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卉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古希臘式愛情(pederasty in ancient Greece),也就是成年男子與美麗少男的愛情,在古希臘社會是很重要的文化現象。男子與少男之間的感情相當熾烈,并不亞于異性之間的愛戀。古希臘人以愛美而著稱,對美的認識和崇尚使他們在哲學、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嘆為觀止的成就,對美的熱愛也使他們對人體之美十分關注。在古希臘的神話、戲劇、詩歌、陶瓶畫等文藝作品中,也不乏出現男人與少男之間的同性戀現象。古希臘人認為美麗不分性別,無論年輕男子還是女子,都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在《會飲篇》中,柏拉圖描寫道:“陷入愛情中的男人們愿意為他們所迷戀的少年做任何事情,不惜一切代價?!?裔昭印,72)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古希臘人把他們的同性戀關系看成是自然的事,同時也發(fā)展出一套男人與少男之間的行為規(guī)范,而且并沒有把它與異性戀對立起來。也就是說同性戀者在愛慕少男的同時,也并不排斥異性的戀愛。
唯美主義大師奧斯卡·王爾德于1891年4月發(fā)表了他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小說剛發(fā)表即遭到批評界的非議,在《每日紀事報》中,這本小說就被稱作“麻風怪物的產物”,書中“充滿了道德與精神淪喪的臭氣”(賀蘭,68)。書中的同性之愛也被看成傷風敗俗的毒素,遭到了強烈的譴責。當然,當時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社會嚴肅保守,這樣的嘗試未免的確大膽了些。小說中的同性之愛也同樣被王爾德實踐于他的生活中,這樣《道連·格雷的畫像》成為研究他古希臘式愛情的必讀小說,并且從中我們也更能理解他對唯美主義美學思想的激情與熱愛。
從根源上講,王爾德無疑與同性戀文化發(fā)達的古希臘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古希臘哲學中有豐富的愛與美的思想。哲學家認為愛美是人的天性,而身體美是愛的基礎,于是由此美學思想發(fā)展出的愛情觀更強調精神上對美的追求,同性之間的愛情也建立在對美麗人體的喜愛上。正如柏拉圖所強調的“愛”是審美的唯一動力,王爾德一生都為追求美而努力。
然而,早在王爾德在都柏林三一學院求學期間,他便對古希臘的人文事物和美學思想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873年,他得到了三一學院大學部學生最高學術榮譽,也就是古典文學方面的獎學金。1874年,他又以一篇論文獲得了伯克萊金質獎章的希臘文學獎,這也是三一學院在古典文學方面的最高獎勵。王爾德在此就讀三年,深深為學校的馬哈菲教授所吸引。馬哈菲教授對希臘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王爾德“從馬哈菲與泰瑞爾那里培養(yǎng)了對希臘文的熱愛與知識”(賀蘭,13)。馬哈菲教授曾將古希臘的同性之愛介紹給大眾,并進一步說明在古希臘人看來,同性之間的愛情比異性之間的愛情要更加高尚(Ellmann,28)。而這些都在王爾德的心里種下了對唯美主義與希臘美學濃厚興趣的種子。
對古希臘美學的崇尚使王爾德對美麗男子也更加欣賞?!兜肋B·格雷的畫像》中的道連無疑是王爾德塑造的一位美男子形象。他“俊美出奇”“風姿秀逸”,在王爾德的筆下,道連“的確美得出奇”。他有輪廓雅致的的嘴唇,湛藍的眼睛,金色的卷發(fā),眉宇間還有一股“叫人一下子就信得過的吸引力”(王爾德,20)。于是,在亨利勛爵最初未見其人只見其畫像的時候,就把他比作希臘神話中的美麗少年,一是比作“用象牙和玫瑰花瓣做成的阿多尼斯”,再是比成顧影自憐死后變作水仙花的那喀索斯。自戀的那喀索斯熱愛自己的美貌,道連其實也是如此。他迷戀著畫上的自己,可以孩子氣地模仿那喀索斯,調皮地吻了一下“畫上那兩片正在對他壞笑的嘴唇”,他甚至“天天早晨坐在肖像前欣賞它的風采”。
