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任 希
?
科學與死亡——星新一微型小說《殉教》之主題探究
李曉梅,任 希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092)
科學文明的發(fā)展,消除了人們對許多未知事物的恐懼。但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飛躍帶來的副作用也越發(fā)凸顯,有時甚至會把人們導向死亡和毀滅的境地。在日本學界尚未給予明確評價的“日本微型小說之神”星新一的文學創(chuàng)作,短小雋永,質樸易讀,充滿奇思妙想;其對人類生存方式的深刻剖析,更是一針見血地揭露所描繪事物的本質。通過具體分析微型小說《殉教》的主題表現(xiàn)方法,闡釋星新一文學關注及憂慮人類未來命運的一貫性創(chuàng)作思想。
星新一;微型小說;《殉教》;科學;宗教
星新一(1926—1997年)是日本當代小說家、SF(Science Fiction,科幻小說)作家,同時也是二戰(zhàn)后日本微型小說(掌編小說)的代表作家。他以高產和高質的創(chuàng)作,于1983年(昭和58年)突破了發(fā)表 1000篇微型小說的記錄,被譽為“日本微型小說之神”。
關于微型小說的特征及其由來,石川喬司曾經有過論述,總結起來有三點:1)微型小說是short short story的略稱,直譯為比短篇小說更短的小說。400字一頁的稿紙,字數(shù)一般控制在10頁以內。新穎的構思,完整的情節(jié)和出人意料的結局,一般被作為微型小說的三大要素。2)微型小說起源于伊索寓言等民間故事,最早以帶有插圖的形式刊登在1930年美國的雜志上,此后作為消遣讀物開始流行。海外作家中,以契訶夫、莫泊桑、薩基、歐亨利的作品最為有名。3)日本國內,戰(zhàn)前就有岡田三郎提倡“小品”(コント)的傳統(tǒng),以及純文學領域以川端康成的“掌之小說”(掌の小説)為代表的一大批杰作的誕生;戰(zhàn)后,星新一、都筑道夫等作家的積極參與,使得微型小說的題材漸漸集中于SF與推理懸疑的衍生物上,并受到人們的喜愛。
換句話說,充滿了奇妙的構思和推理,出人意表、層次多變的內容,和對宇宙以及人類未來社會的背景描寫等微型小說的特征,也同樣是星新一作品的特征。星新一的SF作品,大部分取材于現(xiàn)實社會中的矛盾沖突,巧妙地將幻想性與現(xiàn)實性相結合。因此,1968年,他憑借短篇小說集《妄想銀行》(『妄想銀行』),獲得了第21屆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獎;1998年,獲得第19屆日本SF大獎特別獎。哲理與寓意并重的創(chuàng)作風格,更使得星新一獲得了“當代伊索”的高度評價,他的作品也被稱為“大人的童話”?,F(xiàn)在,星新一的作品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盡管如此,長久以來日本學界對星新一文學價值的評論仍褒貶不一。最相葉月曾提到,在星新一的作品剛剛問世之時,“那種東西哪是文學”“人物描寫太稀薄”等批判的聲音不絕于耳。仔細想來,在純文學占絕對優(yōu)勢的當代日本文壇,緊接著被邊緣化的大眾小說、SF小說之后誕生的一種新興題材——星新一的微型小說,在研究價值方面得不到認可也不在情理之中。正因如此,學界對星新一文學的研究也屈指可數(shù)。就連圍繞其作品在文學史上有無研究價值而進行的討論,至今為止都寥寥無幾。
與此相對的,是對星新一作品的高度贊揚聲。譬如,評論家淺羽通明指出,星新一作品中有一種“對人性劣根性的普遍性批判”,這種“批判”不論哪個時代都適用。再如,與小松左京、星新一合稱為“SF御三家”的筒井康隆評價道:“禁欲主義下的自我約束,對人的深層次理解,深不可測的包容力和多元化的表象,都賦予了星新一文學一種透明感。”同時,筒井還對學界難以界定和評價星新一文學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傳統(tǒng)的小說中所包含的怨恨和窺視情節(jié),與現(xiàn)代緊密結合的世俗感和攻擊性,往往能讓大多數(shù)日本人樂在其中。但是,像星新一的作品,一旦這些元素沒有顯露出來,日本的評論家就變得難以界定,有時候甚至偏離了要害?!?/p>
