了厚實鋪墊。五四白話文運動對打破長期存在的書面和口頭兩種語言界限,推動新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廢除舊體詩則成為詩歌發(fā)展、文學發(fā)展的一場災難。新體詩或自由詩白話詩在自由表達感情、普及更廣人群上有其優(yōu)勢,古典詩歌在洗練精警、含蓄優(yōu)美、音律諧葉上更具特色,大不可厚此薄彼。梁實秋說,“我一向以為新文學運動的最大成因,便是外國文學的影響,新詩,實際就是中文寫的外國詩”。新詩主要得益于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這一方面說明新詩傳統(tǒng)文化根基先天不足,一方面為古典詩歌生命力不因一時之風云變幻而泯滅打下了注腳。胡適是白話文運動的祖師爺,自詡“前空千古,下開百世”,“為大中華,造新文學”,卻是用舊體裁《沁園春·誓詩》詮釋這一壯志雄心;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寫白話文,作舊體詩;聞一多主張精神繼承傳統(tǒng),技巧無妨西化,他的詩在意境構建、幻象展示、感情表達及詞語運用上都受到了古典詩詞的影響,在寫作六年白話詩后作《廢舊詩六年矣,復理銅槧,紀以絕句》:“六載觀摩傍九夷,吟成鴂舌總情疑。唐賢讀破三千紙,勒馬回繮作舊詩?!泵珴蓶|不贊成青年寫舊體詩,自己卻沒有寫過一首自由詩,相反他說“舊體詩一萬年打不倒”。真理需要堅守,教訓需要吸取。
海外漢語熱和對古典詩歌的研究形成強力倒逼。西方國家研究漢學,歷來從中國古典入手,至于深受中華文化熏陶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漢文漢詩已根植于其文化傳統(tǒng)。這當然與科舉制度在這些國家的推行分不開,科舉制度在朝鮮實行900多年,在日本實行300年,在越南推行近900年直到1919年才廢除,比中國本身還晚。起源于英國的西方文官考試制度也直接受到中國科舉制的影響。中華古典詩歌的豐富營養(yǎng)直接影響了一大批外國文學家,100多年前提出詩歌“意象理論”的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將陶淵明、李白、李清照等詩詞譯成英文,在創(chuàng)作中大膽吸收中國古典詩歌賦比興的手法,開拓了西方詩歌的創(chuàng)作新境界。近年來港臺及海外華人圈形成了中國古代經典閱讀浪潮,各種經典導讀活動蔚為大觀。臺灣臺中師范大學倡導“兒童讀經典活動”7年來發(fā)展到100萬小學生,占全島小學生一半以上。香港每年一度全港中學生中國古典詩詞寫作朗誦比賽,吸引了學生廣泛參加。中國已經在105個國家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學院,仍有300多所高校要求建孔子學院。孔子學院所教內容除漢語外還有中醫(yī)、武術、烹飪、戲劇、唐詩。外國人關注中國崛起的同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不斷增強,與我們已形成反差。
百花齊放文藝方針為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政策保障。文學藝術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是黨一以貫之的文藝方針政策。不管是何種藝術形式,何種文學體裁,何種創(chuàng)作方式,何種文學流派,何種文化元素,不管是紙質的,電子的,平面的,立體的,還是影像的,聲音的,網絡的,虛擬的,都有其生命力和發(fā)展空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古老的越是經典的。利用古典詩歌藝術形式,大至國家大事,小至個人情感,我們可抒可發(fā),可諷可喻,繁榮藝苑,服務社會。古典詩歌在“二為”“雙百”方針下,理應存亡繼絕,重振旗鼓,繼往開來。
古典詩歌的普世價值,正如意大利著名學者克羅齊說,“一切真的歷史都是現(xiàn)代的歷史”。延伸一點,一切真的古典文學都是現(xiàn)代的文學。古代文學家所面臨、所描寫、所表達的許多問題,仍然是我們今天所要面臨的問題。同時,按照與時俱進的要求,古典詩歌所承擔的社會功能,除了今古共性的功能外,還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推進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寶貴參照。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人與人的和諧關系,是古典詩歌兩個最基本的主題。古典詩歌中處處充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反觀當今世界,經濟增長了,環(huán)境破壞了;社會進步了,關系疏遠了;電信發(fā)展了,傳書消失了;收入增長了,幸福指數(shù)降低了。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田家村舍,青山綠水;土雞土菜,健康食品;故友邀飲,全無功利;重陽賞菊,相約來年。這不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而是古人曾經享有的真實世界。杜甫《客至喜崔明府相過》:“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讲辉壙蛼撸铋T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吓c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薄吧崮仙岜苯源核?,這是什么樣的居住環(huán)境!如今人們生活在水泥叢林之中,縱有萬貫家財也難覓如此寶地;“但見群鷗日日來”,如今物種漸稀,以人為壑;來客是縣令,不嫌杜甫招待“無兼味”、“只舊醅”,且愿與鄰翁對飲,不在乎沒有鄉(xiāng)長村長作陪。多么單純、質樸、厚道、融洽的人際關系和官民關系!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重建兩個和諧關系,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古典詩歌中許多理想家園的描寫是有益導向和寶貴參照。