道連的美貌就像一朵罌粟花,誘惑著周邊所有愛美的人。給道連畫肖像畫的貝澤爾對道連的欣賞遠不是僅僅當他是自己作畫的模特,在第一眼見到道連時,他就無法控制自己:“當我們的視線碰在一起的時候,我發(fā)覺自己的臉色在變白。一陣莫名奇妙的恐懼向我襲來”,他明白這個人美麗得“單是他的容貌就有那么大的魅力”(王爾德,10)。并且,畫家傾注了自己所有的情感給道連畫了那副肖像畫,而這成為畫家“最好的作品之一”?;蛟S作為畫家,貝澤爾本來對美的事物便特別敏感,但他對道連的愛卻超出了普通范圍,他還承認“我活著一天,道連就永遠是我的主宰。”(王爾德,16)故而也能想象,當貝澤爾后來發(fā)現了道連的秘密,知道不管是道連還是自己給道連畫的肖像畫都變得面目全非,他還是充滿希望地對道連進行勸解,不料卻給自己帶來了悲劇結果。
可想而知,如此明顯的同性戀情節(jié)自然不可能被當時的維多利亞社會所接受。批判的聲音此起彼伏,之前已有很多年沒有一本小說可以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了(Ellemann,323)。當然在眾多的討伐聲中,也不乏對其大加贊賞之人,艾爾佛瑞·道格拉斯便是其中一位。道格拉斯出身于貴族家庭,當時21歲,正值青春年少,又長得貌美英俊。家里母親的溺愛,父親的暴戾讓他一直都十分叛逆。王爾德的小說雖被評論界批判,但他卻完全被小說所吸引。
在小說出版的同年,1891年的某日,他被介紹認識了王爾德,兩人一見如故。王爾德或許從道格拉斯的身上看到了道連的影子,因為年輕的道格拉斯確實長得美麗。他的皮膚白皙光滑,嘴唇線條優(yōu)美,他也有一頭金色的頭發(fā),他所有的朋友都認為他非常有魅力(Ellemann,324)。自然,王爾德被道格拉斯所吸引,并很快喜歡上了他,陷入了“一種不能言說的愛”。
在王爾德和道格拉斯交往期間,他們對他們之間的關系也從不隱瞞。他們租住在一起,空閑之余一起外出度假,也雙雙出席一些公共場合。哪怕是短暫的分離,他們也互通信件傾訴衷腸,在其中的一封信上王爾德如此寫道:你的十四行詩寫得非常動人,你那紅玫瑰一樣的嘴唇不獨為瘋狂的熱吻,也為歌聲的音樂所造,這真是一個奇跡(Miller,16)。在這封信中,王爾德對道格拉斯的贊美和愛戀不言而喻。
道格拉斯在王爾德的一生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他帶給王爾德的其實遠不止感情這一個方面。當然,他在王爾德眾多俊男美女中的確是首屈一指的一位,但更重要的是在他陪伴王爾德的幾年時間內,王爾德接連創(chuàng)作出了他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包括《溫夫人的扇子》、《無足輕重的女人》、《理想丈夫》,以及他無可比擬的最后一部《認真的重要性》。這不得不讓人聯(lián)想到在小說中,畫家貝澤爾也承認,他平生最好的作品與道連有關,并且當他創(chuàng)作的時候,“道連坐在我身旁”(王爾德,14)??磥?,他和道格拉斯之間的這種情感對于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連王爾德本人也贊成這種觀點,還將其寫進了他的小說。
另一方面,道格拉斯也帶給了王爾德災難般的結局,雖然這樣的結局并不是他的本意。道格拉斯的父親昆斯伯瑞侯爵早已對王爾德與他兒子之間的大膽行為忍無可忍。在《認真的重要性》首演后第4天,侯爵給王爾德留了一張便條,上面寫著辱罵王爾德的語言。而當時的王爾德名氣如日中天,他天真地以為自己的地位已高于法律,再加上道格拉斯本就不滿他的父親。于是,在道格拉斯的慫恿下,王爾德將侯爵以誹謗罪告上法庭。然而倫敦中央刑事法庭兩次審理后,侯爵無罪釋放,王爾德卻因同性戀被判兩年監(jiān)禁,一代巨星也就此隕落。