可見,這里的關鍵詞是“透明感”和“普遍性”,也就是說,在星新一文學作品里存在一種無論在哪個時代都可能發(fā)生的,人類生存所面臨的共通問題。那么,它們具體指的是什么呢?兩人對此的觀點只停留在“對人的深層次理解”等的概述上,并沒有對星新一文學主題思想進行具體的、透徹的分析和評述?;谶@樣的著眼點,筆者鎖定星新一創(chuàng)作生涯的黃金時期(1960—1969年),選取其中的一篇作品《殉教》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殉教》主題特征的分析,闡釋星新一文學一脈相承的“透明感”和“普遍性批判”的具體內涵及其主題意義。
《殉教》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懷著對亡妻的思念,一位科學家努力鉆研,終于發(fā)明出與死后世界能夠進行通信的機器??茖W家從亡妻的口中得知,死后世界是一個無憂無慮的樂園,他決定將這個重大發(fā)現(xiàn)公之于眾。發(fā)表會當天,科學家在眾人的面前透過機器呼喚來妻子并與之對話后,喝下了自己事先準備好的毒藥。緊接著,馬上透過機器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向眾人證明了妻子的話。聞訊趕來的警察和醫(yī)生在與這位死后的科學家通過機器對話的過程中,也終于相信了那個死后世界的存在,選擇了自殺。以此為開端,隨著目擊者的增多,這個神奇的機器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人們紛紛從全國,甚至全世界趕來,呼喚出自己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向他們確認完死后世界的樣子之后,毫無懸念地選擇了自殺。這樣大規(guī)模的自殺行為使得城市變?yōu)橐黄瑥U墟。此時,一個開著推土機在街上收拾尸體的男人出現(xiàn)了。很快,他遇到了一個同他一樣是“幸存者”的女人。在交談中,說起對方為什么沒有自殺的原因,他們的回答驚人的相似:“大概天生就缺乏相信什么的能力吧”,“以后的世界就由我們這些不信宗教,不信科學,不信人,不信自己,也不信死的同伴們去創(chuàng)造了”。小說隨著男人的話戛然而止。
想要把握《殉教》中包含的寓意和作者的意圖,就必須先搞清楚這個機器的真正含義。機器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它向世人證明了死后世界的存在,并且隨之克服了人類最大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小說中,關于死后的世界,科學家這樣說道:“比之前想象的棒多了。我從未想過會這么愜意。解脫了之后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肉體是那么沉重的東西。就好像剛剛入春,脫掉冬天厚厚的外套,吹著口哨在原野上漫步的感覺一樣。本來這是多么遙不可及的生活啊。”
在其他死去的人口中,死后的世界也正如以上所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烏托邦”。它與現(xiàn)實世界有著巨大的差別,是一個能無條件享受快樂的新世界。人們對它的存在堅信不疑,漸漸意識到死并不是一切的終結,而是通往那個美好世界的一把鑰匙。在這樣的誘惑面前,人們紛紛選擇了自殺。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小說的開端,特意交代了機器的來歷。這臺機器出自一位從事科學研究的技術人員之手,它是一項技術發(fā)明,是最新科技的結晶,是刻苦鉆研的成果,不是用魔法憑空杜撰出來的。當然,為了小說情節(jié)的合理性和完整性,這樣的交代無可厚非。但筆者覺得這樣的安排是別有用意的。前面也提到,科學元素的運用是星新一微型小說的特點之一,但與此同時,以科幻題材反映現(xiàn)實問題也是其一大特點。以此為背景,筆者認為,《殉教》中一邊賦予人們美好的“烏托邦”憧憬,一邊把人們導向死亡世界的機器,其實是科學文明的一種形象的比喻??茖W文明的發(fā)展,一方面消除了人們曾經對許多未知事物的恐懼,但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越快,其副作用也越發(fā)凸顯,有時甚至會把人們導向死亡和毀滅。這與《殉教》中機器的形象不謀而合?!堆辰獭分校源笠?guī)模的自殺行為這一描寫來看,作者的側重點顯然是放在機器帶來的破壞力上。因此,與其說機器是科學文明的象征,不如說機器是科學文明所彰顯的破壞力的象征。
