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音
“獲得這個獎對我來說,多少有些不期而至的感覺。在多年孤獨的堅持之后,對一個在獲獎之前沒有出版過任何作品集的建筑師,對于一個只在中國做建筑的建筑師,一位自稱為業(yè)余的建筑師,這個驚喜是巨大的,因此我要感謝評委睿智而公正的評價?!?月25日,中國美術學院建筑學院院長王澍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領取了2012年的普利茲克獎。他成為中國第一位獲得這項“建筑界諾貝爾獎”的本土建筑師。
他依然穿著他那身標志性的黑色中式布衫,目光如炬。轉過身,他再度發(fā)難,不改其犀利本色:“在歷史中,民間的普通人都能建出美麗的建筑;但有趣的是,我們的新城市、新建筑卻很糟糕。如果這是專業(yè)建筑師干的,那么我甘于業(yè)余。”話音未落,全場掌聲響起。
孤獨的戰(zhàn)士
從一個建筑系的普通學生開始,王澍便一直像個孤獨的戰(zhàn)士,向中國建筑界猛力開火,不留情面,不肯妥協(xié)。在東南大學讀大二時,他便宣稱沒有老師可以教他了。讀研后,他在一個討論會上當場提出三無理論,即中國目前沒有現代建筑理論,沒有現代建筑師,也沒有現代建筑,他更宣稱“中國只有一個半現代建筑師,半個是我老師,一個就是我”。
人們常常簡單的把王澍理解為一個“憤青”,他那些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言論與行動,都使他站在了中國建筑界很多人的對立面。即便在王澍獲得普利茲克獎之后,關于他的爭論也余波未息。中國美術學院博士聞松便公開撰文批評王澍設計的美院象山校區(qū) “為了現代造型的需要以及追求山水田園的情調損害了空間的實際利用率”。
對于這些批評,王澍十分清楚,但他自有一套哲學:“我們?yōu)槭裁床蛔叱鰜砟??房子旁邊有一棵大樹,我們完全可以像佛陀一樣在那個樹下上課。整個的教學空間不僅是為了今天人們的習慣,而是它開放了一個更多樣的可能性在里面?!痹谕蹁磥恚粋€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著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王澍希望在這里恢復帶有中國傳統(tǒng)書院氣息的大學。
王澍的建筑不是完美的,他的理想主義有時的確會帶來一些不便。但在抄襲、復制西方成風,千篇一律、到處以重現“小曼哈頓”景象為榮的中國城市中,王澍的建筑昭示的是另一種可能。
就像他設計的那座像航船般停泊在潮漲潮落甬江邊的寧波美術館。當初,很多人建議要用玻璃幕墻,認為這樣才看著與國際接軌。但王澍絕不愿跟風盲從,他遍訪世界各國的美術館,也繪出它們的圖紙,最終拿出的設計卻是獨一無二的“集裝箱形狀”,包裹美術館的每一扇木板門都可以打開,象征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公共空間。它就像從這片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建筑,屬于這里,帶著寧波“碼頭文化”的印?記。
“說王澍不懂西方建筑,那簡直是瞎扯?!?寧波美術館館長韓利誠對那些抨擊王澍“雜耍中國文化、不懂現代建筑”的聲音不以為然。同樣的,王澍也并不死守中國傳統(tǒng)。如果他的學生膽敢直接模仿做出一個傳統(tǒng)的東西來,他一定給不及格,因為傳統(tǒng)是死的,要整活了才是新的。
著名建筑師劉家琨說:“都說王澍有些反叛,我不覺得。他是太嚴肅太認真,不愿不求甚解,不愿人云亦云,他是因為打破了砂鍋才被人當做異類的?!?/p>
十七世紀的文人
年輕時,王澍也曾充滿激情地擁抱現代建筑,接著就遇到后現代建筑,在厭倦了這種矯情的風潮之后,又為解構建筑的哲學而興奮。他早期第一個大型建筑作品便是1989年建成的海寧青少年宮,建筑主體嵌入紅色立方體,靈感來自田壯壯執(zhí)導的影片《搖滾青年》中一群少年在故宮午門廣場跳霹靂舞的畫面。
然而,王澍心中始終有所困惑:“這是根源于我們自我文化的建筑嗎?”