王爾德在認識道格拉斯以前已有了自己的妻子與兩個兒子,這說明他并不是天生的同性戀者。其實早在1886年,當時的王爾德已有了兩個兒子,但當他認識了年輕的加拿大男子羅伯特·羅斯之后,也雙雙陷入同性戀戀情。但不得不說,這段戀情并不像他跟道格拉斯的戀情那樣轟轟烈烈,甜蜜也好,怪罪也罷,甚至最后道格拉斯的背叛也不能讓王爾德真正撇下他。在王爾德出獄后,也是道格拉斯陪伴他走完最后幾年時光。這當中,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應該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其實,在王爾德看來,藝術是不受道德約束的,藝術就是藝術,它與道德屬于兩個不同范疇。小說的引言中,王爾德寫道:“書無所謂道德的或不道德的。書有寫得好的或寫得糟的。僅此而已?!?王爾德,3)他一直認為藝術與道德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世上沒有不道德的藝術。藝術家對于美和藝術的追求,也不應受到傳統(tǒng)道德的約束。在法庭上,面對法官的控訴,王爾德也這樣回答:“我在寫劇本或書的時候只關心文學。也就是說我只關心藝術?!?賀蘭,71)。王爾德對于美的熱愛,迷戀上人體的美,讓他可以不在乎性別,不在乎是否違背了當時社會的道德標準。他在作品以及生活中,都極力地想使藝術擺脫道德的束縛,為了藝術而藝術,這也是他追求藝術和美的唯美主義核心思想。
其次,在王爾德心中,“生活模仿藝術遠勝于藝術模仿生活”(Wilde,45)。生活與藝術的關系不再是后者反映前者,而是前者模仿后者。王爾德還將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將“生活模仿藝術”的美學思想實踐到現實生活中,他要把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創(chuàng)造為一件藝術品。在學校時,他的衣著便十分大膽,穿顏色鮮亮的衣服,帶上鮮花,套上絲襪,語言和談吐也力求精益求精。在文學上,他的語言更是機智俏皮,耐人尋味,精雕細琢以致妙語連珠,字字珠璣。將生活塑造成藝術,生活模仿藝術,是他的唯美主義思想中的另一重點。
于是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便成了影響王爾德一生的重要作品,如同小說中亨利勛爵送給道連的那一本“黃皮書”一樣。小說中,因為受黃皮書的影響,道連成了只重享樂的紈绔子弟,他關注著自己的主觀感受,強調著精致生活的藝術追求,“生活模仿藝術”成為道連的行為準則。和道連一樣,王爾德也做著同樣的事,《道連·格雷的畫像》也成為了王爾德的“黃皮書”。他先在小說中創(chuàng)造了道連和畫家,道連和亨利勛爵之間古希臘式的愛情,然后在現實生活中模仿自己創(chuàng)作的藝術,再與道格拉斯上演了那段不可言說的愛戀。
王爾德也曾經這樣評價小說中的三位男士:“貝澤爾是我認為的我個人的寫照;亨利勛爵是外界看起來的我;道連是我愿意成為的那類人——或許在別的時代?!?王爾德,10)這樣看來,王爾德生活中古希臘式的愛情與小說中三位男士之間的故事同出一脈,不僅反映了王爾德本人對美和藝術的崇拜及追求,也暗示了他對“生活模仿藝術”這一重要唯美主義思想的肯定和實踐。
[1]Ellmann,Richard.Oscar Wilde.London:Penguin,1988.
[2]Miller K Robert.Oscar Wilde[M].New York: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1984.
[3]Wilde,Oscar.Complete Works of Oscar Wilde[M].London:HarperCollins,1994.
[4]方 珊.美學的開端:走進古希臘羅馬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賀 蘭(Holland,Vyvyan).王爾德[M].李芬芳譯.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6]裔昭印.論古希臘男人與少男之愛[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1):69-79.
[7]王爾德.道連·格雷的畫像[M].榮如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責任編校 謝宜辰)