機器所代表的科學文明的破壞力,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理解。首先,是對物質文明的破壞。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兼文學評論家正宗百鳥,在自己的文章中曾這樣寫到:“人生的存續(xù)是是非善惡存續(xù)的前提。幾顆氫彈就把人類全部毀滅的話,連談論的余地都沒有了。人類能繼續(xù)生存,政治、道德、文化、甚至愛情才能有價值。在氫彈面前,所有這一切都變成了鏡中之月?!睔鋸検亲钕榷丝萍嫉慕Y晶,同時也是極其恐怖的武器。一旦破壞力被誘發(fā),人類瞬間就會被毀滅,社會和文明也將不復存在。《殉教》中也有這樣的武器。它化身為機器,教化般地促使人們自殺。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所描寫的,由機器引發(fā)的自殺行為以及這種行為的擴大化,都是在暗示科學的破壞力。
其次,科學文明的發(fā)展會帶來精神文明的毀壞。仍然以氫彈為例,1954年6月,安部公房在《死之燼》(『死の灰』)這篇散文中,指出氫彈是一種“心理兵器”。他說:“氫彈這玩意,就好像梅杜莎的頭一樣,有一種看一眼就讓人魂飛魄散的魔力。也就是說,氫彈不僅僅會毀壞房子、工廠甚至人類的身體,它還會破壞人們的‘心’。在巨大的不安面前,人的心里會生出抵抗來;而在無法面對的不安面前,人們只能想到放棄。友人選擇慢性自殺,大概也是出于這樣的絕望心境吧?!边@樣的情況也發(fā)生在《殉教》中。作為“心理兵器”的機器,在小說中是如何發(fā)揮其破壞力的呢?以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具體分析。
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本應滿足人們等待欲的一陣陣熱潮蜂擁而至,但不久便會被世人所厭倦,不知不覺消失在人們視野中。至今為止,這樣的事一直重復上演。
這段話描寫的,是機器發(fā)表會開始之前人們焦急等待的畫面。緊接著,作者又寫了這樣的一段話:
然而,人們也絕沒有因為這樣而對新流行的出現(xiàn)顯出絲毫的麻木,相反,他們相信有一天一定會有更新,更有沖擊力的浪潮出現(xiàn)。甚至,他們把這種期待當做人生的意義,為了它甘愿一天一天等下去。
在《殉教》的世界中,人們已經陷入了“追趕潮流——厭倦潮流——追趕更刺激的潮流”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關于“潮流”,安部公房在《氫彈與人》(『水爆と人間』)這篇散文中有過這樣的描述:“俗話說‘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人總是會被現(xiàn)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質。抓住本質,需要專注的思考,但如果放棄了這份專注的努力,就一定會被眼前的現(xiàn)象所迷惑?!卑凑瞻膊康脑拋砜础堆辰獭分小俺绷鳌钡某霈F(xiàn)便不難理解。人們追趕“潮流”,正是被眼前的現(xiàn)象迷惑了的結果??茖W憑借著壓倒性的優(yōu)勢,讓人們的心為之沉醉的同時,也往往讓人們對眼前的現(xiàn)象失去本質的、理性的思考。機器的出現(xiàn)引起了潮流,并讓大多數(shù)人都加入到了信仰科學的潮流之中。
這帶來了可怕的后果?!安徽撌钦l,比起抽象的宗教,都更愿意相信科學,相信熟人的話,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比藗儗ψ诮痰木次分南Я恕H《氖菍茖W的盲信。科學儼然成了一種新的“宗教”。宗教是一種對自然、宇宙的樸素的敬畏觀,本是為了滿足心靈中靠物質滿足不了的部分而存在的。因此,不論物質世界達到了怎樣的高度,也不可能用物質來填補精神世界的空洞??茖W不能成為信仰的代替物,否則,后果是無法估量的?!堆辰獭分?,人們的精神世界在這種對新宗教的狂熱之中,踏上了崩壞之路。
其實我以前也常??鄲溃胫恍θ松囊蓡?,想著自己這一輩子就這么下去真的可以嗎……到最后也是莫名其妙地就敷衍過去了。原來人這輩子也就是這么回事,難怪我怎么思考都得不出答 案。?