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促進文化發(fā)展的必備標桿。文化繁榮離不開文學繁榮,文學繁榮離不開詩歌繁榮;詩歌繁榮必然包括了新舊兩種詩體的繁榮。舊體詩盡管經歷了近百年的滄桑,但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創(chuàng)作群體由小到大,近年來出現(xiàn)逐漸復蘇跡象;盡管有格律規(guī)則的局限,但正是格律之難、之美讓它散發(fā)著誘人的魅力并成為一門激發(fā)人探尋研究熱情的學問;盡管當今生活內容和生活環(huán)境難以切合古典詩歌意境的要求,但可以舊瓶新酒,古為今用;盡管古代音韻與當今普通話有很大變化和差異,但我們可以新舊兩韻并行不悖,各得其所;盡管古人的思想情感在古典詩歌中難免有消極避世的表達,但我們可以汲取精華,以詩化人;盡管創(chuàng)作容易受前人作品的束縛,但只要努力一樣能創(chuàng)作出貼近時代脈搏的田園韻語、都市韻語;盡管文化多元化價值多元化業(yè)已成趨勢,但民族的傳統(tǒng)的文化陣地更值得堅守。一句話,振興古典詩歌,是歷史賦予當今國人的責任。當然,這一切,還取決于人們思想上的共識,取決于自上而下有組織的引導和推動,取決于教育、文化、出版、學術團體、民間機構等合力的形成,取決于研究群體、創(chuàng)作群體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壯大。
陶冶精神情操加強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孔子對《詩經》評價:“《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無邪,即詩歌表現(xiàn)真性情,詩人要有真性情,主觀上實現(xiàn)文以載道,客觀效果實現(xiàn)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如今市場經濟時代,物質的欲望,金錢的追逐,權利的交易,心靈的冷漠,道德的滑坡,奮斗的艱辛,命運的無助,一樁樁、一件件個案,觸目驚心,發(fā)人深省。應當說,近些年我們思想道德建設是在逐步加強的,我們有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有全國道德模范,有中國好人榜,有楊善洲、郭明義、沈浩、王英等先鋒群像,有影視、書籍、報告會,等等。但精神層面的工作,還需要更系統(tǒng)、更齊備的教育手段,需要從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尋找答案。古人運用2000多年的詩教,值得我們重新拾起。古典詩歌中的經典詩句,如“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落日孤舟去,青山萬里看”;如“山河眺望云天外,樓臺參差煙霧中”,“還將石溜調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時新晴天井溢,誰把長劍倚太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大地春如海,男兒國是家,龍燈花鼓夜,仗劍走天涯。”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用古典的浪漫提振心氣,用古典的通達拓寬心志,用古典的美麗滋潤心田,用古典的憂傷慰藉心靈,用古典的含蓄營養(yǎng)心秀,用古典的智慧引導心機,用古典的韻味娛樂心曲,這遠比流行風、現(xiàn)代潮和簡單的教育手段更強烈,更持久。
提升審美情趣豐富文學修養(yǎng)的必然途徑。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詩名篇以精練的語言深刻地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既具高度的概括力,又有豐富的想象力。學習古典詩歌,可積累詞匯,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味其中美好情趣或深刻思想感情,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增強美感,提升生活品質。當然時代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不同,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遠離之乎者也,遠離陽關三疊,但籌思運筆,斟字酌句,不可以遠離古典詩歌。古典詩歌講究用詞凝練精致,是最能鍛煉人寫作能力的一種文體,如果熟記一些名家名作,或能創(chuàng)作詩詞,對其他各類文體的寫作大有裨益?,F(xiàn)代社會雖然商業(yè)味道濃重,但并不忽視人的文學修養(yǎng),在招生、招聘、公選考試等關乎人生重要選擇的場合,文字能力往往成為很重要的考量標準,學好古典詩歌,豐富文學修養(yǎng)的現(xiàn)實意義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維系民族感情促進祖國統(tǒng)一的重要紐帶。中華民族一個緊迫問題,是遏制臺獨,實現(xiàn)國家民族的完全統(tǒng)一。不統(tǒng)一,不是真正的盛世;不統(tǒng)一,談不上偉大復興。中華文化是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紐帶。早在兩岸隔絕的時代,國共雙方嘗試接觸,古典詩歌就扮演著信使角色,相傳1965年毛澤東作《臨江仙》詞托人轉交蔣介石,中有“明月依然在,何時彩云歸”;1982年廖承志在寫給蔣經國的信中,引用魯迅“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詩句表達摒棄前嫌和平統(tǒng)一的愿望。2005年胡錦濤與連戰(zhàn)歷史性握手時,連戰(zhàn)引用“逝者長已矣,來著猶可追”來表達兩黨共同面向未來的意愿,實際上用了兩處來源,《論語》“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和杜甫《石壕村》“存者且偷生,逝者長已矣!”經典詩句一字千鈞,感人肺腑。連戰(zhàn)訪問期間,臺灣一家重要媒體資深評論家巧妙引用了李白膾炙人口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恰如其分表達了兩岸和平發(fā)展統(tǒng)一的主流民意和時代大勢。
[1]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M].周錫山編校.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
[3]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
[4]王力.漢語詩律學[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李劍波.清代詩學話語[M].長沙:岳麓書社,2007.
I2
A
1004-3160(2012)02-0095-06
2012-02-01
張思京,男,湖南懷化人,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紀檢組長,主要研究方向:古典詩歌、開放型經濟及黨的建設。
責任編輯:秦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