那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高潮期,房地產業(yè)狂飆突進。王澍卻選擇了退隱,尋找內心困惑的答案——有困惑的,不只是他,只是大多數人都選擇回避,埋頭掙錢,王澍做不到,他清楚自己的堅持是什么。
這正如同他最尊敬的中國近代建筑師童寯先生。作為庚子賠款那一代的留學生,童先生留學美國賓大,游歷歐洲,西式建筑素養(yǎng)深厚。但留學歸來,卻全心投入中國傳統(tǒng)建筑史,特別是園林的研究與調查中。到了晚年,當面對禮崩樂壞的動亂時代,他毅然不做建筑設計。
王澍對老先生最為敬佩的不僅是學問,更在于其身上那種中國傳統(tǒng)文士的風骨和情趣。他自己身上也確有老先生的遺風。他把和妻子陸文宇共同創(chuàng)建的工作室命名為“業(yè)余建筑工作室”?!皹I(yè)余”是王澍對他倆狀態(tài)的形容,也是他們刻意標明的“獨立”姿態(tài)。這與對專業(yè)的態(tài)度無關,而是意味著他們和大部分中國建筑師大肆建造的行為始終保持著審慎的距離。
妻子是王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很感謝妻子那種天然而然的態(tài)度。在他七年不工作,依靠妻子工資生活的日子里,陸文宇一直很淡然。他們一起在西湖邊喝茶閑坐,看日出日落。
在妻子的陪伴下,原本就耐得住寂寞的王澍愈發(fā)地灑脫,專注于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到中國美院任教后,每年春天,王澍都會帶學生去蘇州看園子。有個朋友問他,那些園子你怕是都去過一百遍了,干嗎還去?不膩?他回答說:“我愚鈍,所以常去。在這個浮躁喧囂年代,有些安靜的事得有人去做,何況園林這種東西?!?/p>
但王澍的退隱并非徹底的避世,而更像是蟄伏。杭州的錢江時代是他迄今為止接手的唯一一項商業(yè)項目。他希望即使在高樓大廈里也依然能找到中國人傳統(tǒng)的生活經驗。他把六棟一百米的高樓每兩層形成一個院落,4到6戶人家共用一個院子。每家每戶都可以在這里種樹,乘涼,閑坐?!拔蚁M还苓@棟樓造多高,都要讓大家回到住在兩層樓房里的感覺。這不僅是造型和藝術,也包含生活經驗的延續(xù)和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p>
在他看來,一個真正的建筑師必須對當下的問題有所思考,有所擔當,否則就喪失了在這個時代做建筑師的資格?!胺康禺a包括住宅在一個城市里一般要占到90%左右的量,這是整個城市建筑當中的主體,如果我們這些建筑師在這樣一些活動當中缺席的話,我們很難談我們的試驗是有徹底性的。所以當時我就說要嘗試一下?!?/p>
不過,即使在出山之后,他仍跟其他建筑師的大拆大建不同,一年只接一個項目。這次獲獎之后,他也只說,最多一年做兩個項目,不肯再多?!拔姨岢氖菆远ǖ南麡O態(tài)度,而今天大家都很積極、亢奮?!?/p>
王澍常常說自己首先是個文人,而且還是17世紀的文人,只是碰巧做了建筑師。所以他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情懷,對這個時代始終有一種責任感:保持一種退隱山林的姿態(tài),卻不放棄介入甚至改變社會和文化走向的志向。
“王澍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創(chuàng)作理想和獲得市場成功之間需要選擇。今天在中國,像王澍一樣堅定地抵制市場壓力,保持獨立的價值觀是不容易做到的。搖擺只能是機會主義的,執(zhí)著是必需的?!逼绽澘霜勈孜恢袊u委張永和說。
重建當代中國建筑學
很多中國建筑師都害怕趕不上國際潮流,拼命地在追趕,王澍卻一直按著自己的節(jié)奏閑庭散步。他覺得你再怎么追趕,都是跟著人家后頭在走,永遠跟不上流行的腳步,因為真正的流行都是在變化,都是在自己不同文化里面原生出來的領先的那個東西。
每一次,王澍都想用他的作品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尋找對抗的縫隙。他的代表作之一便是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整個校園仿佛是一個安靜的江南村落。白墻黑瓦的教學樓前是一片片燦爛的向日葵,還有一畝畝綠油油的麥田。散落在校園各處的河塘邊,一叢叢蘆葦在風中飄蕩。
“影響城市未來建筑的兩大標志性建筑,一個是北京的CCTV,另一個就是美院的象山校區(qū),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方向。”王澍底氣十足地說,“現在中國城市里面所有高大威武的標志性的建筑,我看了都渾身起雞皮疙瘩,象山校園其實是所有這些標志性建筑的反面,如果說它有一個對象的話,對象就是這些。其實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就像是一個弱勢群體,象山校園是這個弱勢群體以某種自信的方式在對他們發(fā)出挑戰(zhàn)的聲音?!?/p>
他所率領的建筑學院則想重建當代中國本土建筑學。他希望他的學生能成為哲匠,既要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又要懂得熟練的技術活兒。他要求學生去觀察老百姓是如何生活,跟工匠學會和灰、砌墻、木工等技術活兒,還要練書法,學繪畫,讀《老子》、《論語》……
很多人也據此認為這個學院必然是收縮向內,與西方相對隔膜的。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卻說,王澍是中國新一代建筑師的代表,既有寬廣的國際學術視野,又有深切的本土關懷。王澍的建筑學院是學校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學院,對外交流也最多。
這些年,王澍一直在全球巡回演講,希望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建筑和現狀。他常常提到元代畫家倪瓚的《容膝齋圖》。這是一張典型的山水畫,上段遠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近處幾棵老樹,樹下有亭,極簡的四根柱子,很細,幾乎沒有什么重量,頂為茅草?!叭绻f,造房子,就是造一個小世界,那么我以為,這張畫邊界內的全部東西,就是園林這種建筑學的全部內容,而不是像西人的觀點那樣,造了房子,再配以所謂景觀。在那幅畫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建筑學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p>
一些外國建筑師聽了特別激動,覺得遇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建筑學。去年,王澍成為第一位擔任哈佛大學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國本土建筑師。“我們要愛護自己的文化,我們要自我尊重。如果我們既不自尊又不自愛,我們怎么可能指望別人愛護和尊重我們?”
王澍個人簡介
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
博士生導師
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學獎獲得者
是獲得這項殊榮的第一個中國公民
他執(zhí)著踐行中國本土建筑學理念
享有“中國最具人文氣質的建筑家”美譽
代表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
寧波博物館
寧波美術館等
榮威950評論
既有寬廣的國際學術視野,
又有深切的本土文化關懷;
既是閱盡技藝的手工匠人,
又能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像藝術家般充滿想象。
做一名“哲匠”,這是王澍堅守至今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