這是主人公之一的年輕警官,在呼喚出了死去的同事,隨后從同事口中得知,自己現(xiàn)在所做的工作其實是無意義的事實后自言自語的一番話。這位“出身農村”,“極其認真”的警官,為了社會正義一直奉行除暴安良的原則努力工作。但他卻從死去同事的口中聽到了這樣的一番話:
以前四處追逃犯,好幾次都是危在旦夕?,F(xiàn)在想想,真是太蠢了。你也快別做這種沒意義的事了,早點過來這邊吧。費盡心思抓犯人,再加上死刑,都是在幫他們早登極樂了,簡直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買賣。壞人就應該讓他長生不老,讓他們活著受盡折磨的好。
警官至今為止的人生意義被全部剝奪了。他感嘆“原來人這輩子也就是這么回事”,是因為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以前不管怎么思考都不明白活著的意義,原因在于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里本來就沒有任何意義。既然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在這個世界里已經找不到了,那就不如去別的世界碰碰運氣。
小說中“自殺”的含義正在于此。也就是說,人們?yōu)榱俗非笏^的死后的“烏托邦”而選擇自殺的真正原因,是在被物質文明荼毒的現(xiàn)實世界中,人們對科學的盲信導致人們喪失了真正的信仰,為了找尋在現(xiàn)世中找尋不到的人生的意義和真理,甚至說是為了守護人類原始的信仰,人們積極地選擇了死亡。如此一來,小說題目取名“殉教”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了。
野野部顯治在“星新一文學空間里的表象和意義”(星新一の文學空間における表象と意味)一文中提到,星新一文學世界里充滿了鮮明的、有幽默感的文明批判,這種很暴露的近代空間,通過一種奇妙的修辭被轉換成了批判近代化的舞臺?!堆辰獭分心莻€奇妙的機器恐怕就是一個絕妙的修辭。
正因為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缺陷,才催生了死后完美的“烏托邦”。只不過,“烏托邦”除了象征著對現(xiàn)實的強烈諷刺之外,還象征著人類的渴求和理想。這種理想和現(xiàn)實的對立,使得《殉教》的主旨越發(fā)鮮明。野野部顯治也提到星新一文學中有一種對近代化的批判態(tài)度,通過以上的分析,確實能從其作品中看到這一點。但星新一所關注的,絕不僅僅是“近代化”、“批判”,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另外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人的生存方式的思考。這種對人最真實的、最根本的生存方式的思考,透出的是一種對人類未來命運的擔憂和關注。這是一個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意義的主題,同時也是星新一文學中很顯著的特點。
譬如,同樣是星新一上世紀60年代發(fā)表的微型小說《黃昏》(『たそがれ』),又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某日,在各地出現(xiàn)了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森林萬象,世間萬物好像都陷入了一種極其疲勞的狀態(tài)之中。軟軟的被褥失去了彈力,鬧鐘的響鈴聲也變弱了;燈泡發(fā)出的光很幽暗,電話、電視的聲音也小得幾乎聽不見。花草樹木都垂下了頭,牧場的牛和馬也無精打采地躺在地上。這篇微型小說描述了由于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fā)和消耗,使得萬事萬物都變成老衰狀態(tài)的一天。雖然批判的對象仍然是給人類和社會帶來消極作用的近代化,其主題思想仍然表現(xiàn)了對資源耗盡的人類未來的擔憂。
再如,小說《美麗的天體》(『すばらしい天體』)也講述了類似的主題。為了調查在之前太空旅行計劃中失蹤的宇宙飛船的下落,一艘飛船奉命從地球出發(fā)。途中遇到了一顆奇特的行星。這顆行星上有森林,也有水源。隊員們經過縝密的調查,認定這確實是一顆地球人夢寐以求的天體,大多數(shù)人萌生了不愿返回地球報告的念頭。隊長再三考慮之后,決定暫時在這里停留一段時間。最后登場的一艘載著外星生物的飛船揭開了真相。原來這顆行星是專門用來收集地球人的陷阱。外星生物把這顆行星當做自然動物園,開始了把它搬回母星的工作……作品表面上諷刺了人的私欲和自作自受,但進一步思考后會發(fā)現(xiàn),作品的出發(fā)點仍然是對現(xiàn)有生活環(huán)境下人的生存方式的質疑和反省,同時也反映出對人類未來發(fā)展狀況的關注。
星新一的微型小說之中充滿了類似主題的作品。雖然情節(jié)構思千變萬化,背景設定也有不盡相同之處,但絕大多數(shù)作品其實都在講述一個同樣的主題,那就是對人類命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關注和擔憂。這種“千篇一律”的特征,也是星新一文學中“普遍性批判”的一個側面。在筆者看來,這種主題的單一性,非但不會降低星新一文學的研究價值,反而賦予了星新一作品更多的可能性。作為一名星新一小說的忠實讀者,在閱讀其作品、深感其作品魅力之余,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仍鮮有涉及的狀況深感惋惜。
如前所述,《殉教》是一篇微型小說作品。從微型小說的定義來看,一個出人意料而又構思奇特的結局是一篇優(yōu)秀微型小說所不可或缺的。那么在《殉教》中,出人意料的結局又是什么呢?
故事梗概中也提到了,在結尾登場的是一個開著推土機清理尸體的男人和一個與他搭話的女人。兩個人都不約而同地對對方沒有自殺的原因感到好奇。男人這樣回答道:“其實我自己也不清楚,大概我天生就欠缺‘相信’什么的能力吧?!迸艘步又f道:“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仿佛在一開始就對那個機器完全提不起興趣。我能‘幸存’下來,大概也是缺乏‘相信’這個能力的緣故吧。”從兩人的對話中可以得知,他們之所以能‘幸存’下來,是因為他們什么都不相信。換句話說,如果從讀者角度來推測故事情節(jié)的話,自殺者越多,最后可能會發(fā)展成“最后的地球人”之類的結局。但作者卻獨具匠心,安排了這兩個與讀者的預想大相徑庭的結局。這就是《殉教》整篇小說構思奇妙、出人意料之處。
并且,剛開始閱讀小說的時候,讓人似乎感覺作者是持一種否定的態(tài)度來描繪這兩位缺乏“相信”能力的“新人類”的。但是,結合以上的種種分析來看,作者想否定的恰恰是與這種“不相信”相對的“相信”。相信宗教,相信科學,相信親朋好友的絕大多數(shù)人,才是作者想要諷刺的對象。因此,結尾處登場的“新人類”,反而帶有了一種褒義色彩。
更有趣的是,兩人的對話中還提到了“諾亞方舟”。女人說:“現(xiàn)在的心情就好像是沒趕上諾亞方舟似的?!蹦腥舜鸬溃骸斑@個推土機搞不好才是諾亞方舟。對還是錯,只有天知道?!本烤故撬廊サ娜苏业搅诵率澜绲玫搅苏?,還是拒絕自殺留存現(xiàn)世的人得到了救贖,小說中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的具體描述。但從作者的暗示來看,還是對活下來的人給予了一種希望。由此可以斷定,作者堅信人類不會從地球乃至宇宙中消失,但是,人類的生存方式卻有可能使人類自己走向毀滅。這就是作者用有限的篇幅表現(xiàn)出的一個深刻、耐人深思的人類歷史學中具有極其普遍性的道理。
[1] 碳田光一.新潮文學詞典增補改訂版[M].東京: 新潮社, 1988: 667.
[2] 最相葉月.星新一一〇〇一話をつくった人[M].東京: 新潮社, 2007: 137.
[3] 星新一作品特征[EB/OL]. [2012-05-01]http://ja.wiki- pedia.org/wiki.
[4] 星新一.星新一短篇小說集[M].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4.
[5] 正宗百鳥.正宗百鳥全集[M].岡山: 福武書店, 1984: 486.
[6] 安部公房.死の灰[M]//安部公房全集.東京: 新潮社, 1997: 309.
[7] 安部公房. 水爆と人間——思想のたたかい[M]//安部公房全集.東京: 新潮社, 1997: 346.
[8] 野野部顕治, 夏目欣昇, 若山滋.星新一の文學空間における表象と意味[C]//日本建築學會學術講演梗概集. 日本建筑學會. 建築歴史?意匠, 2004: 617-618.
Science and Death—The Study of the Theme of the Micronovelof Hoshi Shinichi
Li Xiaomei, Ren Xi
(,,,)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iminates the fear of the unknown and meanwhile leads human beings to death and devastation as the side-effect. Shinichi, father of micronovel in Japan not clearly evaluated by Japanese scholars regarding his literature, which is short and meaningful, simple and easy to read, unusual but wonderful, deeply analyzes and portray lifestyles of human beings and essences of issues. By analyzing the approaches of illustrating the theme, his paper mainly explains the literature focus and the concern of human’s future of Shinichi.
;;;;
I106.4
A
1009-895X(2012)04-0284-05
2012-06-27
李曉梅(196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學。E-mail: lxm6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